首页 > 分享 >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成套实用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成套实用技术

0 引言

病虫害防控是保障水稻稳产、高产和优质的重要环节。自2006年中国提出绿色植保理念以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即成为农业界应用热点,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竞相开展研究,然而目前仅在分子机理、靶向药研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在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田间防控实用技术方面突破创新较少。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要在研究清楚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的基础上,在水稻生长安全、稻谷质量安全、稻田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优先采用物理、生态、生物等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运用稻田生态自我调节控制功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自身补偿作用,必要时优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适期防控,尽可能省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品(农药、器具等)的用量,逐步提升稻田自然生态控制功能。水稻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要同栽培和施肥技术结合起来,早建丰产沟[1],“控水、控肥再控药”。我们遵循“选对药、用准药、少用药”策略[2],通过20多年对水稻病虫害防控进行的应用研究,形成以“保蛛控虫、精准防病”为特色的绿色防控措施[3],“病要防、虫要控”,经过数年成功试验示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20),现将已落地实用的成套技术进行总结,供同行研究人员参考应用。

1 农业措施防控

1.1 选种

选用抗(耐)病虫水稻品种是防控水稻病虫害的关键措施之一。不同粳稻品种对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和细菌性基腐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别。在江苏盐城稻区,2019年‘淮稻5号’穗颈瘟病发病比‘南粳9108’要轻得多[4],2004年‘盐稻8号’条纹叶枯病发病比其他品种要轻得多[5]。2018年水稻国审品种、地方品种中抗稻瘟病品种比例达30%以上,抗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品种占比不足10%,抗褐飞虱品种仅有0.2%[6-7]。因此,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可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耐)病虫水稻品种,阻遏病虫害发生危害。有种传病虫害(恶苗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干尖线虫病等)发生的田块不留种。

1.2 种子检疫

引调水稻种子前进行病虫害检疫可高效控制病虫害的远距离、大范围扩散蔓延,尽可能不从疫区引调种子,如从疫区引调种子需要作试验示范,要注意严格检疫、严格控制范围。

1.3 菌源清理

在移栽水稻田灌水后、移栽前于下风处打捞田间漂浮物等杂物渣,打捞上来的杂渣经晒干焚烧或深埋处理,可减少纹枯病、稻曲病等菌源数量,从而减轻水稻中后期纹枯病、稻曲病的发病程度;同时也可减少杂草种子数量,减轻杂草危害程度。2014年江苏发生30年来最严重的穗颈稻瘟病,病稻草还田,田间菌源量大,致使2015年7月粳稻田叶瘟普遍发生[8⇓-10];2014年我们其中一块13 hm2多的试验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较重,秋收后未对病稻草采取安全方式处置,就近堆放在田埂,致使2015年该地段所有水稻品种、所有田块、所有植株、所有叶片均感染水稻白叶枯病。

1.4 虫源防控

1.4.1 耕翻或灌水

冬闲和绿肥田可提前耕翻后晒土或灌沤,灭杀越冬虫源。特别是对稻桩中的二化螟越冬幼虫[11]和稻桩基部越冬灰飞虱的灭杀效果显著[12]。晒土还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力、增加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13]。

1.4.2 防虫网

秧池田覆盖防虫网,可阻隔灰飞虱传毒为害,防控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阻断二化螟、大螟在秧苗上产卵为害,同时可避免鸟雀的危害。

1.4.3 诱捕

害虫成虫高峰期,在田间安装捕虫灯,诱捕害虫成虫,如稻纵卷叶螟、飞虱等,直接将其杀死[14-15]。田埂种植蜜源植物不仅可对害虫起一定诱集捕杀作用,还可涵养害虫天敌,此外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大螟、二化螟蛾发始期,可在田边种植香根草,一是可引诱雌蛾在香根草上产卵后集中杀灭,二是香根草本身所具有的活性物对其幼虫有一定的毒杀作用[16],还可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化合物,并缓释到田间,引诱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雄虫至诱捕器予以杀死,从而阻止其交配,减少受精卵,最终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1.5 栽培控制

1.5.1 种植密度

直播稻推广机条播,用种量控制在90~112.5 kg /hm2,行距20 cm,深1 cm,保证基本苗适量:135万~195万株/hm2;移栽稻栽插27万穴/hm2,株行距适中,以30 cm×12 cm为宜。

1.5.2 适期播种、移栽

直播水稻在6月10日后播种,移栽水稻在6月20日后移栽,可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控制病毒病的发生;若灰飞虱不带毒(条纹叶枯病毒等),可早播早栽。

1.5.3 均衡施肥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正确把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基底肥量达60%左右,提高有机肥用量,氮、磷、钾配合施用,提高水稻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在盐城稻区,氮肥分2~3次施用,施纯氮 270 kg/hm2左右;磷肥1次性基施;钾肥作基肥和穗肥分2次施入。控肥水,可抗病虫,稳产量。

1.5.4 严格管控水

浅水勤灌,适时晒(搁)田,田肥、苗壮、雨水多的年份要早搁田,正常年份茎蘖数达目标穗数(300万~450万穗/hm2)的80%就可开始断水搁田,搁田要根据苗情、天气等因素决定时间长短和轻重,搁田要达到控上促下(扎根)的作用,控制群体密度,减少无效分蘖,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控制病虫发生程度,并防止后期倒伏。

2 生物措施防控

2.1 天敌控虫

一是利用捕食天敌——田间自然蜘蛛控制稻飞虱的危害。蜘蛛是纯肉食性节肢动物、好斗性强,稻田蜘蛛自然资源丰富,占稻田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总数量的90%以上,因此稻田蜘蛛是稻飞虱的最主要天敌。稻田蜘蛛不危害水稻,以捕食昆虫为生,正常情况下1头稻田蜘蛛每日可捕食(杀)3~6头稻飞虱[17]。江苏稻田主要害虫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多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水稻害虫(特别是稻飞虱)的猖獗危害与稻田自然天敌(主要是蜘蛛)的误杀关系密切[18]。通过保护稻田蜘蛛来捕食(杀)水稻害虫,可极大减少防控害虫所需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此项技术具体量化指标是在稻田蛛虱比大于等于1:10的前提下,稻飞虱的防控指标可由常规的1000头/百穴提高到3000头/百穴,即盐城稻区稻飞虱发生量中等以下年份可不用杀虫剂而采取保护蜘蛛的方法来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危害,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巨大。据庞雄飞[19]1988年报道,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也有较高的控制效果。

二是利用寄生性天敌——赤眼蜂,以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为主[20]。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大螟蛾卵始盛期释放天敌赤眼蜂进行防治,最好是大面积连片操作,可有效提高经济性和防控效果。

2.2 生物农药

施用2%春雷霉素2.25 L/hm2可在适合稻瘟病发生的天气状况下预防水稻苗瘟和叶瘟的发生,但不可用作预防感病水稻品种的穗颈瘟,例如2014年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应用春雷霉素防控穗颈瘟,结果造成水稻较大面积减产60%以上;施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600倍液可防控稻纵卷叶螟危害;施用8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1.35 kg/hm2可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危害。

3 化学药剂措施防控

3.1 种子处理

优选的水稻种子,进行干种直接撒播或机条播的,不需要进行药剂处理;对育秧移栽(人工或机插)和浸种(催芽)直播的水稻种子,都需要进行药剂处理。浸种前水稻种子可以通过晾晒以提高活力。

在绿色稻谷生产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20)规定选用石灰水或其他方式浸种处理,风险较大。

咪鲜胺对恶苗病已产生抗性,目前已经被禁用,可用17%杀螟·乙蒜素200倍液或20%氰烯·杀螟丹800倍液浸种48~60 h(气温越低,浸泡时间越长),之后捞出后晾干播种,可以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75%萎锈·福美双(1.5 g加水1 kg浸稻种1 kg)可预防恶苗病,拌种处理(药种比1:400)可预防立枯病。

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可以适当应用拌种处理防控水稻苗期其他病虫害。可用40%噻虫嗪(药种比1:400)或18%噻虫胺(药种比1:150)防控稻蓟马、稻飞虱;可用50%氯虫苯甲酰胺或48%溴氰虫酰胺防控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可用19%噻呋酰胺(药种比1:70)防控苗期纹枯病,可用50%福美双(药种比1:180)防控稻瘟病,19%噻呋酰胺和50%福美双与嘧菌酯、咪鲜胺等混合使用还可防控其他苗期病害。

3.2 秧田或苗期

6月20日前在灰飞虱成虫迁飞期选用25%吡蚜酮300 g/hm2、22%氟啶虫胺腈300 mL/hm2、20%氟啶虫酰胺375 mL/hm2等药剂防控,可兼控稻蓟马,重点控制病毒病发生。可用40%稻瘟灵1.8 L/hm2预防苗叶瘟,发病中心较多时一定要及时足量用药。

大田带毒灰飞虱百穴虫量达15头以上[21]、稻蓟马百株虫量达40头以上[22]、一代二化螟卵量达7500块/hm2以上[23-24]、每穴稻象甲达1头以上时[25],可根据苗情采取适当措施防控。

3.3 分蘖盛期

在纹枯病穴发病率达5%时选用240g/L噻呋酰胺375 mL/hm2、25%氟环唑450 mL/hm2、250 g/L丙环唑750 mL/hm2、430 g/L戊唑醇450 mL/hm2等药剂预防,可加大兑水量,提高对纹枯病的预防效果。四(2)代稻纵卷叶螟、五(2)代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正常发生(以当地病虫测报部门数据为准)年份可以不用杀虫剂进行防控,转而利用水稻分蘖期补偿作用和蜘蛛等天敌的控虫作用进行防控。早在1987年郑坚等[26]就报道,水稻分蘖期稻纵卷叶螟危害反而可增加水稻产量;2008年沈建新等[27]报道,在水稻分蘖期进行剪叶,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在水稻拔节、破口期剪叶,则降低水稻产量,增减幅度均小于8.5%;苗期对‘甬优8号’剪叶,结果发现70%水稻可实现增产[28]。

3.4 拔节期

五(3)代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幼虫密度大于 20头/m2时,选用240 g/L甲氧虫酰肼375 mL/hm2等药剂防控。六(3)代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大于3000头/百穴时,选用20%氟啶虫酰胺375 mL/hm2、22%氟啶虫胺腈300 mL/hm2等药剂防控,不要使用对蜘蛛等天敌杀伤力大的药剂,以保护蜘蛛等天敌的控虫作用。在决定是否用药防控稻纵卷叶螟上,以3个指标来衡量:一是一周内田间蛾量大小,二是田间落卵量高低,三是卷尖率高低。拔节前,还要考虑水稻自身补偿功能、天气状况和离水稻破口期的时间长短。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对稻田蜘蛛等天敌杀伤力强,不推荐在稻田使用。王康逸[29]研究结果表明,稻田使用甲维盐是导致稻田褐飞虱再猖獗的原因之一。

3.5 破口前5天

选用10%井冈霉素1.875 kg/hm2、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25%氟环唑450 mL/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150 mL/hm2等药剂,可防控稻曲病、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大螟,兼控穗腐病等其他病虫。因噻呋酰胺对稻曲病的防效很低,建议不使用。

对发生过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的水稻,不但要对其进行检疫和种子处理,若田间发病还要及时用药,可用20%噻唑锌1.875 L/hm2或50%氯溴异氰尿酸900 g/hm2。此外,要密切关注稻叶蝉、稻蝗,不能忽视细菌性基腐病、稻粒黑粉病、紫秆病等疾病。防控稻叶蝉可选用25%噻虫嗪60 g/hm2或25%噻嗪酮450 g/hm2等;紫秆病可引起包颈、剑叶枯黄,从而影响稻谷灌浆结实[30],预防此病要注意同时控螨。

3.6 破口期

选用75%三环唑405 g/hm2、25%噻虫嗪60 g/hm2等药剂,可以防控穗颈瘟病和褐飞虱。

3.7 齐穗期

齐穗前10天若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且雨日大于2天,在齐穗期可选用25%嘧菌酯900 mL/hm2、40%稻瘟灵1.8 L/hm2等药剂预防穗颈瘟病。

稻飞虱(褐飞虱为主)低龄若虫高峰期,当百穴虫量大于3000头时可用25%吡蚜酮300 g/hm2、22%氟啶虫胺腈300 mL/hm2或20%氟啶虫酰胺375 mL/hm2进行药控;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粳稻齐穗20天后不必防控;水稻剑叶、倒二叶纹枯病严重时要用药控制;个别田块水稻穗期蚜虫发生量较大时也要及早控制。详见

表1

表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简明表 水稻生育期 种子 苗期 分蘖拔节期 孕穗破口期 灌浆成熟期 重点防控
病虫 恶苗病
干尖线虫病 稻瘟病(苗瘟) 纹枯病 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
螟虫(大螟和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药剂防控
时间 落谷前3天浸种或
拌种处理 见发病中心 穴发病率5% 第1次用药在破口前5天左右,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后5~9天 低龄若虫
高峰期 推荐药剂
品种 (杀螟·乙蒜素、氰烯·杀螟丹、咯菌腈) 肟菌酯、吡唑醚菌酯、
稻瘟灵 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 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三环唑、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 氟啶虫胺腈、吡蚜酮 防控重要性排序 ③ ⑤ ② ① ④ 次要病虫
种类 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条病、稻白叶枯病等 灰飞虱、稻蓟马、二化螟、稻象甲等
立枯病、条纹叶枯病、细菌性褐条病、黑条矮缩病等 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稻苞虫、稻叶蝉、稻蝗等
叶瘟、胡麻叶斑病等 稻飞虱、稻叶蝉、稻蝗等
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
稻细菌性基腐病、稻粒黑粉病、
紫秆病、穗腐病等 稻纵卷叶螟、
蚜虫等
纹枯病、紫秆病、穗腐病等

4 注意事项

(1)不同年份水稻病虫发生差异较大,应在植保技术部门指导下进行防治。江苏盐城稻区2016年因天气条件特殊,仅需防控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其他病虫发生较轻,不必防控;2017年6月中下旬气温比常年偏高、降雨偏少,导致部分直播稻苗立枯病严重发生;2020年盛夏不热(7月中旬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1℃,7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常年低1.8℃),早秋不凉(8月中旬平均气温高出常年4.2℃,8月下旬平均气温高出常年2.6℃,9月上旬平均气温高出常年1.8℃),导致水稻后期稻飞虱重发危害。

(2)三唑类杀菌剂禁止连续使用,在破口抽穗前后禁止使用对水稻抽穗敏感的药剂品种,特别是要防药后低温导致包颈,每种药剂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次。

(3)稻桑混栽区严禁使用杀虫单和阿维菌素单剂和复配剂。

(4)水稻灌浆至收获期尽量不用任何农药,确保稻谷质量,提升米质。

(5)密切关注当地水稻病虫测报情报,任何一种病虫在特定条件下均可导致较大危害。

5 结论和讨论

(1)本研究是1998—2021年防控水稻病虫害田间应用研究的经验总结。数十年研究表明,田间应用研究没有完美的数据,随着多年多次重复试验,只能是数据的融合趋势,不断增加感知,扩大认知,因此,防控水稻病虫害田间应用研究应坚持不懈;

(2)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制定首先要对各单项技术措施进行整合并付诸示范,取得成功的才是最佳方案组合、是应用研究经验的总结;

(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根据天气状况、水稻品种特性、病虫源基数、迁入数,依水稻生育期来实施,有针对性的进行;

(4)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落地、方便实施,非概念性炒作,因此要尽力控制投入,做到低碳防控,不额外增加经济和环境负担;

(5)影响病害三大因素是菌源数量、水稻品种抗性和天气实况;影响虫害三大因素是虫源基数、天敌数量和天气实况。

{{custom_sec.title}}

=2" class="main_content_center_left_zhengwen_bao_erji_title main_content_center_left_one_title" style="font-size: 16px;">{{custom_sec.title}}{{custom_sec.content}}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16YFD020080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水稻害虫天敌-蜘蛛特性及利用研究”(BK2009169)

“稻曲病防控时效和药剂保护研究”(BK20141264)

{{custom_fund}}

相关知识

豫南稻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
恩平市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培训班
宁乡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实践
信阳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技术模式集成
绿色防控措施在水稻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做法
信阳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在光山县召开
水稻绿色防控解决方案

网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成套实用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313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夏季虫害 绿色防控是怎么做到的?
下一篇: 关于印发《湖南省茄科蔬菜重大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