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墙黛瓦、绿树红花、碧水蓝天……休养生息近30天的海珠湿地,在暖阳冬日里显得颇有意蕴,充满野趣。2016年元旦起,海珠湿地经过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之后将重新开园迎客。29日,记者抢鲜探营,发现园内波斯菊成片、紫荆成行、鹭鸟成群,而成片的油菜花也正在等待春姑娘降临时绽放。
海珠湿地又称“万亩果园”,面积有1100公顷,地处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南端,是中国唯一一个建在超大城市中央的湿地公园。如今,升级后的海珠湿地,涵盖了一期、二期和海珠湖,连片形成了广州版的“中央公园”,成为不少企业首选的商务活动目的地,也逐渐成为政府招商对外展示平台。
海珠湿地在释放绿色生态效应的同时,也与正在强势崛起琶洲互联网总部集聚区和会展中心形成空间呼应,形成价值纽带,共同融入广州“一江三带”城市战略格局。
1.湿地全票调为20元/人次,市民春节将可观赏油菜花
虽然是冬天,但湿地内仍是色彩斑斓,除了那成片的青草绿树,紫荆花也开满枝头。泛舟水上,岸边的美人蕉映入眼帘,湖心的芦苇荡缓缓向后走,许是小舟经过的声响惊动,一只鹭鸟从芦苇丛中飞出,在空中留下了美妙的弧线。湖中水汽伴着清风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舟上同行的摄影师们纷纷架起长枪短炮,“咔嚓”个不停。
穿过贯览桥,来到湿地二期,再经一番辗转,记者便在环城高速附近见到了成片的波斯菊:红的、紫的、粉的、白的,有的热烈绽放、有的含苞待放,这色彩各异、形态不同的菊花,沿着长长的木栈道蔓延足足有千米。而在栈道两旁,还有成片绿油油的油菜,海珠湿地管理办科长余飞军告诉记者,待到2016年春节,就可看到成片的金灿灿的油菜花了。而在油菜花田不远处,果树上还挂着金黄的熟杨桃。如果是夏秋之时到湿地,人们还可以看到成片的龙眼、荔枝、黄皮等水果。
海珠湿地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珠湿地又称“万亩果园”。
2012年,万亩果园实行“只征不转”征地政策,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土地征收,海珠湿地开始启开全面建设。早在20年前,万亩果园便是广州生态保护区,果园面积有1100公顷,鼎盛时期甚至有4万亩,被称为广州“绿肺”,与白云山遥相呼应。
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空间不断拓展,万亩果园在地理位置上从“绿肺”下移为“绿心”,其在中心城区生态功能的地位更为凸显。海珠湿地的设计者之一,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田昆教授便认为,海珠湿地是近年来唯一一个超大城市中央所建的国家湿地公园。
据悉,海珠湿地试运营模式日趋成熟,为更好地推进海珠湿地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以及品质化的发展,海珠湿地一期二期于12月份闭馆一个月。休养生息之后的海珠湿地,从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启动门票优惠价格,全票价为20元/张,支付优惠可打9.5折,家庭套票30元/套(2个大人和1个儿童),普通团体票10元/张(限10人及以上团队),此外还有部分人群可半价或免票进园。
2.获批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
从2012年海珠湿地开始建设到今年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海珠湿地在过去3年间在环境保护上颇多亮点。
目前,海珠湿地已经建成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期、四期正在抓紧规划建设中。海珠湿地已经形成了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区域,建设成集“生态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六大功能为一体,为公众构建可及、可达、可享受的都市休闲区域。
经过3年建设,海珠湿地水质从建设前的劣Ⅴ类水提升为Ⅳ类,部分区域水质可达到Ⅲ类,“有的时候接近游泳池的水质”,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区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关注湿地、爱护湿地的氛围正在广州市民们中逐步形成。
更可贵的是,果基传统农业文化教育正形成海珠湿地生态文明推广的亮点。海珠湿地古老树种众多,是岭南水果的发源地、重要原产地和基因库,保护了丰富的果树种质资源。在这里每天河涌潮起潮落,河岸滩涂湿地水鸟觅食,河堑小船来往运输,交织的潮道、茂密的果林、古老的石桥、淡朴的农舍、轻盈的小舟和众多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风情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果基农业文化体系,成为不少市民生态旅游的向往地。
值得注意的是,海珠湿地的自然风情不仅是游览胜地,更是学生体验自然的科普学堂,以及科学家研究生物的科研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起,海珠湿地便面向学生开设了“自然教育学校”,开发出自然教育和文化传承两个系列课程,将近1年的时间,便开办课程超过200场,吸引约10000名孩子和家长参与。
其中,自然教育课程包括微森林DIY,湿地科普定向、自然大地美术、城市农耕体验等课程,倡导孩子们离开钢筋水泥的都市,走进大自然;文化传承课程包括墨织岭南、古琴雅集、行走的茶席、音乐运动会、社区文化与国学等水乡人文特色课程。此外还设置了湿地与人类、湿地观鸟、湿地农耕、湿地与水、湿地民俗等主题突出的科普游线,并开发出了独立的游线和整体内容相互呼应的科普体系。每个周末前来体验自然的学生多不胜数。
海珠湿地办宣教中心副主任郭燕华告诉记者,建立该自然学校的初衷是为城市中的学生普及自然知识,倡导环境保护。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自然学校开发,探索广东省自然学校的能力建设之路。目前,海珠湿地已建成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科普基地,29日正式获批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
郭燕华说,目前海珠区的龙潭小学、江南二小等小学及中学学生经常来此上自然课,有的学校还在湿地和湿地南端土华洲观察候鸟迁徙路线,自然学校已经突破了一般的科普而逐步走向了科研。
3.湿地或将成招商和对外交流窗口
海珠湿地除了担任广州“绿心”的生态功能外,它正在成为广州城市竞争力的一个窗口,最有力的印证便是越来越多企业青睐于将商务活动“搬到”湿地内进行。
今年6月起,海珠湿地二期建成对外开放。海珠湿地二期面积达3053亩,比一期面积大3倍多,与湿地一期和海珠湖连片形成海珠湿地核心区,总面积为5298亩,将打造成广州版的“中央公园”。与湿地一期相比,二期的风光更富于“野趣”。湿地二期的栈道总长达到6.5公里,包括多个观鸟塔、木栈道和来鸥闸等20多个景点,漫步湿地二期,至少也需要3个多小时。这为企业户外拓展提供了优越的场所。
记者发现,每个周末湿地二期1000名入园人数预约常常爆满,其中不少来自于企业团体预约。海珠湿地办负责人介绍,海珠湿地正在成为广州企业户外拓展的理想去处,“行走在阡陌交错的果园里,寻找果基传统农业的痕迹,或者放舟在海珠湖上,感受凉风抚面,这种惬意的环境越来越受到企业家的欢迎”。
记者也了解到,一些政府招商团队青睐于将有意落户广州的企业家带到海珠湿地,让其近身感受广州的优美环境。
海珠湿地对广州城市的意义也可以从其“绿肺”向“绿心”的空间位移上得到体现。目前,作为广州老四区的海珠区,也是一处经济极为活跃的区域。随着琶洲互联网总部集聚区逐渐羽翼丰满,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对岸而立,海珠湿地更显现出其社会效益,与琶洲共同融入到广州“一江三带”(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的城市战略格局中去。不论从空间位置还是产业形态,海珠湿地与强势崛起的琶洲形成了相应呼应的价值纽带。
海珠区湿地办负责人还透露,未来海珠湿地将打造成为广州独特的招商平台和外事活动平台,让海珠湿地在作为广州的重要生态隔离带的同时,发挥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经济动力和社会效益,既对国内城市湿地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又为海珠湿地探索一条常态化、精细化、品质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相关知识
海珠湿地生态保护成效凸显元旦重新开园迎客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海珠湿地公园梦乡园植物组成与景观评价的分析
生态环保,幸福花城 广州打造四张环保名片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北京市朝阳区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国环境网
湿地保护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
越来越多的生物 越来越美的广州
视频|千年花洲:从云端到湖畔,最美春光尽在海珠这片“宝藏花地”
穗将新增19个近郊森林公园
修复湿地 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网址: 海珠湿地生态保护成效凸显元旦重新开园迎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467.html
上一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生物多样性 |
下一篇: 关于幼儿园的管理方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