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严重,经过近40年的治理其绿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迅速提升,而其中最重要的造林乔木是耐寒、耐热、耐干旱的旱柳。从2012年以来当地旱柳枯萎病突然性大爆发,给当地防风固沙和造林绿化工程带来巨大威胁。在前期病原物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研究病害的防治技术,以期获得高效、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防治方法。病原菌为成团泛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和柳欧文氏菌(Erwinia salicis)2种,后者致病能力较弱,是国外记载的柳树水印病和国内金九辰所研究的柳树枯萎病的病原菌,该细菌防治研究国外已有记载,所以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成团泛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的防治。1、不同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作用通过平板打孔对峙方法于室内从供试的14种杀菌剂中筛选出农用链霉素、四霉素、乙蒜素和噻霉酮4种高效药剂,稀释100倍与病原菌对峙时抑菌率分别为71%、61%、55%和6%;抑菌直径与有效成分含量比值r作为评判药效指标,虽然噻霉酮抑菌率为6%,但r=100.00为供试菌剂最大,远远超过其他菌剂,所以也列入高效药剂。将上述4种杀菌剂用于林间进行灌根和打孔注药防治试验。灌根前期能有效的控制病害,N-50-II防效为47%,S-100-IV防效为48%,但是三次试验(60天)后实验组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几乎等于对照组,所以四种药剂的灌根注药几乎不能控制病害扩展。打孔注药中,防效最好为N-5-III的81%和S-5-III的79%,防效只表示相对于对照组的防治效果。结合发病减少率和防效分析,农用链霉素原剂抑菌最好,发病减少率为15.85%,防效72%;四霉素的5倍液抑菌次之,病害减少率8.69%,防效79%,其原液发病减少率6.8%,防效50%均小于5倍液。2、拮抗菌分离、筛选和抑菌谱测定2015年4月于鄂尔多斯四个旗县采集96份土壤和病健枝条样品,于实验室进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离,共得到细菌1000余株,放线菌21株,真菌2489株29属,最常见的青霉菌Penicillium sp.、木霉属Trichoderma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均分离获得,而较难以分离的真菌如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 sp.、胶帚霉属Gliocladium sp.、Merimbla sp.、Zymonema sp.也被成功分离;经平板对峙筛选得到拮抗菌YQT13,进一步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以PD、1/2PD、1/5PD、MMN、Martin、沙保弱、察氏和沙氏葡萄糖8种培养基进行优选,结果显示沙氏葡萄糖和PD培养原液抑菌圈为12 mm和11 mm,抑菌率39%和35%小于链霉素和四霉素100倍液抑菌率71%和61%,但其5倍浓缩液抑菌率77%略大于两种化学药剂。选用6种病原菌测定拮抗菌抑菌谱,将1 mL的5倍浓缩的无菌发酵液与15 m L PDA培养基制成带毒平板,中心位置接入8 mm病原菌饼,十字交叉法测定抑菌圈并计算抑菌率,结果显示均能抑制6种病原菌丝生长,且对爬地柏枯梢病Microdiplodia sp.、沙棘干缩病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梨褐斑病Mycosphaerella sentina(Fr.)Schr ter、柳树灰斑病Cytospora chrysospcrma(Pcrs.)Fr.病原菌抑菌率均在60%以上,占供试菌株2/3,其中对爬地柏枯梢病Microdiplodia sp.抑菌率达100%,完全抑制菌丝生长。3、抑菌物质稳定性光、热和pH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高温121℃灭菌30 min或低温-80℃至0℃保存20 d抑菌活性不受影响,但是60℃保存20 d其抑菌率会下降约45%,所以在低温(-80℃至0℃)长期或0℃至121℃短期保存抑菌物质活性不受影响;-80℃至0℃避光保存20 d抑菌活性不变,避光下更稳定;酸性(pH小于3.0)环境抑菌活性物质能稳定保存,中性和碱性环境会使其抑菌活性迅速下降甚至失活(pH大于10.0)。2016年7月将10倍浓缩物于林间采用打孔注药法进行防治试验,发现施用40 m L药液的II级病株的防效最好,发病减少率为9.97%,防效68%,接近农用链霉素和四霉素防效。4、抑菌活性物质提纯以5种萃取剂对5倍无菌发酵液萃取层析,发现乙酸乙酯、苯、四氯化碳、S-甲脂的萃取相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但苯、四氯化碳和S-甲脂的原液和萃取相抑菌率为100%完全抑菌,所以不能作为该活性物质的萃取剂;而正己烷原液和萃取相的抑菌率为0;乙酸乙酯原液对病原菌无抑制作用,而且萃取相抑菌效果等于5倍浓缩原的液抑菌率77%;将乙酸乙酯萃取相于-20℃至-30℃低温保存,液体中析出无色晶体,析出率为38.4μL·m L~(-1);其抑菌率几乎等于发酵液原液和萃取相,说明乙酸乙酯是该活性物质最佳萃取剂;结合活性物质耐高温121℃,耐酸不耐碱特点分析,该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或糖蛋白,极有可能是代谢的酸性物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相关知识
旱柳
凤仙花病毒病防治
北京地区花生病毒病防治研究
中国温带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浅谈水腊白粉病防治方法
棉花主要病害研究概要
有机黄瓜病毒病防治技术要点
【有效】江西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
大丽花花枯病防治.ppt
贵阳地区啤酒大麦丰产技术研究
网址: 旱柳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8427.html
上一篇: 斜纹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风险分析及 |
下一篇: 天然植物保护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