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悦读·记忆】彭万香《母亲的当下就是我的未来》
文/刘娟
(母亲的背影)
【作者简介】刘娟,笔名拂尘,现居河北保定,喜欢唱歌,喜欢写写画画,喜欢一个人行走,愿用诗意的笔,抒写浪漫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而无私的爱,每年的母亲节,送给母亲一束康乃馨,是儿女表达孝心最好的方式。节俭惯了的母亲嘴里一边说:“买这干嘛?这么贵!” 脸上却早已乐开了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花,它就是萱草花。1985年的母亲节,曾经发行两枚《母亲节花卉》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萱草花。
一直都这样认为,这世间最美的花朵,要数萱草。淡淡的清香,简约的姿态,鲜美的花色,温婉、恬静,似一位从时光中款款走来的素衣女子,简约了岁月,淳朴了心灵,芬芳了几世的柔情。
也一直这样认为,这世间最美丽的女子,就是母亲。她慈爱、善良,无私地给予,心甘情愿地付出,不求回报,任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双鬓,她们就是上天派来的仙女,令世间充满温情。
萱草又名谖草、金针、金针花、金针菜等,花形似百合,橘红色或黄红色,花未全开时,可采来做菜食用,根可入药,若开花则供观赏。谖就是忘的意思。关于萱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首诗是描述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找到忘忧的萱草,种在北堂上,以解自己的忧思之情。写到这里,忽然想到爱人也经常出门,不如下次也送他一株萱草,让他带在身边。他这个不懂浪漫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明白我的心思呢?或许一高兴,回家时带给我一大堆好吃的,“吃”才是我最喜欢的!一枚吃货啊!
在中国的文化意象里,萱草代表母亲和孝亲,《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古时,母亲居屋门前往往种有萱草,人们雅称母亲所居为萱堂,于是萱堂也代称母亲。 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王冕的《偶书》也写道:“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其实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岂是一株花所能抵消的,不过是借花寄情。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儿女平安,母亲那颗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无论我们长到多大,在母亲的心里永远都是让她操心惦记的孩子。
相传隋末时,唐太宗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征战沙场,,他的母亲思念成疾,大夫就用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给李母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如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以景喻情,母子间含蓄的情感自然流露,细细品读,令人动容。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母亲的爱,就如温婉的萱草花,散发着淡雅的馨香,令每一个儿女陶醉于母爱的温柔。她没有玫瑰的娇艳,也没有牡丹的芬芳,就那么轻轻柔柔地浸入心扉,默默绽放。纵使零落成泥,亦护花,母爱深深,深如海,我们每个人都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我们的行囊里,带着母亲的期盼,装满了母亲的叮咛,我们的身后,是母亲浓浓的牵挂,我们一生都走不出母亲殷殷的目光……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或者创造历史,或者因为留下了不朽篇章而名垂青史。探询他们成功的足迹,我们惊喜的发现,他们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孟母三迁”的故事尽人皆知,孟母也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母亲是鲁国颜氏之女,名征在。孔父晚年再娶年轻的颜氏,生孔子。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地方,恰是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贫苦。
征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能够让女儿识字学礼,可见其开明。父亲的传授,使征在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仪上也有很高的修为。她把所有的书籍搬到新家,选一间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教他们读书,这些学生所付的学资,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他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在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下,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启蒙功课,因他才思敏捷,记忆力超然,乐于助人,成为同窗中的佼佼者。和母亲一起做家教的这段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可以说,一代圣人的身后,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出了母爱的深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颗暖暖的“寸草心”,就是萱草花啊。
历代文人也常以萱草为咏吟的题材,明代高启有诗赞美《萱草》: “幽华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乱叶离披经宿雨,纤茎窈窕擢熏风。……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
唐朝李咸的《萱花》用芳草比君子,情真意切: “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
萱草的另一称号是: 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读了这么多赞美萱草的诗词,犹喜“忘忧草”这名字,读起来字字生香,那样一份悠然、无忧的心境,安暖心房。真想拥有这样一株萱草,把它种在小园子里,给它浇浇水,和它说说话,抚摸它娇嫩的花瓣,看着它绽放艳丽的身姿,仿佛它是我前世的姻缘,令我忘却红尘中的纷扰和忧愁。
萱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
传说当年陈胜起义前非常落魄,全身浮肿,偶遇黄姓母女,用萱草熬汤给他服用,不久痊愈。陈胜称王后,不忘那母女的恩情,接到宫里盛情款待,消息一传开,百姓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后来被郎中发现,经过反复应用使其成为一味常用中药,福泽四海。
作为中药的萱草,它的功能有: 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用于腮腺炎,黄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经不调,衄血,便血,外用可治乳腺炎。《本草拾遗》记载:治沙淋,下水气,主酒疸黄色通身者,捣绞汁服。
《滇南本草》曰:治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乳痈,乳岩,攻痈疮,汉中产者,其性补阴血,止腰疼,治崩漏,止大肠下血。如此看来,萱草对治疗妇女疾病,确实是一味好药。
国父孙中山先生还曾用“四物汤”作为自己健身的食疗食谱。“四物”即黄花菜、黑木耳、豆碗、豆芽,黄花菜位列其首。“四物汤”营养成分全面,是补血、养血、美容的良方。如果母亲每天都能喝一碗这样的汤,一定会健健康康、长命百岁的,还等什么,快去给母亲做一碗吧。
清风拂面,轻轻柔柔的细雨,悄悄的将萱草花蕊亲吻,刚刚秀起的花苞,最是娇羞。点点滴滴的清香,不经意地飘落心房,仿佛一个温婉的女子,默默地思念远方的爱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只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对着满天星斗喃喃倾诉。如此朝思暮想的情愫,竟生出痴痴的模样,在时光的桥头定格。
其实,萱草寄情,说是一个女子的相思,不如说是母亲深深地牵挂。这一份情愫,在风中温柔地摇曳,丛丛的绿叶中,那桔红的百合状的萱草花一朵接一朵地绽放,宛如仙子于草木间翩然起舞,不知不觉,醉在其中。
那悄然开放的萱草花,飘荡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无情流逝的岁月,映出母亲含辛茹苦、操劳持家的身影。不禁想起宋朝诗人苏东坡写过的一首诗:“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一一芳心插”,这样唯美的句子,触摸到最柔软的心扉……
(萱草,忘忧寄情的母亲花)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相关知识
中国的母亲节花 中国母亲节的起源
母亲节——母亲花
母亲节献给母亲的花
黄花菜是中国母亲花?母亲节这一天,华师大发起首届萱花文化节
适合母亲节送母亲的花
母亲节十大礼物精选 感谢母亲
“母亲节”最适合送给母亲的花
母亲节,母亲花
母亲节、感恩母亲
中国的母亲花是啥花,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母亲花
网址: 母亲节,聊聊中国的母亲花的历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9838.html
上一篇: 果树病虫害识别方法及综合防治研究 |
下一篇: 适合母亲节的花 母亲节送什么花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