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7年06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何涛   吴学明   贾敬芬   开通知网号

【摘要】:高山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树线以上至雪线的山地植物。揭示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国内在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上相对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报道上。结合国外高山植物的相关研究报道,从形态和解剖结构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高山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植株矮小(有的呈垫状)、叶片小而厚、具有通气组织、栅栏组织多层、机械组织发达、虫媒花性状、线粒体数量多和叶绿体基粒片层少等是这一地区高山植物普遍具有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高山植物形成上述结构的特异性是高山特殊综合生态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高山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高度适应。最后,对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促进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341872465721425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涛;吴学明;贾敬芬;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2 潘锦堂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生态[J];自然杂志;1979年04期 3 吴玉虎,张文敬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J];大自然探索;2001年04期 4 沈树忠;丁林;朱茂炎;王向东;邓涛;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前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年期 5 许志琴;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J];地质学报;2013年S1期 6 《青藏高原石文化——基于建构视角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出版[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06期 7 附录:《青藏高原论坛》2023年1-4期总目录[J];青藏高原论坛;2023年04期 8 陈顺港;高玉;陈宁博;邱强;王昱程;杨晓燕;陈发虎;青藏高原牦牛驯化的考古学与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学通报;2024年11期 9 逄东润;张庆华;布多;青藏高原新型溴代阻燃剂的污染现状与研究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4年07期 10 吕红亮;青藏高原粟作本地化与永久定居[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发;岳向国;师生波;吴兵;李以康;青藏高原特有高山植物的抗逆性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姚檀栋;刘东生先生和青藏高原研究[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3 董树文;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的殿堂(代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4 石培礼;Christian Krner;Günter Hoch;青藏高原高山树线生长受限理论实证研究(英文)[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成升魁;谷树忠;青藏高原在开放中发展与探索[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永盛;刘保华;段本春;青藏高原区域均衡补偿模式的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潘桂棠;青藏高原形成的控制因素[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曹建玲;张怀;石耀霖;青藏高原岩石层变形的三维球壳有限元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琳韵;次季节低纬波动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20年 2 赵兴炳;青藏高原西部戈壁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与湍流通量参数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3 张琪;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 4 顾绛帆;青藏高原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深部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 5 孙静;青藏高原斑头雁与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0年 6 唐小燕;大白菜叶绿体突变基因rps4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7 孙婵;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 8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谭颖;青藏高原地区中强地震的InSAR形变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 10 万战生;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高导层的地质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淑贞;青藏高原增暖放大效应的机制研究及未来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 2 李燕;近50年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何佳琛;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生态治理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4 刘宁;青藏高原沙尘起沙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5 徐婷;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创作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年 6 贲海荣;基于对流层温度纬向偏差建立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7 王迎春;宁夏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加热场的联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金蕊;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对不同海区海温强迫的响应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申如如;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照片元数据的游客时空行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0年 10 王万京;青藏高原地区海棠植物调查与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唐芳 汤玉红;青藏高原上的暖心工程[N];交通建设报;2024年 2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见习记者 罗月;青藏高原上探寻人类历史的考古人[N];兰州日报;2024年 3 记者 李延平;青藏高原第一座智算中心揭牌并启动运营[N];青海日报;2023年 4 吴文诩;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主体已向东生长300公里[N];中国矿业报;2024年 5 本报记者 于桐;“高冷”的青藏高原也有热岛效应?[N];中国气象报;2024年 6 本报记者 韩扬眉 见习记者 王一鸣;守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N];中国科学报;2023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徐可莹 记者 胡珉琦;青藏高原人类5100年演化史揭秘[N];中国科学报;2023年 8 记者 高雅丽;“消失”百年的它们重现青藏高原[N];中国科学报;2023年 9 王孝祥 肖毅;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富集关系[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记者 崔国辉 通讯员 孙朝阳;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风资源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气象报;2022年

相关知识

高山植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的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花寿命对传粉环境的响应
干旱胁迫下石灰花楸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响应
不同生活环境下不同植物叶片的适应性的形态结构特点
《花的形态和结构》课件
17种荒漠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六个洛阳牡丹品种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研究
(最新)植物花形态结构及解剖研究(精)
《花的形态和结构》课件.pptx

网址: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442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个体适
下一篇: 南方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及景观对水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