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滨海湿地论坛顺利召开
2022年1月10日至11日,由自然资源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球滨海论坛于盐城召开。本次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与国内外多方人士围绕“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从多角度深入探讨滨海湿地保护,推动生态共同体的和谐构建。
本次论坛的海报 图片来源 / 全球滨海论坛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副省长储永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主席、黄海湿地研究院名誉院长章新胜,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斌,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市政协主席陈红红,市委副书记羊维达,相关国家的政府部门或驻华使馆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地方政府代表、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在线上或现场参加本次论坛。
《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黄(渤)海申遗专家、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受邀与会并作《中国滨海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的报告。
正在进行报告的雷光春先生 图片来源 / 全球滨海论坛
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八届会长孙莉莉女士,作为专题研讨会“机遇与挑战:保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生态系统”这一环节的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参会的孙莉莉女士 图片来源 / 全球滨海论坛
聚焦议题 推动构建生命共同体
滨海湿地是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生态交错带,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大量的迁飞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
《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纷纷呼吁建立全球滨海论坛,促进以湿地为重点的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率先举办此次全球滨海论坛,与国际社会相关各方分享成功经验,推动共同保护行动。
历时两天,全球滨海论坛围绕滨海湿地、迁飞候鸟、气候变化、海洋蓝毯、生物多样性等前瞻性、务实性、引领性议题开展深入探讨,为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和经验。
全球滨海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 / 全球滨海论坛
本次论坛的有许多重要议程,如通过国际咨询会确立了全球滨海论坛的定位与职能;在全球滨海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宣布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签署协议共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在专题研讨会“机遇与挑战:保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生态系统”上,也邀请了多方关注候鸟保护及滨海生态系统修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候鸟的滨海湿地栖息地如何修复
在1月10日,多位专注于迁徙鸟类与滨海生态系统保护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专题研讨会 “机遇与挑战:保育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生态系统”。其中,孙莉莉女士作为特邀嘉宾,就候鸟的滨海湿地栖息地如何修复这一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阿拉善生态协会先后发起了两家公募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作为红树林基金会的发起人,过去十年来,孙莉莉女士一直在推动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及以勺嘴鹬为代表迁徙鸟类的保护,项目覆盖俄罗斯远东重要的鸟类栖息地、我国从黄渤海到南部海域重要的滨海湿地,以及缅甸等东南亚重要的越冬地。
同时,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会长,过去多年来,协会支持的任鸟飞项目也覆盖了几乎所有我国滨海湿地和主要的迁徙鸟类栖息地。孙莉莉女士本人也在开展勺嘴鹬等迁徙鸟类保护的博士研究工作。
现场参与了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特邀嘉宾
通过这些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她认为围绕迁徙鸟类滨海湿地栖息地修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极需解决:
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的影响显著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非常迫切,而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十分明显。气候变暖造成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表面pH变低,O2浓度减少,进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损。迁徙候鸟生存高度依赖栖息地质量,而濒危物种保护与恢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难点,滨海湿地和高纬度苔原区又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剧烈的区域。
江苏如东的滨海湿地 摄影 / 贾亦飞
气候变化对沿海湿地及水鸟食物的影响大
水鸟停歇地海洋酸化可使毒性物质在浮游植物中累积并向浮游动物传递,且可导致大型褐藻类的碘含量增加,进而使其捕食者体内碘含量也增加。在繁殖地,随着温度升高,食物峰值和鸟类繁殖日期可能发生变化,影响到鸟类的繁殖结果。
鸻鹬类存活率的急速下降
气候变化和滩涂的大量丧失造成了鸻鹬类存活率的急速下降。国际同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大滨鹬、红腹滨鹬和斑尾塍鹬的存活率在越冬地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迁徙途中存活率从2006年的0.93下降到2012年的0.75,而且还在持续的降低。
以勺嘴鹬保护为例:地球上最濒危和稀少的鸟类之一,全球仅存不足700只,全球环志比例最高的水鸟,超过25%个体有环志。2000-2015年以26.4%的速率减少,近年下降速度减缓。由于该物种75%种群的繁殖地、25%种群的越冬地、50%种群的停歇地还处于未知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以当前已知栖息地为突破口,研究全球栖息地的分布与变化。如果致危机制不明,缺乏覆盖整个生活史的研究,就无法制定迁飞区尺度保护对策,开展现有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的在地实践。
带有环志的勺嘴鹬 摄影 / 程立
SEE太湖中心和红树林基金会在盐城条子泥结合勺嘴鹬的保护推动高潮位栖息地、互花米草的治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也为在其他区域滨海迁徙水鸟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经验。在广东的湛江、广西的防城港、山口保护区,在海南以及福建的沿海,都有支持的在地保护与修复项目。
在江苏如东停歇的鸻鹬类 摄影 / 贾亦飞
滨海湿地和迁徙水鸟的保护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滨海湿地和迁徙水鸟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以社会化的方式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孙莉莉女士同样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社会化整合资源的效果:
一是发挥勺嘴鹬联盟的作用,建立保护区、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合作的机制和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协同开展同步调查,填补非保护地区域的监测、管理的空白,提高了保护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大部分勺嘴鹬的环志旗标都是由联盟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下被记录下来的,既填补了保护空缺,又丰富了科研的数据。
进行鸟类调查的伙伴们
二是发挥资助平台优势,通过任鸟飞项目,SEE生态协会资助了超过80个伙伴的200个鸟类保护议题项目,投入超过3800万元经费,覆盖了700余个物种和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90个湿地,有效地构建了一个公众参与滨海湿地和迁徙鸟类保护的网络。
滨海湿地保护 任重而道远
孙莉莉女士通过保护勺嘴鹬的实例总结出的建议与期待与其他心系候鸟保护的业内人士不谋而合。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EAAF)是全世界范围最大的迁飞区,从生物学意义上将北冰洋、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联系在一起,每年有约250种,近5000万只水鸟在该迁飞区迁徙。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该迁飞路线上的关键区段,对于33种受威胁水鸟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在全球滨海论坛上思维的碰撞以及达成的共识,我们能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多方合作,推动滨海地区生态保护网络的构建,离人与生命自然共同体更近一步。
END
排版:红茶菌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自: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开幕!by 盐城发布
点个 在看 再走呗~
相关知识
全球滨海论坛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Avian Res | 中国滨海湿地水鸟保护:成效、挑战与建议
盐城滨海湿地及水鸟栖息地保护
候鸟迁飞路线主要栖息地现状与管理进展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长江口滨海湿地迁徙水禽群落特征及生境修复策略
河北滦南南堡滨海湿地保护管理建议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十大案例
陈彬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网址: 全球滨海论坛|如何加强滨海湿地迁徙候鸟栖息地修复与保护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6502.html
上一篇: 花卉植物识别.ppt |
下一篇: 凉水河子河入白石水库河段湿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