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 种 传统的选种方法,主要是粒选、穗选、株选和片选。50年代初,开展群众性的选种运动,在夏秋结合丰产评比,选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农业生产集体化后,一般以田间片选和场内风选为主,且对主要农作物建立留种地,单收另藏,使用前经过风选、筛选或水选。
引 种 旧时,多为农民走亲串友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农技部门长期坚持良种引进推广,逐步由农民自发性引进过渡为政府的计划性引进为主。引进的品种经过多次试验,留优淘劣,农作物品种逐步更新,先后引进选用各类作物良种110多个。尤其是70年代以来,“两杂两薯”的推广,小麦、水稻等作物品种的更新,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谷子,为本地古老作物。旧志称稷,有梁谷、青谷、白谷3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引进大红袍、边区1号等10多个品种,现有35个品种,有大、小、软、硬之分。种植面积,50年代初在27~30万亩之间,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4.7%;60—80年代虽一直下降,但仍居粮食作物之首,近年年均13.25万亩,列糜子之后。据1980年普查,全市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的谷子品种有白流沙、干捞饭、大红谷、7023、石炮谷、辽东黄、7403、九根齐、黄沙谷、黄甫川、酒谷、马鞭梢、临秋变等11个。平均亩产由50年代的20公斤左右,提高到50—70公斤之间,1982年总产最高达13615吨,亩产68.8公斤。
糜子,古称黍,为本地最古老作物之一。旧志记载有“红、黄、白、青、灰数色,粘、不粘两种”。50年代初种植面积11万亩左右,沿用传统品种,平均亩产17公斤,后期曾引进金黄糜、142号、王太保紫杆糜等,亩产提高到25公斤以上。60年代以来,先后引进裕杂1号、3号、15号等良种,亩产一般在75公斤上下。1982年种植10.57万亩,平均亩产90.5公斤。1993年种植13.52万亩,总产7757吨,平均亩产57.5公斤。目前主要有大黄糜、大软糜、大瓦灰、红硬糜、白软糜、黑软糜、红软糜、小糜子、一点红、桥头红、黄糜子等品种。
小麦,清代本境即种植。分春麦、宿(冬)麦两种。50年代,主要种植冬小麦,年均种植10.75万亩,平均亩产15.7公斤,1957年最高亩产23.9公斤。60年代以来,曾引进旱选10号、东方红3号、北京5号、北京7号、农大139、62—19、代33等11个新品种,但因不能抗御冬春干旱,到1985年与本地品种全部淘汰。春小麦在60年代初期亩产25公斤上下。从70年后期到80年代中期,经过墨西哥系列品种、72系品种和龙溪号品种3次的引进更新后,单产迅速上升。1976年种2.88万亩,平均亩产70公斤;1980年种4.58万亩,平均亩产达77公斤;1985年种10.1万亩,亩产达196.5公斤;1991年为历史上最高产量,总产达31827吨,平均亩产244.25公斤。1993年种10.5万亩,总产24252吨,平均亩产231公斤,小麦总产位次由六、七十年代的第七、八位,升为第二位。先后在生产中占居重要地位的品种有波塔姆、他诺瑞、宏图、榆春1号、72—5、龙溪35等。
水稻 明代本境即种稻。旧时直播,分白、红两种。传统品种有光葫芦、小白稻。1950年种9600亩,总产1100吨,平均亩产112.5公斤。60年代引进青森5号、公交7号;70年代后期又引进京系39、合交594,使单产不断提高。70年代年均种植1.07万亩,年产1466.5吨,平均亩产达137公斤。80年代更新为京系21、秋光、塞九等新品种,单产达600公斤以上,年均亩产341.35公斤,1990—1993年年均种植2.99万亩,平均亩产390.9公斤。1993年种3.13万亩,平均亩产337公斤。
玉米,清道光年本境已种植,称玉黍、包黍。新中国成立前后零星种植黄、白两种小玉米,俗称金
相关知识
良种选育专家
观赏花卉良种繁育技术
【信息化助农行动】油茶良种选育与应用技术
品种选育与繁育
良种繁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
某良种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议书.doc
遂昌被认定为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
【记者走基层】满城区苗圃场:林木良种尽葱茏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林木花卉良种繁育中心
网址: 第二节 良种选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6762.html
上一篇: 柑橘芽变选育方法.pdf |
下一篇: ()即用种子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