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支部书记卢新东(左)察看鲜切花生长情况。
自德州市区沿京杭运河北岸西行10多公里,你会见到一片徽派仿古建筑,这就是德城区黄河涯镇的耿李杨社区。我市开展两区同建以来,耿李杨社区坚持社区园区一起抓,短短4年时间,实现了居住楼房化、就业园区化。 2012年人均收入1.3万元,约是2008年社区成立时的4倍。
居住进社区 生活上水平
“还是住楼房好,宽敞亮堂,冬天也暖和。 ”刚刚领到钥匙的村民耿新艳高兴地说。
根据耿李杨社区位于运河岸边的特点,社区党支部书记卢新东为社区规划设计了特色民居——运河庭院。运河庭院以江南建筑为模板,以清水环绕、小桥流水为特色,着力打造人居岛上、溪水环绕的水乡宜居宝地。运河庭院规划占地70亩,建设二层别墅楼200户。目前一期16户已经封顶。
同时,他们还建设了多层住宅楼——溪林湾小区。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7栋楼, 330户,已经竣工。走进溪林湾小区,宛如来到了江南水乡,蓝天、绿树、碧水、红花展现在眼前。
“老人孩子生活幸福了,社区就和谐了。”卢新东说。他带领社区 “两委”班子先后到翟时庄社区和龙口南山集团参观敬老院,还自费去日本学习养老模式。目前,投资800万元、设计床位200张的社区养老院正在建设。建成后,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可全部免费入住。社区还投资17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幼儿园;投资13万元,对社区卫生室进行改、扩建,购置医疗设备,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
“咱社区满65岁的老人,逢年过节都发东西,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大米、油、鸡蛋,还有……嗨!俺都数不过来了。这不,八月十五发的油还没吃完呢!”71岁的郭有才扳着手指头,高兴得合不拢嘴。
建起产业园 收入翻两番
记者看到社区西北部的养殖产业园区也很壮观。34栋成排的羊舍,连成一片。正在添加饲料的社区农民卢志勇对记者说:“我第一批养了200只小尾寒羊,2012年4月进的6月卖的,挣了4万元。 ”
卢志勇原来是跑出租搞运输的,社区建起养殖园区后才改行养羊。 2012年3月,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内蒙古考察,引进了小尾寒羊养殖项目,建立了存栏规模近万只的养殖产业园区,实行进羊、饲料、防疫、销售、喂养五统一管理,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吸引34户村民报名喂养。为了解决长途进羊问题,社区干部又建立了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引进了种羊,目前正在进行小尾寒羊繁育试验。
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郭金龙说,以前甩着大鞭子放羊,一个人至多放30只,年收入也就3万到4万元。而用这种集中饲养的方式,一个农户可以养200只到400只,一年出栏3批,年收入10万至20万元。
另外,该社区还建立了100亩花卉种植园区、540亩酒精用甜高粱种植园区、90亩地的玫瑰产业园区,共吸纳农户130多户,实现了富民增收。与伊朗一企业合作建设的玫瑰精油加工车间正在规划。借助运河商贸古镇的传统底韵,他们还规划建设了商贸园区——明清商业街。明清商业街规划占地70亩,分三期建设。可容纳经营业户200户,辐射周围15华里,吸引经营业户前来从事卤水豆腐、运河肉饼、手工馒头、德州驴肉等运河特色饮食产业。一期6000平方米已于2011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二期8000平方米全部封顶;三期6000平方米将于2013年开工建设。
“我们社区是市委书记吴翠云的联系点,她经常来这里蹲点调研,为社区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通过两区同建,我们大力发展产业经济、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了社区跨越发展,也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找到了路子。 ”卢新东说。
□本报记者 宋延涛 本报通讯员 王守林 高仕乐
编辑: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