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3-09-22来源:武汉植物园浏览量:89【放大 缩小】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质量指数
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后,在库区两岸形成高度差达30米的消落区,由于受到库区反自然节律的水文条件和长达半年之久的淹没时间的影响,消落区原有植被无法适应现有的环境而死亡,出现“裸凸”地带,因此在消落区开展了一些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三峡库区消落区自然恢复的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而人工植被恢复区植被则包括了草本、灌木和乔木。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包括人工植被恢复和自然恢复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叶琛博士在张全发研究员指导下开展了对此项目的研究,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区人工植被恢复区(包括忠县、万州和秭归)与自然恢复区的土壤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区中土壤的有机质和硝态氮的含量较高,而自然恢复区中土壤的pH值、容重和总钾的含量较高。然而,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利用土壤质量模型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数的影响发现,自然恢复区中拥有较高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土壤,它的土壤质量指数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盖度的草本植物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含量,同时草本植物拥有大量的较细的根系,根系分泌物能够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提高土壤的质量。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峡库区消落区具有高盖度的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土壤恢复潜力。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务院三峡办的资助。相关研究成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在线发表(10.1007/s11356-013-2128-5)。
论文链接
相关知识
三峡库区偏岩子消落带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示范研究
三峡库区不同生境蝴蝶花的适应性
16年来武汉植物园植物保护数量从4000多种增至万余种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under revegetation in the hydro
武汉植物园在全球生态恢复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花落奉节
三峡库区上游马尾松生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武汉植物园在植物适应水生环境基因分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探访三峡坝区神秘的“植物王国”
网址: 武汉植物园在三峡库区消落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0214.html
上一篇: 【中科院之声】湿地土壤小种子,植 |
下一篇: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清水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