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朋友的孩子今年夏天小升初,当时她比备考的孩子还要煎熬和紧张。

孩子报什么培训班、报哪所学校,是她帮孩子选的;每天几点起床,晚上复习到几点、几点加餐、加餐吃什么,也是她规定的;面试前的各种准备,也是她罗列了很多问题,挨个帮孩子分析过的。

但孩子最终还是和父母心中的理想学校失之交臂,去了一个普通的学校。

尽管孩子在新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朋友还是非常悲愤不平:“我真的想不通,什么都给她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她怎么就是达不到我的期望呢?”

相信这不仅是朋友的困惑,也是很多老母亲心中的疑问。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为孩子“规划”好人生,孩子按照指定的“方向”努力生长,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就会觉得欣慰;而如果孩子的成长偏离了预设的“轨道”,便焦虑不已。

在这种事无巨细的付出和战战兢兢的期待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专家艾莉森·戈普尼克告诉我们:

在养育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只是做个“木匠”,而要做一个“园丁”,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自己也会少很多焦虑。

巧了,去年有一篇文章,写的就是把孩子当“植物”养,当时就打动了很多父母。那篇讲的更多是个人感受,今天,我说的更多是理论支撑(特别棒的标题,必须肯定和支持一下)。

1 “园丁”or“木匠”

在《木匠与园丁》一书中,艾莉森·戈普尼克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种是木匠式父母。

他们就像做桌椅一样,用自己绘好的图纸(明确的范式和标准)去塑造孩子。

把孩子当作“原材料”去雕琢,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专业,就能将孩子打造成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像朋友那种一手包办孩子所有的日常、孩子只需按照大人列出的“清单”去实施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木匠型父母”。

前一阵刷屏的“四岁天才孩子”曦曦的视频,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和别的“天才孩子”不同,曦曦“擅长”的不是琴棋书画,不是数理化,也不是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而是在台上宣讲“成功学鸡汤”,为大人们“传道授业解惑”:

“人生一定要学会走逆境,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没有竞争,你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咱们仔细观察下,就会发现曦曦回答问题时的话语、动作与眼神是分离的,甚至有些游移,他可能只是在背诵而已。

比如,当有人问他:“工作上遇到困难怎么办,如何走出这样的逆境?”

曦曦有点不知所措地向爸爸求助:“他说什么?”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爸爸向他解释了一遍,曦曦仍是一脸茫然。爸爸像意识到什么一样说,逆境,她说做事没有顺境,就是逆境怎么办。

“逆境”这个词就像开关一样,打开了曦曦的思路:“顺境人人会走,但人要学会走逆境,而且越年轻越好。”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也许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是学会了机械重复的背诵和表演。

在曦曦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被驯化和被塑造。

在这样“木匠式”的养育模式下,孩子只是一个不断接受填充和指令的机器,没有思考的空间、选择的权利及创造的能力。

一种是园丁式父母。

与“木匠型”父母操控孩子不同,“园丁”型父母将孩子看成一颗有生命的种子,他们努力做的是给种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宽松的氛围、足够的爱和耐心、适度的宽容)。

在他们精心照顾的“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生长姿态,有的种子变成一朵花,有的种子长成一棵树,孩子可以遇见更多的可能性。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被誉为“妈妈导师”的教育专家蒋佩蓉曾说,她的养育秘诀就是爱和接纳。“如果我们都不接纳自己孩子,执意想把他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那还有谁会接纳他?”

她有三个儿子,她没有限定孩子们一定要去学什么、做什么。

大儿子上了麻省理工,成为了父母的校友;二儿子多次被老师提出可以跳级,但他们只想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拥有平凡快乐的人生,最后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老三去学习自己热爱的美术专业,也获得了父母的支持。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蒋佩蓉夫妇和孩子们

“做家长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想要做的事,然后支持他们去做。我的育儿‘哲学’很简单,就是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所以,养育并非雕琢,不是要把孩子修剪齐整,而是要让他生长出更多的枝蔓,去汲取更多的阳光,这样才能拥抱更辽阔的远方。

就像蔡康永说过的那样: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他来到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2 父母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事实上,不是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首先,基因对孩子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其广为人知的著作《教养的迷思》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远没想象中的重要。

这一点在从小被分离、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明苏尼达大学曾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能力测验还是人格测验,抑或是生活习惯,都展现了惊人的相似性。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杰克·雅夫和奥斯卡·斯托尔两兄弟是个典型。

他们刚出生时就被分开抚养。

居住在两地的兄弟,从未有过任何通信,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但当二十年后,兄弟二人再度重逢时,却发现彼此有惊人的相似。

都带着金丝边眼镜,留着短胡须;都穿着蓝色、带有肩章和两个口袋的衬衫;都喜欢从后往前看杂志;都喜欢吃辣的食物、喝甜酒;都喜欢在电梯中故意打喷嚏来吓别人……

其次,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也很难被改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和史黛拉·切斯联合多位临床心理学家,共同开展了一项跨度非常大的研究——“纽约纵向研究”。

他们对100多个孩子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气质”。

它代表了孩子的个人风格,独有且具有持续的稳定性,父母也很难控制和改变。

这点,我们也深有体会,内向害羞的孩子,我们再鼓励他,也很难真正外向起来;而外向爱说的孩子,我们再控制,也很难让他保持安静。

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基因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是基因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雏形”。

2017年,一份针对21000多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基因对性格影响的比重是变化的。

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 80%,随着年龄的增长,比重会逐渐降低,到成年时期会趋于稳定,约在 40% 左右。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黑线代表基因影响的变化,灰线代表非共享环境(家庭外的社会环境)影响的比重变化

由上图可以看出,另一个因素——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最后,非共享环境比共享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环境因素又可以分为两种:共享环境(家庭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家庭外的社会环境)。

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很多人的人格特质后发现:

生长在相同家庭、由相同父母抚养的兄弟姐妹,成年后的人格并不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受非共享环境的影响更大。(从上面的曲线图中也能看出,非共享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的比重越来越大)

朱迪斯·哈里斯也认为,同辈群体(非共享环境)往往才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言传身教”并不那么灵,孩子并不热衷模仿父母的行为,反而同龄人中特别“酷”的孩子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因为,孩子(特别长大一些后)与同辈群体的相处时间远远超过与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需要学会与同辈群体和谐相处的技巧、赢得同辈的认同。

以上无论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环境影响的角度,都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不是不重要,只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那么,我们到底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3 别让你的“鱼缸”限制孩子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鱼缸法则”。

美国一家公司,在进门的地方放了一个巨大的鱼缸,里面养着几十条鱼,但这些鱼的大小在2年多的时间内都没啥变化,以至于很多员工都都不知道这些鱼是不是还活着。

有一天,公司董事长的儿子来玩,不小心把鱼缸打破了,那些鱼只能被放置到外面的喷泉里。

令人意外的是,2个月之后,那些鱼的尺寸由原来的三寸变成了一尺。

所以,像“木匠”一样,帮孩子一笔一画画好图纸,然后按照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去雕琢他、操控他,让他机械化、按部就班按照我们的要求地去成长,其实就是把孩子放进了我们为他准备好的“鱼缸”里。

一方面,我们无限放大了自己的作用;一方面,也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这种限制,终会带来生长的停滞不前。

艾莉森·高普尼克也从发展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做父母的本质:

“好父母会把孩子打造成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像园丁一样,把孩子当成一颗种子,放到更大的空间里,给他提供一片广阔肥沃的土壤,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以及正确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成为那个不断壮大且独一无二的自己。

正如作家刘继荣说的那样:

每一粒种子,都拼尽气力,自九天深处赶来,匆匆赶赴一场花的盛会,从天上到人间,只为让自己那一颗小小的心,开出一树一树的繁华。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我们也不用过于难过,自己可能无法参与孩子的繁花似锦。

请记住,作为一颗种子,他携带着我们传承给他的基因密码(我猜,可能会有同学来抬杠,这一定是好事吗?)。

他和我们之间,永远紧紧系着亲子之爱。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木匠与园丁》中的一些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

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

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

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终有一天,我们会看着孩子,走向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未来。

参考资料:

《木匠与园丁》,艾莉森·高普尼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教养的迷思》,朱迪斯·哈里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相关知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800字
送妈妈是向日葵好还是康乃馨好?
爱养花的妈妈作文(通用16篇)
爱养花的妈妈作文(通用37篇)
母亲节妈妈最喜欢哪种花?这两种花是妈妈的最爱!
给妈妈的母亲节鲜花祝福语
女神节给妈妈送花,祝妈妈节日快乐!
给新手妈妈送什么花好(送给新手妈妈什么礼物比较好)
母亲节给妈妈的康乃馨作文(精选32篇)
送妈妈的花,除了康乃馨还有这些...

网址: 高手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09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精品】园丁理花
下一篇: 常绿免抠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