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打造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农业公司及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指导。
在乡村,刘奕辰团队找到了病虫害防治的途径。
将手机镜头对准一株疑似出现病虫害的稻穗,拍照、上传、系统识别,简单几步后,手机屏幕上“秒速”显示病虫害种类。
这一幕,看起来与人们平常在路边“扫一扫”求问“度娘”没啥区别。而实际上,它却是一支90后青年创业团队切入生物防治、开拓“AI农业”新蓝海的渠道。年仅29岁的刘奕辰领衔创办了湖南大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这支团队的负责人。
他们研发的这项手机“扫一扫”识别水稻病虫害的新技术,被农户们形象地称作“植物口袋医生”。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中,他们正是凭借这项技术夺得金牌。
荣誉背后,是一批青年创客在广袤农村的5年耕耘。
据介绍,技术攻关过程中最难的不是AI算法,而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突破这个难关,刘奕辰团队与母校湖南工学院联合组建了100多人的图像采集队伍,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图片。他们还与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及多个地方农科所合作,在引入病虫害图片库的同时,联合搭建了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库。
“我们集纳了2000万张植物病虫害图片,涵盖水稻、小麦等39种农作物,建立了32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模型。”刘奕辰说,通过“算法+数据库”的支持,农户只需将手机镜头对准一株疑似出现病虫害的稻穗,拍照、上传,选择识别植物种类,几秒钟后,手机屏幕便闪现出病虫害图片及介绍文字,并同步匹配防治方案与推荐药物。有复杂成因的,还可以咨询后台的10多位农业专家求解。
具体来看,“扫一扫”的过程可以分解为4个步骤:第一步是采集图像,使用手机摄像头拍摄“患病”稻穗的照片,确保照片清晰且包含足够的植物特征,以便系统能够准确识别;第二步是图像处理,拍摄的照片被送入图像处理算法中,提取植物病虫害的关键特征,如叶子颜色、虫洞形状与大小等,用于后续的识别步骤;第三步是数据库匹配,提取了关键特征,系统将与一个包含大量植物病虫害图像和信息的数据库进行比对;第四步是识别和反馈,系统识别出与用户拍摄的植物最匹配的条目,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目前,“植物口袋医生”项目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对个体用户免费开放,全国有31万人注册使用。(据《中国青年报》)
来源:农业科技报
编辑:010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这群90后用AI给农作物“看病”
ai人工智能是什么?AI=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虫情监测系统的介绍
AI时代,人工智能治理病虫害成大趋势
战“疫”中,中国人工智能开启“快进键”
AI时代,人工智能辅助治理病虫害成大趋势
AI人工智能大赛:技术比拼背后的科学与艺术盛宴
虫情测报仪结合AI: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的未来
开家植物医院给花草看病
人工智能用于农作物智能化防治病虫害处理中的应用介绍
网址: 用AI给农作物“看病”人工智能开启生物防治的蓝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0960.html
上一篇: 信息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中 |
下一篇: 日本藤梨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