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发现了19株与众不同的油菜,解决了横梗在全世界油菜科研工作者面前几十年难以逾越的门槛。
这个中国人,就是傅廷栋——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
1
1938年,傅廷栋生于广东郁南,跟油菜结缘,是在1962年。那一年,他考取了我国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在当时,油菜还只是一个面积只有三千万亩的个小众作物。
因为油菜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要想培育杂交品种,就必须找到雄性不育的变异株,这是进行油菜杂交育种的前提,而从一九四几年开始,世界各地的油菜科研工作者们就已经在寻找,但一直没找到。
1972年3月20日,在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之后,傅廷栋发现了19株变异植株——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
傅廷栋的发现,推开了油菜杂交育种的大门,1991年,在第八届国际油菜会议上,傅廷栋被授予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亚洲人。
几十年躬耕不辍
2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整整一天的时间,进牛场,下油菜地,看深加工产品……傅老一刻都没有休息。几十年如一日的躬耕不辍,让傅廷栋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一顶草帽,一身工装,一个挎包,是傅廷栋最广为人知的形象,不论走到哪里,他身上都背一个挎包,这个挎包跟着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有人叫他“背包院士”。
对于油菜的热爱,傅老总是溢于言表。也正是他的这份热爱,成就了中国的油菜产业。
傅廷栋之于油菜,不仅仅是一位育种者,更是一位破局者,他一次次突破困局,带领中国的油菜破茧成蝶。
1975年,他在国内率先育成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比常规品种增产20%;
1981年,首次实现了“三系化”制种,为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系杂种的繁殖制种探索了新的途径;
1999年,傅廷栋又从芥菜型油菜中发现一个新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命名为Hau CMS;
自1990年以来,傅廷栋和他的团队育成油菜品种近60个,累计推广面积2.5亿亩,是全国油菜育种成效最大的单位之一;
……
“十全大美”的油菜
3
从小傅,到老傅,再到傅老,研究油菜六十年,傅廷栋对于油菜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他给油菜总结了十大功能,提出新时代油菜的特点就是多功能利用。
这是湖北荆门市的一个水牛养殖场,在这里,油菜又有了全新的用途——青贮饲料。
1999年,傅廷栋到甘肃的时候发现,当地小麦收割后,离入冬还有2—3个月的秋闲时间,土地闲置裸露。于是,他便在甘肃进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麦收后播种,生长60至80天,亩产油菜青饲料达3000公斤,这相当于30亩中等草原产量,可供6头羊吃100天,不光利用了闲置土地,改善了环境,还解决了畜牧的饲料问题,一举多得。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籽榨油,花赏景,茎叶做饲料,还能改善环境……在傅廷栋的眼里,油菜是一种“十全大美”的作物。
院士寄语
4
搞这个事情,肯定要喜欢,不喜欢不行。我对学生讲,现在不是讲科学研究要创新吗?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奉献是创新的动力,对这个事业有奉献精神,能愿意为这个事业奉献,你就有动力。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年轻人必须多学习,这是我们创新的基础。第三个,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第四,协作是创新的条件,互相协作,以前,个人可以,但现在必须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创造新的成果。还有一条,思考是创新的灵魂。光跟着别人搞不行,你必须思考,思考超过别人。这是我这几十年自己体会到的。
阅读量:18.1W
相关知识
【新华每日电讯】十字花科“傅科长”的花田故事:“油菜院士”傅廷栋带领团队培育出80多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超3亿亩
走近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科研人生献给油菜花
十字花科“傅科长”的花田故事
我国培育出新品油菜不再得根肿病
他跟一株花“较劲”60年,背后故事与你有关
让农业科技流行起来⑤
推广抗根肿病新品种 提高农民种油效益
葛贤宏教授与学生共赏多彩油菜花
荆门市人民政府 头条新闻 2023年湖北省油菜花节暨荆门·沙洋第十五届油菜花旅游节开幕
7000年历史,尽藏一馆!
网址: “背包院士”傅廷栋 油菜花田深处 那个让世界为之点赞的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7446.html
上一篇: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育成的“小麦二 |
下一篇: 情境3育种方法与遗传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