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号展厅
《火焰花》
《火焰花》2005年带学生去西双版纳写生,看见满树的火焰花在夕阳下嫣红怒放。枝条当风飘摇,轻轻地诉说着自然与生命的思绪。清新宁静的感受,引我心旷神怡。提笔勾画。
勾画白描不单是用笔勾对象轮廓,还要体现毛笔的内涵与外延,更重要的是表现对象的精神。勾出来的线最怕是滑、油、腻,这些必须要戒掉。不同形式的点、线能丰富画面灵动多变的审美内涵。在勾线的时候,注意线的起讫分明,刚柔相济,转折圆匀。还要注意墨的浓淡处理。花是比较柔的,所以用淡墨,叶子用稍为重点的墨。枝干的墨要更浓点。线条疏密的布局,线与线之间的韵律都要考究。
线描在中国画里意义非凡,它在作品里承担的分量非常重。 勾画时,首先要辨清白描用笔的法度、高下、得失,明确白描的平、圆、留、重、变的用笔要求,明确“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动,浮弱不是工致,鲁莽不是苍老,拙劣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功夫到处,格法同归,妙语通时工拙一致”
《老藤》
《老藤》的用线,是经过练习十八描法,才有能力和感觉把它表现出来的。老藤经历多年的沧桑岁月长成,弯弯曲曲,苍劲十足。画里所表现的小果与苍劲老藤形成对比,有典型的“老树挂果”之美。勾线的时候要把这种感觉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所谓:画之所以象形,但不可以求之于形象之中,而应当求之于形象之外。
勾线前,先考虑墨色,墨虽然是黑色,但中国画的用墨里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重、淡、清”所勾对象需要什么“色”的墨心中要有数。在墨色的调配中用水的分量很讲究,水多墨则淡、湿。水少,墨则浓、焦。所以墨色的选用很重要。勾线的时候要注意笔断意不断,转折时各方面的气要贯通其中。每一笔都要贯气,中国画里讲究的气韵生动,是靠每一笔慢慢去体现。五代荆浩在“六要”中指出,气: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笔:虽然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老藤》的勾线中,用笔的节奏、结构、质感与藤的精神,都是要通过一笔一划、抑扬顿锉、浓淡干湿、疏密节奏表现出来。
《向日葵》
《向日葵》 这幅作品是刚到中央美术学院带学生去北京西山写生而作,当时许多学生都说写生必须要去南方,北方没东西可画。我是南方人,从小在南方长大,感觉北方许多东西都能引起我的兴趣,让我激动。到了西山,看到农民种的向日葵有近三米高。长得这么高、这么壮的向日葵从没见过,心里很激动。学生不知这东西该怎么画,我就画了局部做示范。观察了几天,发现微风吹动的向日葵更能体现葵盘的重量感。线描画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局部都要注意它的疏、密节奏和点线的作用。每一笔勾出的线条用笔都应表达出周围的叶子是怎么长出来的。怎样用二、三笔把向日葵的杆结构勾出来,这些都需要经过观察、提炼、综合地把它呈现,这就是中国毛笔的功夫。勾画这幅作品时,我首先考虑的是用淡墨细线勾花瓣,已经成熟的葵花里就有线与点。用重墨粗线勾叶、杆。
向日葵挺直生长的精神、形象深深地震撼着我,怀着对它的敬意与激情一气呵成。在勾画的过程中,尽量用笔去体验经过一年风雨洗礼的老叶子与快要成熟的向日葵两者之间形成的呼应与对比。这幅作品是对普通植物的观察和体验,并直抒胸憶地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
《玉簪花》
《玉簪花》这画是第一次来北京上课的时候带学生去香山写生,看见那些已经枯萎的玉簪花形式感特别強。想起那些老艺术家们年青时英姿飒爽,现在老了还是风度翩翩,风韵犹存。这玉簪花,盛开的时候,也是非常好看,现在枯萎了傲姿挺立,局部有些地方还留下残缺美。当时非常有激情感觉就与学生一齐现场写生。
因为这是枯萎的花,在勾线时注意褶皱处上下线之间的处理关系,用笔要挺拔饱满,要体现植物虽败犹荣的生命力。勾线时要要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把气与手腕的力全都用到笔锋上,像打太极拳一样,慢慢地运笔,慢慢地、均匀地呼吸。要把植物的精神作完美表达。
《地涌金莲》
《地涌金莲》带学生去昆明黑龙潭植物园写生得的稿。这种花开的时候是从地上层层生出假茎而开,看起来就跟花朵从地上涌出来似的,故名为地涌金莲。该花种被佛教定为“五树六花”之一,传说佛祖诞生之时每走一步足下都会生出金光灿灿的金莲花,也就是地涌金莲。在傣族文学作品中也被誉为善良的化身和惩恶的象征。
怀着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敬仰之情绘画地涌金莲,花的表达、叶子与花茎的交搭经过缜密思考,把内心感受和思之不尽的意象用不断变换的手法表现,把其自身美的价值融入到画幅中。使之在“意”的统领下各自的秩序里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力求把破土而出含苞傲立的地涌金莲形态尽情表露。让整幅画既有整体的气势与韵律又有生动耐看的局部。
《高秋集禽图》
一直想画一幅工程浩大的小鸟天堂,只因杂事缠身,未能腾出大段时间滤静心境⋯⋯。当第一次在北方过冬,某日窗外天寒地冻,行人稀少,只有落叶飘零,寒鸦鸣啼,一片白云悄悄越过苍茫的楼顶,渐渐地如一股清泉,无声地漫入心扉。眼前的景物栖神幽遐,深沉静观,往日零碎的构思,慢慢演变递进,一幅图画清晰地浮现脑中,昔日曾绿叶铺天盖地,藤萝满枝,掩映无数雀鸟的小鸟天堂景象慢慢演绎。叶儿落尽变成了点、线、面,形式感单纯的画面,渐渐构成了《高秋集禽图》的雏图。思维告诉我,不可仅仅满足于个性化的图式,还得深入思考“超然象外”与“迁想妙得”。由于意境创造托意于景、寄情于境,在独特的空间视觉景象中凭借通感引起想象而表达意境。在绘画过程中以书法意味用笔,浑然一体,其古秀幽淡与静观的心境慢慢地呈现在画面上,进而把这过程中以偶然中求必然的精义发挥到极致。但要明确了“意在笔先”,便可借“趣在法外”的笔墨去绘画与本人心灵融为一体的胸中景物,达到更高程度上的集宋骨元韵为一体的画面。简而言之,便是画树木不拘泥形而取神。笔墨尚写心而状物,在构筑意境中既不忽视与景的统一,又不忽视意与笔的统一;既是表现手法的奥妙,又是来源于内容中深藏的奥妙。深藏的奥妙包括了变化无穷、乱而有序的规律性。领悟至此,实际上已不仅接触了造化的“形”,而且也触及了造化的“理”。
《胡杨》
铁骨铮铮的胡杨傲然屹挺于荒芜的盐碱地里,远离现代文明涡流遗世独立。在高天厚土之间,它穿越时空,穿越生命。经历风雪剥蚀千年不倒,寂然无声地怒看苍天。
2017年的五月到新疆木垒,再次看到这令人震撼的胡杨林。它顽强地向大地宣示曾经的辉煌。萧瑟的旷野中寒鸦啼鸣,凄然地与胡杨诀别倾诉屡屡悲催。为它的精神再次感动。边观察边在想,每棵胡杨的姿态是否隐喻着什么,那不腐不倒的形象中是否有不灭的灵魂。
回京后铺纸研墨,决意要画写下这不朽的胡杨。(苏百钧 / 文)
《紫藤鸣春》 34×34cm 纸本 2000年
《霜浦》34×34 纸本 1999年
《水中天》 34×34cm 纸本 2000年
《傲雪》 34×34cm 纸本 2000年
《清晓》 34×34cm 纸本 2000年
《羽》 34×34cm 纸本 1996年
相关知识
“闳约逸致”苏百钧工笔画展
展讯|“内美之光——司徒兆光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清华大学中国工笔画高端创新人才交流培养项目招生简章
汤琳南工笔花鸟画精品集
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作品在“为中国而设计——第十一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入选
花西子x中国美术学院国潮艺术研究院成立!
五彩苏简介 五彩苏的功效与作用 五彩苏有毒吗
【弘时教育】202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考研方向与导师
看展啦!国色天香—赵丁红花鸟国画展正在展览中~
苏慧
网址: 【苏门画苑】中央美术学院工笔画高研班导师苏百钧“闳约逸致”中国美术馆展览(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7915.html
上一篇: 新研究揭示水稻花时调控基因和分子 |
下一篇: 13.花钟 第二课时 课件 (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