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微气候的因素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微气候的因素

《山西建筑》 2014年33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微气候的因素

周耀   开通知网号

【摘要】:以苏州艺圃为例,运用气候因素分析方法对传统园林中的微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对中国传统园林在营造微气候中的因素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对改善城市微气候与城市环境建设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3418724657214259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舟雅;杨婷;戈晓宇;基于ENVI-met微气候情景模拟的避暑山庄环境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文茗;峨眉山伏虎寺寺观园林气候适应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21年 2 王洁;清初姜氏艺圃边界空间营造研究(1660-1696)[D];华侨大学;2021年 3 王亚男;杭州郭庄小气候实测及热舒适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耀;中国传统园林营造微气候的因素[J];山西建筑;2014年33期 2 刘桂华;刘梦娇;白莹;俞建勇;丁彬;王先锋;体域微气候健康管理纺织品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年期 3 朱姝妍;马辰龙;刘骁;黄雨晴;面向性能精细表征的微气候分析及能耗计算方法[J];建筑师;年期 4 王著森;徐雅露;蒋鹏远;吴渝;许亦竣;陈倩婷;吴倩倩;街谷绿地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园艺;2022年05期 5 柴蕾;衣内微气候理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年02期 6 李旭;张伟;街区尺度下的建筑微气候改善[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0年04期 7 陈凌杰;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J];江西建材;2017年10期 8 金虹;王博;城市微气候及热舒适性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科学;2017年08期 9 刘锦文;重庆高校室外冬季微气候舒适度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7年10期 10 霍寿喜;营造舒适“微气候”[J];养生月刊;202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禹;董慰;王非;基于被动设计理念的城市微气候设计策略[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杜敬三;朱颖心;水景设施对室内微气候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劳钊明;李颖敏;林晓剑;湿热城市街区微气候的数值模拟[A];广东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2年 4 郑朋秦;毛颖;阚军;阚天奇;杨佳静;向阳;成都市城市微气候观测与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林波荣;李晓锋;朱颖心;太阳辐射下建筑外微气候的实验研究:建筑外表面温度分布及气流特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伊娜;冷红;基于关联分析的高层住区布局模式微气候评定——以哈尔滨高层住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7 张梦;中国传统园林理法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借鉴意义[A];2024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24年 8 殷健强;游园记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转译设计研究[A];2021-2022第一届中国(成都)智慧城市原创设计展及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博览会论文集[C];2022年 9 李畅;张晋;张静;疏、导、滞、蓄、理——颐和园理水工程中的技与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10 赵琦;从城市商业景观看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华华;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微气候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1年 2 杨晓燕;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D];华侨大学;2020年 3 陈睿智;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杨小山;室外微气候对建筑空调能耗影响的模拟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耿晓婧;海岸带微气候的动力学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曾煜朗;步行街道微气候舒适度与使用状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乔梁;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 8 冯旭明;降雨对湿热地区城市微气候影响的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 9 王晓微;基于CFD的大棚微气候与通风调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马西娜;基于悬浮颗粒物分布的关中城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依婷;城市滨水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22年 2 杨依婷;城市滨水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22年 3 杨云云;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微气候因素的调节设计[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4 李佳晶;基于综合舒适度的深圳市微气候精细化分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 5 唐艺睿;南京市秋冬季绿道景观要素微气候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21年 6 李佳晶;基于综合舒适度的深圳市微气候精细化分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 7 孙中元;岭南校园临水建筑首层半开放空间微气候探究[D];广州大学;2021年 8 王莎莎;基于室外微气候调节的村镇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1年 9 江果燕;室内微气候认知体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焦丽;湿热气候区城市环境下景观微气候舒适度感官评估研究[D];华侨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黄莹;仅仅0.4mm,保温透气 营造室内健康微气候[N];中国建材报;2017年 2 本报通讯员 叶建刚;多重技术解析立体微气候[N];中国气象报;2024年 3 本报记者 周明阳;米格打造室内健康微气候[N];经济日报;2016年 4 付烁;智能调温纤维改善“衣内微气候”[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程琪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佳丽 黄欢;“鱼”乐世园 “竹”够精彩[N];成都日报;2024年

相关知识

苏州古典园林微气候营造分析研究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微气候因素的调节设计
微气候视角下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
以微气候营造为导向的绿道设计因素实测研究
植物营造微气候效应研究综述
城市空间微气候营造的设计研究
与气候为友——中国传统园林适应气候的特色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对微气候环境改善的3个研究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对微气候的改善探讨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对微气候的改善初探

网址: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微气候的因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998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基于乔木布置的微气候效应的开放空
下一篇: 茶园人工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