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永利
作为中国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将成为一项重要影像工程和一个文化符号,为中国植物界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5月1日起,5集纪录片《花开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隆重播出。
这部由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独家出品的中国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选择拍摄了5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花卉:茶花、杜鹃、月季、菊花和牡丹。
从期待到收获,从山野到园林,从中国到世界……在纪录片中,这些花卉连接起不同的地域文明。它们承载中华文明,并温馨影响世界,每一帧都是致美的屏保,令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每一个故事都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为提升该纪录片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收看节目,央视纪录频道与新浪微博还在节目播出期间联合举办了#全民花样晒花#慢直播互动活动,直播了四川、云南、河南、新疆、北京等地的“云赏花开”“舌尖花开”“笔上花开“指上花开”“乐响花开”主题花卉活动,打造出现象级的融媒体传播互动事件。
▍立意高远,展现花卉承载中华文明并温馨影响世界的故事
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物种资源,是地球上众多花卉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纪录片《花开中国》以宏阔的国际视野、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中国这片热土上的特有花卉。
花开中国,流芳千载。该纪录片不仅讲述了花儿们浸润中华文化、为中国带来福祉的故事,还展现了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越时空,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非凡历程。这些美丽的花卉,承载着中华文明,犹如文化交流大使,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美好寓意和审美享受。
原本生长在高山或贫瘠环境中的茶花、杜鹃、月季、菊花、牡丹,以生命的美丽绽放,惊艳了人间。中国的园艺随着文明进步而发展,无数骚人墨客歌咏这些花卉,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歌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英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植物猎人”因为各种机缘,把中国这些美丽的植物引向世界,成就了东西方很多著名的园艺名胜。
康熙年间,英国人昆宁汉姆是第一个把中国植物标本和种子寄回英国的人,使得原本只有1500多种植物的大英帝国开启了喜爱中国植物和花卉的风潮。
20世纪初,著名的“植物猎人”福雷斯特受雇于英国宫廷贵族,更采集了三万多种中国植物标本和10000多种植物种子带回英国。从此,瑰丽多姿的茶花、杜鹃、月季等,成为英法等国园艺的主角。
“无杜鹃不成园”,这样的说法成为西方园艺界的名言。在纪录片中,得知当地多个著名花园中的花卉绝大多数来自中国,最早的甚至十七世纪就已经到来,许多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无不由衷地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
从植物到人到这片热土,这部纪录片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具象寻根。山川无阻,日月有情。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相信一颗种子,期待一次绽放,每一朵花都有一个值得倾听的故事,这就是中国花卉影响世界的故事。
▍聚焦原生态植物的发现与保护,诠释绿色发展理念,普及自然知识
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到生态脆弱的地区,一些珍稀濒危花卉顽强生长,并瑰丽绽放。纪录片《花开中国》首次发现并用影像记录了它们,在向大众普及植物知识的同时,该片聚焦于那些珍贵原生态植物的发现和保护,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
在大理宝台山的原始森林,摄制组拍摄到王仲朗学者发现一棵28.1米高的古老茶花树的故事,这棵树打破了茶花树18.5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理州一棵近400岁的茶花树,是世界人工栽培茶花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轰动世界的黄色金茶花在广西防城十万大山深处的山涧沟谷被发现,它得益于黄载年三兄弟的保护,这三兄弟从父亲手里接管这片野生金花茶林后,日夜守护。
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密林里,堪称“杜鹃花家族的王者”的大树杜鹃,在1981年被中科院冯国楣教授重新发现。
大树杜鹃的数量至今不超过3000棵,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今天,高黎贡山上的每一棵大树杜鹃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编号。借助护林员们观测的信息数据,科学家期望有朝一日能像辅助大熊猫产崽一样,助力大树杜鹃繁衍后代。护林员们陪伴着大树杜鹃,他们笃信,只要守护,大树杜鹃就不会消失。
纪录片《花开中国》还介绍了中国是杜鹃花的王国,拥有着540种杜鹃花原种,占全世界的60%。像大树杜鹃这样藏在深谷幽壑中的杜鹃花,在古代被叫做“踯躅”,它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西南山区,特别是在横断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所以它们也常被称为“高山杜鹃花”。
在茶花一集中,《花开中国》还集中展示了茶花中的精品“恨天高”“童子面”“松子鳞”“狮子吼”的美丽姿态。
在四川自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中医,一个人花了20年时间,把郊外的一座荒山打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茶花山。这段真实朴素的人生故事,传递着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创新电视表达,审美观照小中见大
纪录片《花开中国》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生动讲述中国花卉故事,更讲述了爱花人护花的故事,这是向自然生灵的一次致敬。
摄影师桑秋华是一名牡丹爱好者,从1983年第一次拍摄就爱上了牡丹,曾7天7夜守望牡丹绽放,168个小时连续拍摄却无功而返。如此痴迷,他最终拍摄出了多个品种牡丹花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绽放的慢动镜头,惊艳了观众。
85岁的沈荫椿继承父辈遗愿,一生致力于种花,并用外语写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花卉,赢得了世界花卉界的赞美。他的外甥继承了他的使命,继续让中国花卉绽放在世界的惊艳中。
山东荷泽的孙文海为了牡丹园的丰富,不停地尝试新品种的嫁接和驯化。
大立菊种植人罗英武,继承了父辈传承下来的手艺,让一株菊花开出数千只花头,且排列有序,难度之高封顶艺菊榜首。
英国的玛丽•路易接过曾祖父留下的花园,让来自中国的花朵成为世间最美丽的花魁……
纪录片中这一个个人物故事生动感人,充分表现了审美观照,小中见大。从一朵花看大千世界,看百态人生,看文化起源,看文明传播。
该片的审美取向与花卉美的意向吻合,不仅精致呈现了物象的静态美,还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中产生了动态美,这两种美的结合提高了艺术感染力。光线变化给静态物象赋予了绽放的动态变化,饱满的特写和漫山遍野的花海全景,通过蒙太奇流畅切换,呈现出了一片诗情画意,让观众大饱眼福。
▍匠心精良制作,打造中国自然园艺纪录片扛鼎之作
《花开中国》的拍摄和制作历时2年多,主创人员遍访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国外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荷兰等5个国家的十多个城市和乡村,行程近十万公里,最终凝聚成这5集5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
该纪录片堪称精美的中国花卉国家相册,采用延时摄影、动画、显微摄影、无人机航拍等多种拍摄方式,充分展现了花卉的怒放时刻,也显示了花海的壮观震撼。这其中,显微摄影进入植物器官内部拍摄,带来了视觉奇观,向世人首次呈现了牡丹果实成熟以及牡丹籽的镜头。
该片的解说词也充满了文学色彩,堪称散文诗。
摄制团队践行“四力”——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下足了苦功夫。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嘎玛沟,喜马拉雅最深僻的山谷之一,在这个所有乔木都不能生长的极境之地,只有高山杜鹃能够耐受冬季的严寒。摄制组在海拔4500米的极端环境里徒步行走9天9夜,才拍摄到高山杜鹃凌顶绽放的珍贵镜头。
据制片人刘颖和导演黄瀛灏介绍,拍摄植物最难的是时间的把握。花卉有大年小年,守候,意味着漫长的等待,但也许等来的是徒劳。历经挑战终于收获硕果,该片的最后呈现堪称完美,赢得了审片专家的肯定,看过的观众更是好评如潮。
作为中国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将成为一项重要影像工程和一个文化符号,为中国植物界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守候民族的“诗与远方”,以一颗匠心,从微观入手、小中见大、大处落笔,唱响爱国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成为一部艺术精品。
相关知识
原来“花”也是一种对话,这部纪录片如何记录国际友谊的故事?
今天来分享一波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
纪录片《花开中国》(全5集完)
用一朵花,看见世界——中国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央视开播
适合孩子假期观看的6部国产植物纪录片
有关植物的纪录片(間斷更新中)
这部纪录片,太香了!
园林人必看的30部纪录片
把“中国植物”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花纪录片/
网址: 这部5集纪录片,把中国人最熟悉的花卉拍到了极致!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4479.html
上一篇: 花卉摄影作品分析点评 |
下一篇: 有手机就会的拍花攻略!让你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