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普顺尧
牟定县城西边是化佛山,东边是白马山。化佛山形如一头雄狮,白马山形如一匹骏马。如果套用《大观楼长联》里的诗句,牟定县城也真可谓“东骧神骏,西卧雄狮。”两座大山都是佛教名山、旅游胜地。化佛山我游过多次,而白马山我却只闻其名,未览其景。白马山有一些美丽神奇的传说:唐僧取经时曾路过白马山,建文帝遁迹白马山……冲着这些神奇的故事,同时也为全面了解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情况,牟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对白马山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给我的感受是:白马山很神奇!
一 放歌白马山
5月17日,我带着手下负责旅游工作的两员女将——小刘和小王,还邀请了电视台的记者小赵,驾驶员老王师驾着越野车,一行五人对白马山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
我们五人中,小刘和小王是老旅游工作者,她们都说曾经爬过白马山。出发前,我查阅了白马山相关资料。白马山方圆30平方公里,地跨新桥、蟠猫和安乐三个乡镇,海拔2485米。小刘说,爬白马山得用一天的时间,早上出发,中午只能在山上吃点糕点,下午下山到猫街(安乐乡政府所在地)吃饭。于是,我们备好糕点,座着车,迎着朝阳,向白马山进发。上午九点整,我们来到白马山脚下的林管所,没有公路了,我们只能步行。驾驶员老王师留下来守车。
为了到白马山上拍摄视频和照片材料,小王今天特意穿了一身漂亮的彝族服饰——头戴缨络帽,身着飘带装,银链加银镯,绣花裤脚长。只是没有穿彝家人的绣花鞋。
小赵说:“你穿这么漂亮,当心被孙悟空当作妖精打着。”
“孙悟空来了更好,他有火眼金睛,不会人妖不分。到时他会带着我们驾起筋斗云,游白马山。”
在轻松说笑中,我们开始了艰苦的跋涉。我们想,路途太远,天气太热,便轻装上阵,每人就只带了一瓶矿泉水。
小赵拿着摄像机在前,我戴着草帽,扛着脚架。小刘打着遮阳伞,拿着照像机,小王提着糕点,一行四人开始登山。她们说,从这里上去,有传说中唐三藏取经回来时白龙马留下的马蹄印,有唐僧晒过佛经的晒经松,有唐僧讲过经的传经寺,寺里还有唐僧的铁杖和猪八戒的钉耙……
从小爱读《西游记》的我,对这些充满了无限的好奇。特别听说白马山上还留下唐僧师徒的足迹,我和记者小赵都想一睹为快。小赵扛着摄像机还健步如飞,恨不能追上大唐高僧的白龙马。
大山陡峭,山路崎岖。虽是上午九点多钟,但因无大树遮荫,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白马山上要是有大树多好!小刘说以前这里的植被很好,和化佛山一样,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可惜上世纪大炼钢铁时被砍掉了。一场浩劫,百载遗憾。
爬了二十多分钟的坡,手里的矿泉水就只剩半瓶。而我们四人早已累得脚酸手软,汗流浃背。两位美女更是累得气喘吁吁,香汗淋淋,一屁股坐在路边一块石上,走不动了,休息一会儿。
“还有多少路?”
“还早!才开始呢!”
天气酷热,任重道远。望着手里半瓶宝贵的水,我们后悔刚才水带少了。已经爬了20多分钟的坡,不可能再回到车里取水,我们只能省着点喝。
休息了两分钟,我们又开始走。我心里想着《西游记》,虽然也是有气无力,但兴致不减,边喘气边唱起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忽然想起我们今天来访白马山也是四人,只不过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取的是佛经,而我们不同,不是去取佛经,——而是对本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可仔细一想我们也可以算是取经——向白马山取“游经”。我顿时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劳累和艰辛消了一半。
“一场场酸甜苦辣,一番番春秋冬夏,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不是唱,而是吼——无拘无束,气喘吁吁地吼。
在这样的山上放歌,自由自在,不必担心把调唱错有人会笑话你,把C调唱成A调甚至又转成G调也无所谓。左一腔,右一调,高兴时,大吼一声,山谷还有回音。
二 历数马蹄印
我们又走了二十多分钟,来到山腰,有点凉风。小刘说前面的石头上就有白龙马的足迹。
我们来到一块大石头上,果然看见几个大如钵碗的马蹄印,一连串过去,煞是奇怪。我们仿佛还能听见马蹄走过石头时哒哒哒的声音。“他们驮着经书,过通天河时不小心把经书弄湿,白龙马驮着沉重的经书从这里经过,坚硬的石头上就留下了马蹄印。这里因此叫做白马山。”
“通天河在哪儿?”
“就在白马山下。就是现在的勐岗大河。”
山下真有一条勐岗大河,我去年还去过。很美。
看着一个个马蹄印,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也在我耳边响起:“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不,这里的蹄印是朝东去。仿佛,他们从西天取经归来,刚从这里经过,向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走去。坚硬的石头上,马蹄印深两三寸。这么深的蹄印,可见白龙马背上经书之沉。诗人李贵忠先生游了白马山后,写过一诗:
观马脚迹
白马驮经过山岗,青石板上马蹄繁。
磐石深隐留蹄印,千变风雨展奇观。
是啊,这些马脚迹,历经多少年风吹日晒,霜摧雨淋,而这些马蹄印依然如新。——望着一个个清晰的马蹄印,踩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走过的足迹,我感慨万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九九八十一难,没想到这最后一难却就在这里留下印记。
对历史上唐僧曾到印度取经的事,我也略知一二,无论唐僧当年是西去还是东归,线路都未经云南,更没有途经牟定。而此时,我宁可相信白马山的传说,也不愿相信历史教科书。眼前这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诉说着取经人的一步一滴汗水的艰辛与不畏艰险的执着。“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幼儿园时的儿歌多美,似乎,唐僧师徒四人刚从这里走过,前去不远。
一阵轻风吹过,路旁的树木沙沙作响,我仿佛又听到了唐僧与孙悟空的对话:
“悟空,此为何地?”
“师父,此地乃牟定县白马山是也。”
“经书湿了,如何是好?”
“师父勿急,前有松林一片,可晒经书!”
“在哪?”
“不远,山对面大石崖上。”
三 坐禅晒经松
前面真有一块松树林,远远望去,如一块绿色的地毯,那里长着晒经松,所以叫做晒经坡。
说不远,是齐天大圣的话,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还真难爬。又走了二十多分钟,才来到那个山头。而要到晒经坡上,却没有现成道路。山上全是一丈多高的灌木丛,树间荆棘丛生。真不知唐僧的白龙马当年是怎样钻过这些荆棘。我在报怨:这孙大圣也是,当年怎么不开一条路出来?
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钻过灌木丛,闯出荆棘。我们发现,我们是站在一座高山坡上,空气清新,豁然开朗。
这里就是晒经坡。平整的山顶上长着一丛丛一米多高的矮松树,放眼望去,约四五十亩,全是身高一致的盘地松,其它杂木几乎没有。松树与松树之间紧密相连,树根直径约一两寸,全都盘地扭曲,树枝略比手指粗,长得弯弯曲曲,盘枝错节,如藤萝蔓延,分不清这枝条是长哪棵根上。如果不看松叶和树皮,真不敢相信这些也是松树。而树顶松枝如被人修剪过一样,长得一样高;又如被人铺晒过什么东西一样,非常平整。小赵忙着支脚架,拍摄着这些奇形怪状的松树。小刘也拿出数码相机,对着松树一阵猛拍。
这就是晒经松,《西游记》中“通天河遇鼋湿经书”的故事。当年唐僧取经归来,被白马山下通天河水淹湿经书后,只好驮到这里,晒在松树上和石头上。晒过经书的这些松树,即使树龄上百年,也不敢长高,几百年来就是是这个样子。牟定清朝时文人唐毓英写过一首《晒经松》,诗曰:
晒经千载事,露霭尚凝松。
结体高于膝,蟠根势若臃。
枝枝藏道性,叶叶表禅容。
满地花无尽,尤堪佐佛供。
好个“枝枝藏道性,叶叶表禅容。”晒经松,本是乔木科,却比灌木低,树龄几百岁,身高仅一米。也许,就是这样的松树,既不能做栋梁,也不能做家具,甚至连做烧柴也不被村民们看好,所以他们能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长几百年。也正因如此,五十多年前,他们躲过了大炼钢铁时的浩劫。与他同龄的高大乔木早化为灰烬,而低矮的晒经松,如僧人坐禅一样默默坐着,几百年来,讲述着当年唐僧在这里晒三藏真经的故事,向世人展现着松树独特的禅容。
山崖上有块巨石,据说以前还有一些怪异的文字类的符号,就是当年唐僧晒经时印上去的,叫做晒经石。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写过“晒经石”,难道就是这一块?可他却没写“晒经松”,想必是吴承恩老先生漏写了这一笔。
四 寻踪传经寺
从晒经坡往东,刚走了100多米,我们忽然看见山对面不远处的树林间隐藏着一座寺庙。
“传经寺!”小刘说,“快到传经寺了。”
远远看去,传经寺掩映在绿树丛林中,露出金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金碧辉煌而又神秘壮观的感觉。
大家又饥又渴,筋疲力尽,忽然在荒山野岭里看到这样一座庙宇,大家又兴奋起来。我们举起手里的矿泉水瓶,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我们知道,有寺就有僧尼,有僧尼就有水,我们可去寺里补充点水,吃中午饭。来到传经寺,却让我们有点失望。这座寺庙没有大门,也无院墙,只有一扇一米多高的栅栏可算是门。寺里也不见僧人。我们推门而入,院子里杂草丛生。大殿的主体建筑基本建成,土基砌成的墙尚未粉刷。大厅里还没有塑像,仅帖着几幅观音菩萨的图像,十分简陋。大殿左边有一口大铜钟,悬挂在一大木支架上,大钟高约80公分,钟口直径约50公分。钟上刻有“国泰民安”铭文。旁边柱子上挂着一面大鼓,直径约两米。朱红色的鼓身,黄白色的牛皮鼓面。为避免被太阳晒,鼓身被僧人用麻袋包起一半。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看见过这么大的鼓。一口大钟,一面巨鼓,都是新造,颇有气势,可算是大殿里最有价值的物件。
我们来到大殿外,才看见旁边还有一些断壁残垣,这些断墙有一米多厚,如一堵堵城墙,这些就是原来传经寺留下的遗迹。这么厚的墙,可以想像原来的传经寺是怎样的雄伟,当年的香火是何等的旺盛。在大殿背后有一所小房屋,门关着。左侧,我们看到两间矮小的平房,门开着,好象有人居住。过去一看,是僧人的厨房,一位50多岁的老尼姑走出来,念了一声佛。我们向她说明来意,她很客气,忙端出几把椅子,提了把水壶给我们倒水,我们在寺里吃了带来的糕点。据老尼姑介绍,她的法名叫妙近,已经出家20年。原在圆通寺,后看到传经寺里没人管,她才来到这里,目前传经寺仅她一人守着。我们问起传经寺的情况。原来,我们刚才看到的大殿,是她去化缘后,在附近地区善男信女们支持下建起的。这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就凭眼前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尼姑,靠化缘修功德建起这座大殿,能修建到这个程度,还购置了大铜钟和大鼓,实属不易。我们问起传说中唐僧取经过白马山的故事,她也就知道有晒经松和马蹄印。
“听说寺里还有唐僧的铁杖和猪八戒的钉耙,能让我们看看吗?”
“哪里有铁杖,钉耙?”妙近微微一笑,“原来确实是有一条铁扁担和一双铁鞋子,但早就不见了。”
“哪里去了?”
“我也没见过,听说早在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人偷去炼掉了。原来的寺院、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时被人破四旧推倒了。”
我问她传经寺最早建于什么年代,为何叫传经寺。她说:“我也不知道,我没赶着。”我们笑了起来。她忙说自己文化不高,说不清楚,若要了解情况,寺里有块古碑,上面有些字,让我们去看看。
我们眼前一亮!在老尼姑的带领下,来到大殿背后的那栋小平房,她打开门,原来里面才是传经寺的主要殿堂,墙壁上有释加牟尼的画像。在佛像前的神台下面,斜靠着一块石碑。
这是一块大理石碑,约两公分厚,长约100公分,宽约40公分。碑文是标准的柳体,阴刻。然而,碑上黑着几块,还有两个黑圈,很多地方字迹不清,上面还有一些蜡,想必是佛台上面蜡烛淋下来的。用手指轻敲,发出清脆的声音。我和小赵把石碑端到光线好的地方,才看清几个字:“白马山传经寺七十五远公大和尚寿序塔铭。”后面的文字看不清楚,能看清的几个字也读不懂。我们只好拍了几张照片,带回去慢慢猜。妙近说,这块碑被村民拿回家里,放在灶台上,后来那家人父子俩年纪不大,却相继暴病身亡。她听说他家有这块石碑后,去到他家,把石碑背回来放在寺里,清洗多遍,才可看清碑上的字迹,被染黑的地方已经洗不干净了。
这块碑可算一文物古迹,可惜我们都不会考究文物,只能告诉她要保护好这块石碑,以后会有人来考究。
听妙近言谈,她出家前也就是一农村妇女,识字不多。出家后,伴古佛青灯,念佛诵经,种菜守庙,化缘建寺,已二十年。一个文化不高的尼姑还能想到保护这块石碑,也算不简单,她算是为牟定文物保护做出了贡献。
五 神秘仙人洞
我们又向她讨了一些水,问她还有些什么可看的历史遗迹。她说,传经寺下面还有两个仙人洞,可以去看看。
仙人洞?这又让我们睁大眼睛!问她在哪儿,她说就在寺庙下边。
传经寺下边是悬崖峭壁,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小心谨慎地爬下去三十多米,果然看到一个洞。这是一个人工开凿出来的洞,洞口不大,高约1.5米,宽约1米,须弯着腰才能进去。里面有什么?有多深?妙近也不知道。我说进去看看。只见石壁上匠人凿石的痕迹历历在目。我们只进去了十多米,光线太暗,看不清里面。小刘和小王在后面让我出来,说当心里面有莽蛇。我有点害怕,但又不甘心。可惜我们没带手电筒,我摸出一个打火机打着火,光线还是暗,里面很凉。打火机已开到最大,火焰却还很小,火光呈蓝色。再往里走,寒气逼人,光线更暗。手里的打火机已微微发烫,我怕打火机爆炸而伤着自己,我忙关了打火机往回走。
这洞是何人何时所凿?老尼姑说是仙人所开。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几百年前,传经寺来了一位云游僧,身后还跟着两个徒弟。方丈看云游僧虽然疲惫不堪,衣着不整,但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便让他进寺居住。
过了几天,传经寺忽然来了几千官兵,把寺院周边围了个水泄不通,一队官兵进寺搜捕,并认出云游僧,说他是朝廷钦犯,要抓捕。云游僧的两个徒弟拼死保护,与官兵展开决战,杀死十几个官兵。然而由于官兵实在太多,云游僧的两徒弟不寡敌众,被官兵杀死,其他僧人吓得一动不动。云游僧被官兵抓住,上了镣铐。然而就在出寺门后,云游僧后面忽然有一老僧猛推云游僧一把,云游僧连同拘捕他的三个官兵就从寺外悬崖上滚下来。后面几百官兵大惊,忙从石崖壁上爬下。然而来到崖壁下,官兵们眼睁睁看到这样一幕:一白发老翁对着连同滚下的三个捕快一指,三捕快就呆若木鸡。老翁又对着云游僧一指,他手上的镣铐哗啦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翁把云游僧一推,说声进去,云游僧就从这个洞口进去了。那三个捕快一动不动。当后面的官兵赶到后,三个捕快才如梦方醒,抓住白发老翁。其他十几个官兵挥舞着刀剑,一下子涌进这个洞,外面数百官兵把守洞口。官兵们押着白发老翁,走了一段几步,老翁站住脚,吟了一联:
帝既为僧,僧已非帝,苦海有岸;
恶若从善,善能化恶,佛缘无边。
说完,往旁边一指,悬崖上忽然出现一个洞,眨眼间老翁已钻进洞。几个官兵惊呆了,忙追了进去。
然而,不管是追云游僧的,还是追老翁的,所进去的官兵都没有出来,后面又进去了数百官兵也没有声音。这两个洞,都叫仙人洞。大家都说那位白发老翁是神仙。
云游僧也不见了,而进洞的官兵们只见进去,不见出来,他们等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结果。来围传经寺的官兵们也只好撤回。
这云游僧会是谁呢?说是朝廷钦犯,身边还有武林高手侍卫,这样的身份会是什么人?白发老翁说“帝既为僧”,这云游僧是“皇帝”?有人猜测是建文帝,有人猜测是永历帝。明朝历史上确实有两个皇帝逃难到过云南,一个是建文帝,一个是永历皇帝。关于建文帝,1402年靖难之变后,建文帝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秘,不知所踪。而化佛山心佛林《定远山寺名僧碑》载:“建文帝入滇隐于僧,法名过峰,遁迹莲城寺。”关于永历帝,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五华山。这里来的不可能是永历帝,最有可能是建文帝。
建文帝既然来到莲城寺,也许会来传经寺,两寺都在白马山。难道他在这里被明成祖的锦衣卫们发现踪迹?他的随身侍卫在这里与锦衣卫们展开血战?没人知晓。
老尼姑的故事还没讲完。她说,过了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当打扫寺庙的小和尚打开寺门时,看到二十多个人蓬头垢面,身着官兵服装的人跪拜在寺外,他们请求寺院收他们为徒。小和尚马上向方丈报告。方丈出来一看,他们全是几天前最先追进了两个洞的那几十个官兵。
方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老衲等你们多时了。”方丈把这二十多个人领进寺院,招收为徒。原来,这二十多个官兵都是朝廷派来的大内高手。他们说,当天他们追进洞后,就什么也看不见,迷迷呼呼的,忽见刚才那位白发老翁在眼前,给他们讲经。他们如做梦一般,一听就是三天,终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这些平时武功盖世,作威作福,杀人不眨眼的武夫,经白发老翁的点化后,放下屠刀,皈依佛门。据说他们后来都成了得道高僧。
老尼姑带着我们在山上走了三十多米,果然又看到另一个洞口。她说,白发老翁就是从这个洞进去的。同样,这个洞也是个人工凿出的石洞。只因下面被泥土淤起了一些,洞口更小,只有50多公分高。老尼姑说,自她来到这里,就从没听说有人进去过。
云游和尚,白发仙翁,大内高手,刀光剑影。在这个狭小的洞外,我恍若看了一场精彩的武侠电影。
我问白发老翁那副对联是什么意思?老尼姑说:“皇帝既然已经成为和尚了,就脱离苦海了;你们这些官兵若能改恶从善,佛也会接受你们的。”
这白发老翁到底又是什么身份?说他是僧人,他却长得仙风道骨;说他是道士,他却讲的是禅语,并为传经寺点化弟子。到底是僧还是道?老尼姑说不知道。顿了一下她又说:“是佛,也是仙。”
在很多民间传说中,民族英雄也罢,清官廉吏也罢,还是替天行道的侠客也罢,只要是一心为善的,只要是老百姓心里佩服的,值得尊敬的,纪念的,就是佛,就是仙。老百姓才不管哲人学者争论的道教、佛教。在百姓心中,释加牟尼和太上老君可以在一块惩恶扬善,甚至可以在一块饮酒赋诗。
老尼姑说:“云游僧和白发仙翁还在白马山,有时还可见他们在一块下棋。”
“在一块下棋?”我们吃惊不小,“在哪里下?”
“在对面的山崖上,他们有一块棋盘。叫做仙人下棋盘。有时云雾缭绕,隐约可见对面山上哪块石头上有两人下棋,一个像和尚,一个像仙翁,人们说就是云游僧和白发仙翁。”
我们往她手指方向看去,果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大石崖,距离太远,不太清楚。
小赵架起摄像机,对着远处的石崖拍摄了一会说:“我怎么没看到有人下棋。”小刘笑着说:“今天没有云雾,这么热的天气,他们怎么会出来下棋。”
“走,看看去!”
六 问路灌木林
老尼姑给我们指了一条路,说从这里顺路走,可到仙人下棋盘。下午12点多钟,赤日炎炎,我们告别了老尼姑,向仙人下棋盘走去。
然而,我们只走出不到两公里,路又找不到了。灌木丛里好像有路,走几步又是荆棘丛生,根本没有现成的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在丛林间乱钻。头上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没有风,也没有云,气温可能达到30多摄氏度;脚下是两三寸厚的落叶,踩上去唰唰作响,一不小心踩滑了,摔一跤。下坡时,在落叶上时不时还能“座汽车”。手里的行李本也不重,但时间长了,沉甸甸的。我穿着短袖衬衫,胳膊不知什么时候已被荆棘挂出了几条血痕,也不知道疼。虽然我们都穿着登山鞋,但双腿酸胀,如灌了铅,脚掌火辣辣的疼痛,如被火烧。我们钻灌木,披荆棘,想找个向导。林中只听蝉在不停喊“知了,知了”。偶尔还会有只野鸡卟哧一声从脚前飞起,吓你一跳。我们四人中,我最担心的是小赵,他背着的可是价值两三万元的摄像机!在落叶上“坐汽车”可以,摔跤可千万不能。小王虽是向导,可她因身着彝族服装,只能跟在我们后面。茫刺钩飘带,树枝挂帽缨,她心疼这身绣花衣服,气得花容失色。一路走,一路叫苦不迭。看着她狼狈不堪的样子,我们三人乐得哈哈大笑,小赵的摄像机里多了一些滑稽镜头。
我问小刘和小王,你们不是曾经来过白马山了吗?怎么带我们走这种路?她们说以前是来过,但是没到过仙人棋盘,更没走过这种路。
此时,我也没心情唱《西游记》的歌了。心里默念着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啊,无论是唐僧去取经也好,红军长征也好,脚下都没有一条现成的路。他们从没路的地方踏出了一条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说他们是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一点也不为过。与他们相比,我们算什么?
忽然想起屈子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对大家说:“路,慢慢走。水,省着点喝。一路上有好的景致,我们还要拍摄。”
七 仙人下棋盘
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越过一箐又一箐。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下午三点半,我们终于来到传经寺对面的山上,又在山上转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了仙人下棋盘——一个大石崖。
我们来到大石崖上,才发现这是一块两三丈多长的巨石抻到崖壁外面,下面是百丈深渊,站在边上令人头晕目眩。小刘胆子大,爬到最外面去拍照片,我们三人只敢在里面看。站在这里,我们一扫刚才行路的艰辛和疲惫。登高而望,刚才我们所走过的山尽在眼前。我们惊奇:我们怎么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走了这么多路?(不是“走”,而是“钻”。)远远看去,对面的传经寺只是一个小黄点,很难看出是寺庙。我们估计,从传经寺到仙人下棋棋盘的直线距离约四千多米,但是,我们所走过的弯弯曲曲,坎坎坷坷,不少于十千米。这么毒辣的阳光,这么多荆棘坎坷,多少年来,我没走过这么远这么艰辛的路。
感慨之余,我们发现,站在这里,凌空而望,气象万千。白马山的大部分山峦尽收眼底。这里虽不是最高峰,但因脚下是几百米深的悬崖,我们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面的山如同一堵苍翠的屏风,淡绿色的是山脊,深绿色的是山箐。整座大山气势磅礴,如一匹奔驰的骏马。山下一座小坝塘,如一块碧玉,镶嵌在这面屏风上,给白马山增添了不少灵气。再往东看,是一片苍黄的梯田,弯弯曲曲,层层叠叠。因为干旱,远处的梯田还未栽种,如果雨水好的年景,一定是另一番更美山水画。
石崖右边三四十米处,也抻出两块凌空巨石,从棋盘上侧看过去,一个如鳄鱼头,一个如熊头,鼻子、嘴巴、眼睛皆有,栩栩如生。两块巨石如一头鳄鱼和一头灰熊刚从大山里钻出头来,眼睛望着对面的山。这里是仙人下棋盘,莫非这两个动物就是仙人来下棋时安顿在这里的两座骑?
再看看脚下的巨石,石面稍平,约六七平方米,中间有一条约两寸宽的裂缝,把石头一分为二,莫非这就是棋盘中的“楚河汉界”?若两人对弈,各座一边,颇有惬意。
坐地披襟觅棋子,凌空四顾抚远山。
千年棋盘今犹在,不见高僧和老仙。
站在这里,眼前美景如诗如画,天如此宽,地如此厚,无论是下象棋也罢,围棋也罢,胜也罢,负也罢,已无心计较,生活中的不快也烟消云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我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深深体会到范仲淹登岳阳楼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境界。
八 读经圆通寺
圆通寺在仙人下棋盘的东面。从仙人下棋盘往东走,也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又钻了半个多小时的灌木丛林,远处忽然传来犬吠声。野岭闻犬吠,林深山更幽。寻着犬吠声,我们看到山对面有一堵雄伟的大石崖壁。
“万卷经书!”小刘指着这堵大石崖壁说,“这堵石崖就是万卷经书,对面就是圆通寺。”
未见圆通寺,先读万卷经!
眼前这“万卷经书!”高30多米,长约100多米,崖壁顶上长满绿树。石崖纹理呈纵向,远远看去,真如书架上立放着的一本本书,整整齐齐,气势磅礴,颇为壮观。原来唐僧从天竺万里迢迢取经归来,把经书藏在这里了!竟然有这么多!难怪白龙马驮子这么沉,在石头路上踩下的脚印这么深。
佛有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而这里,山是一摞经,经是一座山。
这就是“书山”——白马山的“藏经殿”。只不过这“万卷经书!”上竟无一字。但是,谁说只有有字的才是经书呢?
我想,寺里的僧人,在殿堂里读够了有字的经书,走出殿堂,仰起头来,放眼青山绿树,浏览无字经书,心中一定会有另一番感受。
僧人如此,俗人也然。
目睹此景,我忍不住来了诗兴,当场吟诗一首:
咏万卷经书崖
千岩纵立万卷经,百尺高耸遏浮云。
此经无字胜有字,于无字处悟禅心。
圆通寺座落在两个山崖中的一条箐中,很隐蔽,若不闻犬吠声,我们还难以找到。我们是从寺院后面山崖壁上爬下来的。到寺里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时间虽早,但我们个个筋疲力尽。在去仙人下棋盘途中时,我们已打电话给驾驶员老王师,让他来圆通寺接我们。当我们来到时,老王师的车也刚到。
同样,这里的寺庙也是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毁坏,现在能见到的多是当地善男信女捐功德新建。因为这里离安乐乡政府较近,只三四公里左右。这里的香火比传经寺旺,几个大殿里面虽说也简陋,但里面的佛像是新塑成的,一樽樽佛像神态各异,雄伟高大,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几棵柱子是用条石雕琢而成。石柱一丈多高,直径30多公分。柱上有龙凤浮雕、楹联,工艺颇为精细。寺中还有几块石碑,红砂石料,可惜年代久远,上面长满青苔,很难认清字迹。
我们逛了几个殿堂,只闻犬吠,不见僧人。直到来到一个院落里,一位60岁左右的老妇从屋里走出来,对一小狗说声不要咬了,小狗便听话地睡下。老妇人是一居士,很热情。院落里几棵李树、桃树,树上结满果子。李子还不熟,桃子却已绿中带红,香气扑鼻,让人垂涎。老妇人说,想吃就自己摘几个吃,桃子好吃的。大家饥渴难耐,先摘了一个尝尝,满口流汁,甘甜溢香,比孙大圣花果山上的蟠桃还香甜,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水果。
莫非,当年的孙大圣从这里经过,贪吃了寺里的桃子,师父便留下一些佛经在这里,变成对面的“万卷经书”?
九 神奇白马山
我们坐着车下山,一路下来,我们又察看了路边冰川时代在石头上留下的冰臼奇观。这一片山体是一个巨大的石头,而石头上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坑,呈圆形。最大的直径达80多公分,深50多公分;最小的直径也有40多公分,深约30多公分,大的如斗,小的如升。
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坑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说,这些也是唐僧的白龙马当年驮着佛经踩出的马蹄印。马蹄印竟然有这么大,这么深?那么,这匹白龙马有多高?有多大?有多重?忽然想起刚才在圆通寺看到的二三十米高的“万卷经书”,如果说这些“经书”都是白龙马驮来的,那么,这么高大的白龙马与这些巨大的“马蹄印”倒是有些相宜。
在这些巨大的“马蹄印”旁边,有一块州博物馆2003年立的石碑,碑上刻着:为感谢台湾陈秀如女士对牟定县恐龙化石的清理工作的支持,决定将安乐乡恐龙化石点命名为“秀如恐龙点”。——九年前,神奇的白马山上还出土过恐龙化石,化石已被州博物馆收藏。
就在我们脚下,还有多少头恐龙还在深睡?还有多少头恐龙能醒过来?
这座石头大山告诉我们:几亿年前,白马山被冰层覆盖,后来冰消了,恐龙来了,又在这里称王称霸几亿年,后来恐龙没了,人来了......后来唐三藏和孙悟空牵着白龙马也来了……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再到现代世界,这座硕大的石头山给后人留下一串串神奇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一个个难解之秘。
下午5时,我们来到白马山下的猫街小集镇,个个饥肠辘辘。我们专门找了一家羊肉馆,以羊肉为主,点了几个菜。热腾腾的羊肉汤,每人喝了一大碗。疲劳顿消,全身五脏六腑通体舒畅——白马山羊汤锅,风味独特,也是彝山美食一绝。
听饭店老板说,白马山上最出名的是红蘑菇,是白马山的特产,是明清时专供皇室的贡品。产量不多,却独具特色。现在每年都有群众上山寻找一些自己吃。当地有段民谣:
白马山,红蘑菇,
曾是贡品供御宴。
旧时皇上珍馐品,
今日百姓盘中餐。
可惜现在不是出蘑菇的季节,今天是无福享用当年皇帝们的御食了。可惜!可惜!
驾驶员老王师来过白马山,他说,今天你们游白马山的景点,还不到一半。白马山上还有文殊寺、莲城寺等,在另一个方向,得从另一条路去。有文献资料记载,真正建文帝遁隐的寺就是莲城寺。白马山上还有仙女浴池温泉、踩着能咚咚作响的响鼓地、抗日战争时飞虎大队飞机坠地遗址……每一处都有风景,每一处都有故事。真要细致看,至少还需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
哦,白马山,神奇的白马山,今天我所游览的景点,竟然只是你的冰山一角。
你究竟还有多少幅令人心醉的山水画?还有多少个令人神往的传说?还有多少段令人心动的历史?还有多少个令人难解的神秘?
等着,我们下次再来!
相关知识
神奇的白马山——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考察散记——楚雄市图书馆
【美丽乡村·四季风景】体育+旅游助脱贫 马山开出致富花
花车巡游启动啦 藏马山赏花狂欢季火热来袭
花车巡游启动啦 藏马山赏花狂欢季火热来袭【2】
依托文化资源 推动桃花源人文旅游发展
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拈花湾波罗蜜多酒店
南宁加快发展旅游业 上林等六县推出特色线路
【文创】今年春节,文化创意让节日生活更美好
“腾”地毁绿105株 破坏者花5万元生态修复
大连杜鹃花节缤纷开幕 拉开春季踏青旅游序幕
网址: 神奇的白马山——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考察散记——楚雄市图书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804.html
上一篇: 特别关注丨安阳市龙安区:开出致富 |
下一篇: 茉莉花民族乐团首次推出区域分团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