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和县立足刺绣、花儿、纳顿等丰厚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民族文化宣传发扬,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全县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传承弘扬民间刺绣工艺,“民和平绣”品牌效应初显。坚持“先易后难,先引导,后规范”的原则,通过组织人员赴省外考察学习、聘请大师和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搞创作等形式对“民和平绣”作品进行了重点培育。近年来,选送的“民和平绣”作品先后参加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与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八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等一系列展会活动,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得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以夏桂香、朱二奴、李润梅等为代表的民间刺绣艺人创作的作品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销售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二是引导扩大花儿演唱规模,“花儿”品牌唱响高原。以规范七里寺花儿演唱会为重点,拆除了景区违规建筑,完善了配套设施,为“花儿”演唱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对满坪、西沟、峡门等地的群众活动场地进行了合理布局,为各地一年一度顺利举办“花儿会”提供了便利服务。县文化工作者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中广泛搜集整理了民和地区广为传唱的“花儿”曲谱,并对“花儿”曲令和民间小调进行搜集整理,编印了《民和“花儿”新编》和《民和民间小调》。同时,每年定期组织“花儿”爱好者和歌手举办“花儿”演唱和“花儿”创作培训班。全县“花儿”演艺团规模不断扩大,从事“花儿”演唱的人数逐年增加,“花儿”产业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花儿”产业正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是深入开展纳顿文化保护工作,宣传辐射面不断扩大。先后举办了三届青海省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2008年召开了首届土族文化暨民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就喇家遗址、大禹故里、土族纳顿、土族刺绣、目莲宝卷等民和文化资源开发形成了共识和初步思路。土族纳顿代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北京演出,受到了在场观众的高度赞扬。邀请资深纳顿艺人作为授课人,每年举办纳顿传承人培训班,从事纳顿演出的人员不断增多,演出规模越来越大。先后制做了《彩虹飞落的家园》、《三川地区二郎神装脏仪式》等多个反映纳顿原始韵味的光碟。出版了《纳顿艺术研究论文集》、《财宝神》和《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戏》等著作。
四是充分发掘桃园林区美景资源,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每年举办桃花旅游节,吸引八方游客。同时,借助“农家乐”休闲园和烂漫绽放的天路桃源,先后投资约450万元扶持以“农家乐”、“休闲园”为主的乡村旅游接待点64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带动间接就业5800余人。并在桃园林区设置了文化墙、文化室等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环境得到优化,品味进一步提升。(编校:陈栋)
相关知识
中国特色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论纲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相约文博会·献礼70年”走进商河:深挖特色资源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
京津冀同台唱响特色文化产业“大戏”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桃花节”为例
云南文化产业绽放绚丽之花
产业观察:湟中文化产业之“树”根繁叶茂
鼓楼文化产业春花烂漫
文化产业:为振兴路上的乡村留住乡愁
麻花传媒一二三产区2020:感受不同产区的种植特色与地域文化
网址: 民和县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810.html
上一篇: 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儿童画教学的实践 |
下一篇: 青秀区:以“文化+”浇灌民族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