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湘北双季稻机械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湘北双季稻机械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湖南农业》 2013年01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湘北双季稻机械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向小平   开通知网号

【摘要】:<正>双季稻两季机械栽插高产必须合理搭配品种,采用先进实用配套技术,做到上季为下季,季季为全年夺高产,选用的配套技术必须:①保证早稻秧苗嫩绿健壮不拔节,适期收割不杀青。②保证晚稻适龄移栽和安全齐穗。1.科学搭配品种早稻选择常规早熟、中熟品种(如中嘉早17号、湘早籼45号等)和早熟、中熟杂交品种(如株两优819、株两优02等)。晚稻宜搭配早熟、中熟品种,或选择中迟熟的杂交品种(如株两优819、陆两优996和陵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3418724657214259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建军;方锡文;张晓勇;钱太平;曾奎;郑全元;水稻双季机插示范技术及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昊泽;湘南地区双季稻机插秧不同熟期品种搭配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小平;湘北双季稻机械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2013年01期 2 几个山区双季稻品种的搭配[J];福建农业科技;1973年01期 3 刘志海;刘建艳;双季稻高产创建早稻栽培配套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4 龙丘陵;李祖章;刘光荣;孙刚;杨忠保;不同秧龄对双季稻早衰的影响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6期 5 叶犀牛;正确处理双季稻与季节的矛盾力争早晚两季大丰收[J];中国农垦;1959年17期 6 张宗毅;恢复双季稻需警惕地方政府“抢跑”[J];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07期 7 严慧敏;双季稻分带套栽技术[J];耕作与栽培;1992年04期 8 桂林地区双季稻耕作经验调查[J];广西农业科学;1978年10期 9 王旭辉;施通武;徐强强;虞鹏程;向镜;“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21年05期 10 陈克飞;桂林地区双季稻中熟加中熟品种搭配方式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要明;张强;黄朝迎;江南双季稻生长模型在气候评价业务中的应用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马德栗;刘志雄;鞠英芹;动态统计气候评估模式在湖北省双季稻生育期中的应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3 程式华;方福平;发展双季稻对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作用(摘要)[A];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5年 4 雷玄肆;浮梁县双季稻种植热量条件分析及区划[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国保;双季稻抛秧栽培的气候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李继福;苏伟;戴志刚;刘威;王振;任涛;鲁剑巍;多年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冬油菜轮作系统作物生产力、养分循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韩涛;长江中下游双季稻高产株型特征初步研究[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雷玄肆;地理信息系统在浮梁县双季稻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帆;高旺盛;隋鹏;陈源泉;“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钰;适宜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超短生育期品种农艺特征及栽培调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 2 薛建福;耕作措施对南方双季稻田碳、氮效应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田昌;湖南双季稻田控释尿素减施条件下氮素收支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 4 王志强;双季稻田不同轮连作方式的土壤肥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服务功能比较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赵华;广东水稻区划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 6 刘英烈;不同氮肥水平集约化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收支的田间观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7 商庆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与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段居琦;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曾艳;垄作灌溉和替代施氮对双季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D];广西大学;2020年 10 段居琦;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森波;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高婉琳;基于生育期模型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域变化的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陈新江;双季稻施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鑫;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孙志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0年 6 陶优生;双季稻不同群体的差异及其对齐穗后遮光的响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礼献;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8 汪天颖;湖南双季稻洪涝指标的建立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陈宇彬;中国南方水稻复种指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23年 10 汪勇;施用生物炭对双季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后效[D];江西农业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尚武;双季稻今年再扩25万亩[N];湖南日报;2014年 2 湘文;湖南双季稻面积扩大[N];粮油市场报;2005年 3 通讯员 罗中华薛虎军 记者 夏训武;桃江种粮大户带动双季稻种植[N];益阳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胡立刚;杭州重现双季稻[N];农民日报;2012年 5 本报通讯员 吕润 记者 袁迎蕾;智慧气象精准“问诊”双季稻[N];中国气象报;2022年 6 通讯员 孙忠 丁铁清;湖南中储粮:多措并举助力恢复双季稻[N];粮油市场报;2020年 7 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钟武云;双季稻绿色增产模式示范成功[N];湖南日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黄俊毅;种上双季稻 一亩顶两亩[N];经济日报;2011年 9 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张枝盛 杨文;我省攻克双季稻双季机械化直播瓶颈[N];湖北日报;2020年 10 王新凤 本报记者 杨娟;多管齐下,落实双季稻种植[N];农民日报;2020年

相关知识

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插秧技术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1)
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
“稻稻油”轮作栽培技术
啤酒花高产栽培技术
有机青花菜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大棚苦瓜高产栽培技术
黄瓜单株高产无土栽培技术
哈密花生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
黄石市绿皇青花菜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网址: 湘北双季稻机械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879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非充分灌溉技术实施存在问题及可行
下一篇: 毛竹林施肥效应研究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