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牡丹 全部信息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上海植物园牡丹园收集上百种牡丹品种,包括中原品种、西北品种、西南品种、江南品种、日本品种、欧美品种等,每年“谷雨”前后,牡丹次第开放,花色绚烂,花型丰富,令人赏心悦目。为满足广大牡丹爱好者,每年上海植物园都会定期引进热门牡丹。同时,培育品种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目前,上海植物园牡丹研究人员获得两个牡丹新品种,为牡丹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绘画
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诗词
牡丹 薛涛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清平调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题御笔牡丹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东海樱花侈国香。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白牡丹韦庄(五代十国)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惜牡丹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栽牡丹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牡 丹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红牡丹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牡丹花唐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百花丛笑
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
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牡丹传说徐书信(当代)
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咏牡丹四首戴朝阳
其一以上是花卉网(护花网www.aihuhua.com)为你提供的有关“牡丹文化背景”的花卉数据,你还可以查看花卉网更多有关 牡丹 的花卉信息
相关知识
牡丹的花语及文化背景介绍
月季文化背景
昙花文化背景
杜鹃花文化背景
茉莉花文化背景
山茶花文化背景
香蕉文化背景
七叶一枝花文化背景
山丹丹花文化背景
木芙蓉文化背景
网址: 牡丹文化背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5210.html
上一篇: 中国文化之花——牡丹(中国国花的 |
下一篇: 国花牡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