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天香雅韵入菜来 牡丹花的烹饪史(河洛广记)

天香雅韵入菜来 牡丹花的烹饪史(河洛广记)

被称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也是一种重要食材。唐代时,洛阳已出现用牡丹花等花卉制成的百花糕,宋代时,已出现了牡丹花的多种烹饪技法。牡丹花的烹饪史,是牡丹文化和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酥煎牡丹说风雅

《隋唐佳话录》载,在农历二月初二花朝节,武则天下令用各种鲜花与糯米制百花糕,其中应包括牡丹。但明确把牡丹花作为食材的是五代和北宋时期。

北宋陈师道《后山丛谈》有“酥煎牡丹”一条,引苏轼《雨中明庆赏牡丹》:“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又引其《雨中看牡丹》:“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陈师道是苏轼的学生,肯定品尝过苏轼做的“酥煎牡丹”。

这道菜是用牛酥煎制牡丹花瓣。牛酥,是酥油,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营养价值颇高。在唐宋时,酥油是常用的油料,也作为药材使用。晚唐诗人薛能《上元诗》载:“十万军城百万灯,酥油香暖夜如烝。红妆满地烟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

苏轼常来洛阳,担任过福昌(今宜阳)主簿,因此他所称的“酥煎牡丹”,可能是洛阳的一道时令菜。

但是,《后山丛谈》又记载:“孟蜀时,兵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以兴平酥同赠,且曰:‘候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秾艳。’其风流贵重如此。”

孟蜀,即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其国王孟昶(chǎng)爱牡丹如命,人称花痴天子,他建立了名为“牡丹苑”的皇家园林,并把牡丹的新奇品种赏给群臣,于是宫苑牡丹很快就种在了群臣的后花园。“酥煎牡丹”这道菜,应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因此,也有一种可能,苏轼为四川人,是他把“酥煎牡丹”的烹饪技法带到了洛阳。

但无论如何,牡丹作为一种重要食材,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用油煎制,成了牡丹菜的第一种烹饪方法。

牡丹菜肴成系列

北宋灭亡后,“酥煎牡丹”的烹饪方法传至杭州一带。南宋初年的袁文《瓮牖闲评》载:“好事者多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可见其流风余韵。”

《山家清供》是南宋学者林洪写的一部烹饪学名著,其“牡丹生菜”条说:“宪圣喜清俭,不嗜杀,每令后苑进生菜,必采牡丹片和之,或用微面裹,炸之以酥。”这“宪圣”,指宋高宗的皇后吴氏,开封人,喜素食,皇家菜园进贡蔬菜时,必采牡丹片,一同送进御膳房。这里的“牡丹片”,可能指牡丹叶子,也可能是牡丹花瓣。其做法,是用面粉裹起来,用酥油炸之。

《寿亲养老新书》是宋朝陈直撰写、元代邹铉续写的一部养生学著作,该书记载了牡丹粥的做法。此粥用牡丹叶、漏芦、决明子、雄猪肝、纯粳米按适当比例制成,可治小儿癖瘕(jiǎ)病。

明朝时,牡丹菜肴进一步增加。王象晋《群芳谱》载:“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又载:“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这实际上提出了牡丹花的两种吃法——蜜浸和煎炸。

清朝顾仲写的《养小录》是一部饮食学名著,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就是用水煮、蜜浸、肉烩都可以,说明当时牡丹花菜的做法甚多,无论咸甜、凉热、荤素各种菜,都可以找到牡丹花的身影,牡丹菜肴已成为一个系列。

老洛阳的牡丹菜

在清朝、民国时期,洛阳老城的饭店、小吃非常多,也有许多特色牡丹菜和牡丹小吃。但并非每一种牡丹都可做菜,老洛阳的牡丹菜使用的牡丹,均为白凤丹。

咸香凉拌花,是每年春天的时令菜,当时大小饭店都有这道菜,做法也简单:将刚采摘下来的鲜嫩白凤丹,用手工搓细揉软,再添加黄果叶、辣椒、盐、大蒜、柿子醋等佐料,充分拌匀即可。

花王肘子,是四海春的一道名菜。这家饭店位于老城西大街,由顺城街人王子良于1935年开办。这道菜直接在凤丹茶汤里加入各种酱料,然后放入猪肘文火慢炖。直至猪肘炖烂,花香进入肉中。肘子里加入凤丹,既解油腻又添花香。

凤丹熏鸽子,是大金台的一道名菜。这家饭店在洛阳火车站附近(今洛阳东站),张恨水的《洛阳小记》中有记载。这道菜,是用凤丹及黄糖,在锅里干烧,用产生的烟来熏鸽子肉。凤丹的香味、焦糖的香气渗入鸽肉中,甘醇香甜,味道既好又不伤肠胃。

国花炖排骨,是万景楼的招牌菜。这家菜馆位于北大街,经理名叫董寿山。这道菜,是将排骨放入凤丹茶汤中,慢慢炖制而成。其中加入冰糖和盐,味道独特。

民国时,洛阳老城酱菜作坊很多,其中有一种牡丹腐乳,是用凤丹的花叶榨出的卤汁制成,味香色美,很受欢迎,外地客人来洛阳,总要买一些回去,让家人尝尝。

在当时的小吃中,有一种牡丹水煎包,也非常有名。它的馅儿是用牡丹花和猪肉或羊肉调制。其馅儿做法是:将凤丹花瓣洗净,开水氽一下捞出,冷水中漂过,挤干水分,剁碎,加盐、香油拌和;猪肉或羊肉下锅煮至五成熟捞出,切成黄豆大小的肉丁,投入锅内,加料酒、海米、鸡汤等,用小火煨透,收浓汤汁出锅放凉;将牡丹花泥同放凉的肉丁拌成馅儿。

与这种小吃类似的,还有牡丹烧卖、牡丹小笼包、牡丹蒸饺等,其共同特点是,馅料中均有凤丹花。这种小吃一年四季都有,原因是当时凤丹花茶是一个大的产业,经过特殊工艺制作的牡丹全花茶,保留了鲜花的完整成分,可以常年作为食材。

国色天香入菜来,这是古人成功的实践,今天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份遗产,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遗憾!(郑贞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婷婷宝花入茶茗——牡丹花茶记(河洛广记)
春来谁作韶华主——诗人笔下的洛阳花市(河洛广记)
烹饪三字经
鲜花入菜 享受舌尖上的芬芳
牡丹花动洛阳城
国之花十二钗——古今牡丹花王记(河洛广记)
河州牡丹入馔 舌尖上的“国色天香”
花簪云髻多风雅——洛阳牡丹鲜切花记(河洛广记)
中国食花史:古人是如何把花搬上餐桌的?
洛阳四月天,牡丹花正艳 约吗? 第34届洛阳牡丹文化节4月5日开幕 刘若英世界巡回演唱会助阵

网址: 天香雅韵入菜来 牡丹花的烹饪史(河洛广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771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庭院观赏花卉如何过冬?
下一篇: 室内盆栽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