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明水香稻的前世今生| 香稻田里的“试管儿”:花育一号

明水香稻的前世今生| 香稻田里的“试管儿”:花育一号

香稻田里的“试管儿”——花育一号(5)
我在第四篇的时候,曾讲到:本人本文属民间之作。文中多谈基层第一线的同行们,尽量减少对单位领导干部的描述和评价,点到而矣!

为了让大家看懂,尽量减少了专业细节过程的描述和专业术语的运用。尽量用通俗的章丘话表述说事。此乃本文之特别之处!

通过第四篇的返馈,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咱们论坛上的网友来自四面八方,有业内同行,爱听讲细一点。有局外朋友爱听讲粗一点,像讲故事为宜。有位朋友说:本论坛不是讲科技论文的地方,如讲过细,大家会听腻了。本人的目的是同过平台,让大家了解这些功臣的业绩。本人的文章就按文学作品撰稿。就按记述文,为了能体现文章的内涵,也用了部分专业术语,本人最终目的:让广大网友都能接授,请各位朋友谅解。

书归正传:
上次讲到,浅井大队获得了一个市级和一个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特别是市级奖,名称叫:“明水香稻辐射育种初获成效”。是在育种过程中,对这项工作进行的颁奖。使人感动,上级领导的领导艺术太重要了。多少年后,本人在济南某校学习的时候,听一位老师讲领导艺术时说到:上级为了鼓励有关下级人员,可在工作进行中,进行奖励来激励。

我一下就联想到了浅井科技队中途受奖的例子。上级革命委员会领导同志的领导艺术太高明了,做工作和某校讲领导艺术的那位老师,讲得一样。二者何其相似乃尔!我就想:我们的领导如果都能像,决定向浅井科技队中途颁奖的那位决策的领导一样,那样认真细致去工作,去为属下着想,好好想想如何激励下属的话。身在一线工作的人,劲头就会越干越大。就会像毛主席说的一样: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摘自毛主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我们县是1971年就开始搞辐射育种工作的,这年,全国都掀起了一股育种热潮。(1970年冬季,我们章丘县就组织了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去海南岛去配杂交高粱种)西方一些专家断言:水稻不会产生三系杂交种。

然而,1972年,湖南的袁隆平先生就找到了3系杂交水稻的野败不育系,打破了西方专家的神话。在国际育种界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受到了鼓舞,这则消息对局外人无关紧要,可能不去留心。但这一消息却鼓舞了70年代初,我国那批热血沸腾的育种工作者。我们县科委搞育种工作的李家禄,徐家华,郑忠传等同志同样也受到了鼓舞和鞭策。继辐香一号之后,又放了一个卫星,育出了辐香三号


大家依然是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除继续做好辐射育种后续工作的同时,又进行了组培育种。组培就是在试管里面,用组织培养技术育种。举个例子简单剖析一下组培技术。上了年纪的老同志,可能都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这个地区种地瓜都是种日本鬼子的“胜利百号”,这个品种在50年代刚引进来的时候,产量很高。但是日本鬼子的地瓜也随着带来了黑斑病。有两个相声演员还专合说了一段相声叫《防治地瓜黑斑病》,详细描述了地瓜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大家可能都记得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百号”的各种病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产量越来越低。1970年前后。明水公社有些大队干脆不种地瓜了。为什么呢?因为地瓜是无性繁殖作物。不是种子繁衍后代,种子繁衍后代,在开花,授粉,结籽,再种下一代这一过程中,就基本阻断了病毒(病毒,细菌,真菌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向下一代传播。而无性繁殖作物,没有这段环节。不是用种子繁衍,是用植株营养体直接繁衍后代,植株体内积累了大量病毒,终身携带,代代相传。加上黑斑病,茎线虫病等病害的漫延。产量急剧下降,个别地块甚至绝产。明水人民公社陔庄大队的地瓜茎线虫病发病史都上了教材书。种地瓜不合算了。所以就不种了。我大队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八十年代,人们用了脱毒种苗,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病害基本没有了,产量一下又上去了。无性繁殖的作物,虽然植株带毒。但是茎尖的生长点上,是没有病毒的,科技人员把茎尖上取下一块没有病毒的组织。在实验室里用试管进行组织培养。使其成为一棵无毒的秧苗,再在密封的纱网棚里,使其不与自然界的昆虫接触,也就接触不到病毒。加速繁殖后,再推广给种植户,农民种了无毒的地瓜秧苗。产量很高。九十年代,我就参加了多次脱毒种苗推广使用现场会,产量很高。这种脱毒技术,就是在试验室里,用试管进行组培技术的方法。县科委就是用这种方式方法搞水稻育种。

在中国农科院的协助下,用辐香三号的花药(花药是雄性器管,是母体产生的雄性器管,是母体的下一代,对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当年,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属最先进的高科技!这个过程我就不叙述了,我只说它非常复杂,非常繁琐,专业性太强,说细节局外人听也就听烦了)经过错宗复杂的若干环节,一丝不苟地操作,终于组培育种成功了。育出了“明香花育一号”香稻品种,代号——6


这个品种的质量产量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这项组培育种,主要工作是在实验室里,用试管操作作业。

在中国农科院汪洪钢老师的主导下,主要的室内工作由徐家华同志担任,还有一个浅井的助手叫李兴吉,他和浅井我亲家是一个辈支份,所以这个名字我挺好记。徐家华同志不亏是农业战线上的巾帼英才,工作一丝不苟,圆满完成了各项室内工作。田间部分则继续是由李家禄同志和浅井科技队去做。室内田间,遥相互应,珠联璧合。终于完成了这坚巨而光荣的任务。这年,辐香三号和明香花育一号,同时获科技成果奖。因明香花育一号是用辐香三号的雄性器管产生的后代,本人写这项“科技成果”的时候,就用文学语句来描述一下吧:它是在试管里产生的男婴儿,其父母是辐香三号。爷俩都获了奖,这就应该叫:父子登科,双双贺禧!大家看,合适吗?(如有高论,可在评论区向鄙人提出来,鄙人虚心接受,)这两个品种都成功了。非常惊人。彻底改变了大红芒产量低的缺陷。产量还有了新的突破。在明水香稻种植史上竖了一块里程碑。



我举个例子完全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大红芒获得国际金奖后,日本的香稻专家,就对我们的香稻非常关注。垂涎三尺!八十年代前,我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我们的这两个品种审定后,我们老百姓可能还不知道,日本的经济特工就盯上了,当我们廉坡,砚池,浅井,吕家,湛汪等大队开始种的时候。日本的经济特工,就开始偷盗了我们的香稻种子,辐香三号和明香花育一号。爷儿倆都被绑票了!在一次明水人民公社召开的大会上,党委书记刘思民向大家通报了这件事。

刘书记讲话非常幽默,大家都记忆深刻。前几天,问当年的党委刘秘书,刘秘书说:记不清几几日刘书记讲得了,只记得是在大会上讲得,我们几个老同志回忆,是1982年的事了。小鬼子都眼红了。不择手段,前来偷盗。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本人所在的公司最早把明水香米装进了精美的盒包装。推向了社会,很受市场亲睐!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由最初的年销几万斤到后来的几十万斤,上百万斤。许多章丘人出差或走亲访友,都习惯提上两盒明水香米。

前文我曾提到过种大红芒的第一人就是我婶子的娘家人,婶子1958年就随叔叔全家去了北京,1998年,本人随农业部去国外考察,从北京乘机,顺便带上两盒香米去看看叔叔婶婶,婶子看到香米,一见如故,又见到家乡米了,非常高兴。我告诉婶子,现在新科技,香大米产量不像过去那样低了。婶子听了非常高兴。我们很多在外的老乡都和我婶子一样关心家乡的香米。

再举一例,有一次我公司颜成金经理和刘建敏同志带着两盒香米出差途经上海港,见一旅客手中也提着我公司出售的“泉头牌”明水香米,双方所提一模一样。“它乡遇故知”,格外亲切,就上去盘问,此乃哪路客人?原来是工商局徐某某科长。携带我们的香米到上海去战友家,拿香米作进见礼。(这两盒香米可比得上杨子荣那张“先遣图”)双方彼此了解后,都哈哈大笑。

在后来的那些年里,明水所产的香米,成了章丘的一张名片。绣江流域的农户种香稻,成了一项制富的来源。明水香米也走向了祖国大地四面八方。

下次再讲杂交育种的突破性成效。

相关知识

梅花的前世今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丨水稻田边种花养虫 助力增收
【红网】稻花鱼香庆丰收 产业兴旺振乡村 武冈市第二届“稻花鱼丰收节”开幕
三亚打造稻菜轮作“3.0版”
稻香鱼肥好丰景 内蒙古阿荣旗“稻花鱼”迎来丰收
平桂区:秋冬种植正当时 “稻菜轮作”促增收
“稻稻油”轮作栽培技术
虾稻共作,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绿色防控措施多 护好环境稻米香
三都县:稻花鱼赶上民俗节日上市啦

网址: 明水香稻的前世今生| 香稻田里的“试管儿”:花育一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779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灭害虫小游戏,灭害虫小游戏大全,
下一篇: 百合花的虫害主要是哪些虫子?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