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行健,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字天石,男,浙江诸暨人,1901年3月出生,汉族。1926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31年,德国柏林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曾任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助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古生物学报》、中国《古生物志》编委等职。曾当选为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斯行健长期从事古植物的研究,对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划分对比以及植物地理分布等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古植物的众多领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开拓性工作,奠定了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基础。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是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国古生代植物和陆相地层问题的著作。他的《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一书,率先指出了中国中生代植物群演替规律,并提出了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方案,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由于中国古植物研究的基础薄弱,有关地层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期以来不得不把化石寄往国外,严重地阻碍了地质工作的进展。为了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斯行健遵从李四光的指点,以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为重,放下个人兴趣,改攻古植物学。从1930年发表第一篇古植物论著《校正欣克东亚石炭二叠纪植物化石》起,他一生研究了东起江苏、福建,西至新疆、青海,南自广东、云南,北抵黑龙江、内蒙古等广大地区,时代从中泥盆世至新生代的大量化石,仅描述发表过的标本就多达3000种以上,并创建新种上百个。其著作中仅大型、地区性的植物群研究一项已达8部,中、小规模的也有百来篇。以上研究基本阐述了中国古植物群的面貌、时空分布和特征,总结了演替规律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华夏植物群的研究,更是详尽地阐明了与世界其他植物群的关系。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植物研究中的不少空白,还推进了有关地区基础地质的研究。
斯行健热心于地质及古植物学教育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授古植物学,开启了这门课程在中国之先河。后又到南京大学兼课,专为地质系、生物系的高年级生开设古植物课。他不仅对学生言传身教,还主动传授其他同志。正如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穆恩之所说:“他在研究工作中每有心得,即向后学讲解。由于他诲人不倦,当时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无不受其教益。”
斯行健是中国古植物研究的先行者和开创者。他发表了专著9部、编著2本,译著1册,学术论文约150篇,文集1册。其中,《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及《中国标准化石——古生代及新生代部分》,对中国地质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64年7月19日,斯行健因病在南京逝世。
相关知识
院士风采
今年秋冬病毒会卷土重来?李兰娟院士直播解答你最关心的问题!
候选院士、连花清瘟论文通讯作者身陷利益风波
院士介绍
余刚院士:循序渐进推进新污染物治理
“花”点时间给爱的人 天行健和园花艺沙龙主题活动缤纷盛启
叶健研究员/方荣祥院士团队:植物虫媒病原抗性机制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院士团队让冷凉蔬菜安上“中国芯”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45):两个“古植物学之父”的学术简史
武汉生物农药采编行——遇见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网址: 斯行健院士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8877.html
上一篇: 古植物学家:江苏不可能发现“最古 |
下一篇: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