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将青岛六十七中徐以文老师的一天记录成册,那么就不能只写“白天”与“黑夜”,要写他蹭白的衣袖,写他卷页的教案,写他在三尺讲台诲人不倦,写他在案前灯下勤勤恳恳。如果要将徐以文老师的一天记录成书,那么也不能只写“付出”与“汗水”,要写他清晨踏着朝露迈入校园时的期待;写他夜晚迎着繁星走出校园时的不舍;写他守护一路风景不忘初心;写他捧着一颗心来,守护一片花开。
自大学时起,徐以文就时常想象自己面对学生时的样子,想象着自己抱着教案穿梭在校园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他的理想。200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的徐以文通过校聘来到了六十七中,成为了一名物理老师。回忆起第一次踏入校门时的心情,徐老师说:“我当时可激动了。”时至今日,那些学生们的面容依然历历在目,那份初次授课的触动至今依旧萦绕在徐老师的心间。
入职报到后不久,徐老师就出了点意外——他的脚不小心崴了。从学校校门到教学楼有一段很长的路,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徐老师每天强忍伤痛,一瘸一拐地走在这条通往教室的路上。学校领导们体谅老师的不易,劝徐老师休息养伤,但是徐老师在家怎么也待不踏实,他决定坚持上课。新学期刚刚开始,他的学生们都是刚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还没有适应陌生的高中生活。徐老师挂念着学生们,始终放不下心。
展开剩余77%
要想收获一朵花,首先要埋下一粒种子。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领略科学的乐趣,徐老师用情景化教学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们走向物理的深处。“同学们,下面我通过实验来展示一下这个原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徐老师用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将知识点的研究过程步步展开,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经过徐老师的精心设计。“纸上的实验和现实的实验是不一样的。”徐老师说道。为了避免学生们驰于空想,徐老师带领学生们追随科学家的脚步,亲身体验实验的流程,探究事物的本源。有趣的课堂实验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们在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应用理论。通过一节节有趣的课堂,徐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名为“兴趣”的种子。因为徐老师,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继续深入研究物理,甚至取得了国家级的奖项。
师者以德而耕,以爱育人,徐老师深知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日常的管理与教学中。徐老师的教学总能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徐老师的管理也总能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自发改变。在班级管理上,徐老师制定了一套公平公正的班级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们真正实现了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在制度的运转下,即便老师不在班级,教育却依然能够在场。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们知进知退,知荣知辱,如同竹篮打水,虽然日常校园生活如清水从时间缝隙里流走,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心灵就像竹篮一般被净化明亮。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徐老师说道。因为关爱、宽容与理解的理念,他的教育总是紧贴学生的灵魂与内心。当时艺体班里的同学需要学习专业课,无法在文化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相比于其他班级,学生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略显吃力。察觉到学生们的自尊心受挫,徐老师安慰道:“咱们把时间放在专业课上,文化课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咱们依旧能让人刮目相看。”徐老师认为人与人相比总会有不足之处,身为老师应当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时逢全校进行量化积分,徐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带领学生们一同努力,共塑班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班级积分始终排在全校前三名。对此,学生们也十分自豪:“当听到自己班级受到表彰的那一刻,真的觉得很骄傲。”
从一粒种子到一朵花,总要经历破土而出的成长过程。在徐老师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他既能够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又能够包容学生们的缺点。徐老师说:“教育要疏而不是一味去堵,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行为有度。”发现班里有孩子带手机,徐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询问缘由,确认孩子确实需要用到手机。为了避免学生沉溺手机耽误学业,在取得学生信任和理解后,徐老师帮学生暂时保管手机。“要与家长充分的沟通。”徐老师补充道。学校与家庭的一致性在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是种子,教师是园丁,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只有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当学生们犯错时,徐老师总是耐心地加以教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错误,从根源处对学生们的错误进行纠正。教学多年。徐老师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心理。他始终用关爱、宽容的目光注视着学生。每一次与徐老师的谈话后,学生们都能有所收获。对此,学生们说道:“徐老师总能让我们心服口服。”
在学生眼中,徐老师就如同他泡着枸杞胖大海的大水杯般容百味、育千人、润万言。无论是徐老师的课堂、徐老师的管理还是徐老师的话语,总是在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照亮人生之路。时隔多年,毕业生们依旧会经常重返母校看望徐老师,每每有所成绩,都会向徐老师报喜。
徐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一个没有爱的校园,就像没有水的海,无论是广阔还是狭小,无论是何种形态,若没有来路和归处,其内里总是空虚。教育需要爱,这似乎是一个太过于朴素以至于老生常谈的观点,但越是简单的道理,往往践行起来越是艰难。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生涯,徐老师却说道:“现在回头想,自己当时选择成为教师是正确的,而且是幸运的。到现在我还是喜欢教学。”
这份教育之爱,是徐老师披星戴月一往无前的起点,是徐老师持之以恒钻研教学的力量之源,也是徐老师孜孜不倦始终追求的归宿,青岛六十七中徐以文老师用爱与关怀让一朵朵花温柔地绽放。师者不惧岁月长,三尺讲台映初心,一十九载写华章,时过境迁,始终不变的是徐老师那颗赤诚之心。
主编:焦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