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三十六计

植物三十六计

植物三十六计

http://s12/mw690/002sSCv4gy6I7myOaXF2b&690植物虽然不会跑、不会动,但植物绝非坐以待毙的等闲之辈,能够跨越千万年存活到现在的植物,个个都是身怀绝技。面对无情的自然,植物可以说是“七十二变”,进化出了各种重型装甲、武器弹药,备好了充足的粮草给养。在植物看似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尔虞我诈的欺骗;正是植物利用了巧妙的生存策略,才在纷繁的环境中夺得了一席之地。

http://s2/mw690/002sSCv4gy6I7myROo111&690

因此分四节来讲解植物的生存策略:1、逆境求生,展现植物应对恶劣环境所进化出的各种本领;2、攻防对峙,揭秘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昆虫之间的攻防之战,一窥植物的高明手段,甚至是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欺骗;3、传粉谋略,传粉是有花植物繁衍生息中重要的一环,没有传粉,就没有纷繁美丽的植物世界,为了将花粉传播出去,植物使尽浑身解数,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结构吸引传粉者,甚至在没有传粉者的情况下会自发授粉;4、万里长征,讲述植物如何攻城略地,将自己的后代尽可能远地传播的计谋。

http://s10/mw690/002sSCv4gy6I7myVtSF09&690

第一节 逆境求生

就像图中的环境,百岁兰生活在降雨量极少、几乎荒无一物的荒漠戈壁之中;而类似的极端环境在地球上比比皆是。


http://s11/mw690/002sSCv4gy6I7myZ7Au2a&690根据现有的认知,生命起源于海洋,远古生物生活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水中,温度稳定,生物浸泡在生命过程或不可缺的水中,没有缺水之虞。然而到了志留纪,陆地上迎来了首批植物登陆高潮!从海里、过浅滩、跨沼泽,到陆地、到戈壁、到高山,和菌类、和昆虫、和动物一起进化,从古菌、蓝菌、绿藻、苔藓,变为了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高等植物。随着植物的登录,也就面临了和水生环境截然不同的陆地环境。


http://s9/mw690/002sSCv4gy6I7mz2Sq448&690陆地环境变幻莫测,植物需要应对比水中复杂得多的环境:干旱、高温、强光、弱光、盐碱、极寒、强风等,甚至有时适宜的生长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比如高山雪莲,只有在冰雪融化、温度较高的夏季才能生长。


http://s16/mw690/002sSCv4gy6I7mz6plB9f&690沙漠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如此稀少,只有雨后的几周才有可以利用的水分。因此部分植物进化为「短命植物」,降雨过后的几周之内就完成开花结实,之后又迅速死亡或休眠,以度过沙漠的干燥酷热;如菊科的死海叶苞菊(Pallenis hierochuntica),也叫短命菊,以及广义百合科的狮爪花(Bomarea ovallei)等。


http://s2/mw690/002sSCv4gy6I7mzaMzn31&690有些植物,除了雨后迅速发芽、生根、开花、结实之外,还能「还魂」、 「搬家」。雨季过后,十字花科植物含生草(Anastatica hierochuntica)的茎会干燥卷曲,变成球状,保护种子;当刮大风时含生草即可拔地而起,随风翻滚,飘荡到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方;一场雨过后,干枯的枝条再次展开,传播种子。这种卷曲和伸展可以反复多次,因此又名还魂草。

http://s14/mw690/002sSCv4gy6I7mzewwZ3d&690

还有些植物能够给自己浇水。荒漠中有一种蓼科植物叫沙漠大黄(Rheum palaestinum),它的叶子很大,表面有一层蜡质,并有着错综复杂、沟渠纵横的纹理。每当沙漠地区下雨,落在沙漠大黄叶子上的珍贵的雨水就会沿着叶表纹理汇集到植物根部。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75mm的情况下,沙漠大黄一般每年可以积聚4.2L水(最大可以积聚43.8L水),是该地区其它沙漠植物平均值的16倍,这足够其生长和开花、结果所需


http://s7/mw690/002sSCv4gy6I7mzjjeu66&690海滨及内陆盐碱地的盐分超过大多数植物的承受范围,一般植物泡在这样的盐水里就会严重失水而死。生活在海滨及盐碱地的植物要想吸收盐水中的矿物营养,不可避免的会吸收过量的盐分,为了对抗盐碱,一些海滨及盐碱地植物进化出了泌盐的本领,将吸收的过量盐分通过叶片主动分泌出来,降低体内的渗透压。典型的泌盐植物就是组成海滨红树林的众多种类,如爵床科(恩格勒系统中属马鞭草科)的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黑海榄雌(Avicennia germinans)等,以及新疆内陆的盐碱地植物,如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等,它们分泌的盐分经常在叶表结为盐晶。

http://s16/mw690/002sSCv4gy6I7mzmZ1Jdf&690沙漠中阳光也是对植物生存的一大威胁,主要问题就在于暴晒之下产生的高温及强烈的水分蒸腾。那么植物也有很多办法对付强光。例如,景天科的神刀(Crassula perfoliata var. minor,有品种‘达摩’神刀Crassula 'Darumajintou')、霜之朝 Echeveria 'Simonoasa'、白石莲 Dudleya nubigena等,以及仙人掌科植物小人帽(Epithelantha micromeris subsp. bokei)等植物,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鳞片、白粉、刺毛等,可以反射强烈的日光,降低自身温度,同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有些植物叶子顶端有透明的“窗户”,如玉露(Haworthia spp.)、生石花(Lithops spp.)等,这些植物随风沙掩埋在土中,避开了强烈的日光及高温,但“叶窗”露于土表,靠“叶窗”把光导入叶内进行光合作用

http://s6/mw690/002sSCv4gy6I7mzqwdL35&690光线太强受不了,光线太弱更受不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在落叶乔木长出叶子后森林中是十分阴暗的,虽然一些蕨类植物生活得很好,但是更多的植物无法适应这样的阴暗环境。于是其中一些植物就选择进化为早春短命植物,在乔木长出叶子之前迅速生长、开花、结实,完成生活史,甚至等不及冰雪融化便开始生长,如毛茛科的侧金盏花(Adonis amurensis)

http://s15/mw690/002sSCv4gy6I7mzuud0de&690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由于常年寒冷,即使夏季气温也常常低于零度,对植物生长十分不利。因此有些植物进化成为垫状,密集生长,创造微环境,以此保温、抵御强风吹袭。每个“垫子”都是由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植物共同组成,但每种植物的高度全都一致,因为任何突出的部位都面临冻死的危险。

http://s11/mw690/002sSCv4gy6I7mzy7DYea&690比如石竹科的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豆科的丛生黄芪(Astragalus confertus)、虎耳草科的光缘虎耳草(Saxifraga nanella)、菊科的扁芒菊(Waldheimia tridactylites),都是典型的垫状植物。

http://s15/mw690/002sSCv4gy6I7mzBFJsae&69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白山地区十分干旱贫瘠,年降水量不足300mm,地上只有裸露的石灰岩而几乎没有土壤,一年之中温度、降水适宜的生长期只有6周。生长在这里的松科植物毛松(Pinus longaeva,也叫狐尾松)的生长十分缓慢:平均100年才能长高2.5cm;它们几乎不落叶,一片叶子的寿命高达30-40年,既避免落叶造成的能量及营养损失,又防止落叶引起火灾;此外毛松还积累超量的树脂,对叶子来说相当于防冻液,对树干来说相当于防腐剂,一株活了7000年的死树到现在依然挺立。这些生长缓慢的松树还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植物:其中一株到今年已经4845岁了。另一棵更老的、享年4862岁的毛松在1964年由于古气候学研究而被砍伐,在砍伐之后才发现这棵树是当时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命。根据调查,白山北坡的毛松平均寿命为2000年,南坡的则为1000年。

http://s6/mw690/002sSCv4gy6I7mzGe8d15&690空旷的高山山坡,植物难以积聚热量和抵抗夜间的低温,唇形科植物塔黄(Rheum nobile)的适应对策是:花序中的苞片很大,呈淡黄色,半透明,且每一片向下翻卷,盖住下方花序中的花,许多苞片连在一起组成了“温室”。菊科植物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上部的叶片变态为淡黄色、半透明的苞片,建成“温室”以保护幼嫩的花序。

http://s6/mw690/002sSCv4gy6I7mzK9Mh95&690植物的茎叶需要呼吸,植物的根更需要呼吸,而植物的无法像动物一样长距离运输氧气。为了应对沼泽、滩涂出现的水淹缺氧,很多植物进化出了呼吸根,可以在水淹时供给充足的氧气,例如生长在沼泽的杉科植物池杉(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以及生长在海滨的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

http://s1/mw690/002sSCv4gy6I7mzR3JCa0&690

第二节 攻防对峙

植物的防御本领相信大家有所了解:如图中仙人掌科植物银刺松(Cylindropuntia echinocarpa),浑身长满了又硬又长的尖刺,覆盖了表面大部分地方,想吃它的动物显然无从下口了。然而有些植物还可以主动进攻,比如……


http://s2/mw690/002sSCv4gy6I7mzUOK561&690比如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依靠别人过日子总是好过自己单打独斗,菟丝子属植物就是这么做的。菟丝子本身没有叶子,甚至连叶绿素都没有,依靠藤蔓攀爬到寄主植物身上,侵入寄主表皮,将自身维管组织直接插入寄主的维管组织之内吸取营养。菟丝子可以寄生的植物非常广泛,从一般的草本到高大的乔木都可以被菟丝子寄生,如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沼地菟丝子(Cuscuta gronovii)等

http://s8/mw690/002sSCv4gy6I7mzYSYnc7&690寄生植物看起来很威风,在其他植物身上作威作福。比如桑寄生科植物无毛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glabrescens),可以寄生在多种植物身上,尤为喜欢桉属植物,图为无毛五蕊寄生寄生在柠檬桉上。然而寄生植物这么威风,自己也有被欺负的时候。同为桑寄生科植物淡黄毛寄生(Notothixos subaureus)是一种重寄生植物,它专门寄生在其他寄生植物身上,如图所示,无毛五蕊寄生寄生在桉树上,而淡黄毛寄生则寄生在了无毛五蕊寄生之上;类似的还有「重寄生」 ,也是寄生在寄生植物之上的一种寄生。

http://s1/mw690/002sSCv4gy6I7mA2Gpaf0&690再来看一看植物的防御武器。刺无疑是一种极好的防御武器,对一般动物来说,长成像仙人掌科植物短豪刺琴丝丸(Mammillaria decipiens subsp. camptotricha 'BRV')、豪壮龙(Pilosocereus gounellei),或者像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一样的刺,几乎就无法近身了,植物免去了遭受啃食的危险。

http://s15/mw690/002sSCv4gy6I7nF3DEqbe&690同样是刺,但是形成的部位可能截然不同。比如仙人掌科植物广刺球(Echinocactus platyacanthus)的刺属于叶刺,若干刺形成刺座,本质上一个高度变态的短缩枝,仙人球开花也是开在刺座上。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本身叶子边缘就变态形成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叶缘没有刺,但是叶子正反两面的叶脉上却布满了刺,故名“两面针”。小檗科植物巴基斯坦小檗(Berberis baluchistanica),在每一个叶片基部都有三根针刺,而这针刺是由托叶演变而来。豆科植物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整个复叶叶轴形成针刺,即使复叶小叶脱落,叶轴依然宿存在茎上。卫矛科植物美洲南蛇藤(Celastrus scandens)浑身上下看起来好像没有刺,但是它看似最脆弱的地方却暗藏玄机:它的芽鳞十分坚硬,使得整个芽具有像刺一样的功能。鼠李科植物药鼠李(Rhamnus cathartica),小枝长到一定长度,先端的芽就会变尖、硬化而不再生长,形成枝刺。我们熟悉的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 chinensis)的刺则是属于皮刺,由茎皮表面向外凸起形成的刺。

http://s16/mw690/002sSCv4gy6I7nF7F7Nbf&690再看一些动植物之间的军备竞赛:豆科植物叠伞金合欢(Acacia tortilis)的树冠呈伞形,全部位于高大的树干顶端,一般动物无法够着,从而保护了自己的枝叶;由于稀疏草原里树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新鲜食材,长颈鹿的祖先被逼无奈,进化出了超长的脖子,以够到高处的树叶;然而叠伞金合欢也没有坐以待毙,树冠下方及外围枝条上的托叶进化为刺,让长颈鹿不能轻易吃到叶子

http://s3/mw690/002sSCv4gy6I7nFbeuea2&690如果摘下蒲公英的花,不经意之间就会发现伤口处会流出白色的汁液。不要以为植物的乳汁是流出来供昆虫享用的;恰恰相反,乳汁正是植物的一种防御手段:大多数乳汁中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还有些乳汁高度黏稠,会从伤口大量留出,进而黏住、甚至淹死想取食它的昆虫,比如说萝藦科植物西亚马利筋(Asclepias syriaca)。

http://s9/mw690/002sSCv4gy6I7nFeIf658&690然而昆虫也不是等闲之辈,棕翅粗角跳甲(Phygasia fulvipennis)就想到了应对方法:先在叶子基部的主脉上咬一口,让乳汁流净,然后再取食叶子先端就能高枕无忧了。图为棕翅粗角跳甲取食萝藦科植物萝摩(Metaplexis japonica)的过程。

http://s6/mw690/002sSCv4gy6I7nFisMR25&690相应的,植物也没有坐以待毙:用网状脉不就可以让乳汁到处流动了吗?然而一种叫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的昆虫早已想好应对办法:在叶子上先咬上一圈,让乳汁不能流入中间的叶片组织,问题不就解决了?

http://s7/mw690/002sSCv4gy6I7nFmuwe06&690再来看看植物更高级的谋略,甚至能骗过昆虫:兰科植物蜘蛛兰(Caladenia pectinata)的花唇很像一种雌蜂,通过拟态欺骗,吸引雄蜂前来交配。而就在雄蜂交配的时候,兰花的花粉早已沾在雄蜂身上,当雄蜂兴冲冲地被骗,再找其他兰花交配时,就完成了授粉过程。茅膏菜科植物曼西茅膏菜(Drosera menziesii)是一种食虫植物,它和其他食虫植物一样,也是依靠捕虫来补充营养。然而特别之处在于这种茅膏菜没有静待昆虫上门,而是常常和蜘蛛兰长在一起,当有雄蜂被骗来交配时,就很容易被这种茅膏菜所捕获。

http://s8/mw690/002sSCv4gy6I7nFqqwLf7&690

第三节 传粉谋略

我们再来专门看一下植物的传粉谋略: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手段十分丰富


http://s8/mw690/002sSCv4gy6I7nFukrZ97&690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花粉如何传播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风媒会消耗大量花粉,传粉效率低,距离短,不易提高后代多样性。昆虫也许是偶然间发现花粉是个很好的食物,于是昆虫就以花粉为食,却不经意间在身上沾染上了花粉,无意之中为植物传播了花粉。这种传粉关系后来越来越密切、越来越专一:昆虫传粉的效率高,远距离传粉可以使植物多样性提高;慢慢地植物进化出了花瓣、蜜腺,使花粉所在位置更加显著。有些植物的花形成特别的结构,只能让特定昆虫才能接触到花蜜,减少不能传粉的花蜜大盗,同时提高昆虫的专一性,减少花粉浪费。然而也需指出,风媒传粉虽然在有花植物中不是主流,却也造就了植物5大科之一,也就是禾本科,大约有一万一千多个物种,所以说风媒和虫媒,只要植物能够巧妙应用,不存在绝对的优劣。

http://s2/mw690/002sSCv4gy6I7nFxRT391&690我们倒回一亿一千万年前,寻找一下最初的传粉者。在西班牙北部发现的琥珀里,观察到了来自白垩纪的昆虫传粉现象。这些不幸被琥珀包裹的新蓟马属(Gymnopollisthrips sp.)昆虫,体表毛发呈环状,这样的身体结构增强了它们采集花粉的能力,与常见的授粉蜜蜂十分相似。根据扫描,其身上沾染的花粉粒为苏铁或银杏类植物,猜测是采集花粉喂食幼虫。这一现象暗示昆虫作为传粉者的历史可能比作为被子植物的传粉者要早,也就是说裸子植物很可能也部分地依赖昆虫传粉,甚至蕨类植物的孢子也有可能部分地由昆虫传播;而从此开始,昆虫与植物之间的传粉关系逐步加强,造就了多样的有花植物。

http://s11/mw690/002sSCv4gy6I7nFD1iyba&690植物依赖多种途径传粉。蜂类是传粉的主力军之一,最早的传粉蜂由黄蜂类进化而来,有很多蜂类在长期进化中和植物协同进化,例如榕小蜂,和榕属植物专性共生,榕属植物提供住房及食物,榕小蜂则顺便帮榕属植物传粉。

http://s13/mw690/002sSCv4gy6I7nFHrv60c&690蛾蝶类比蜂类更加专注于某一类植物的传粉,因此也进化出了更多的种类。很多萝藦科植物,甚至包括最大的花序——高达一两米的巨魔芋,以及最大的花,直径近一米的大花草,都是由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昆虫——苍蝇来进行传粉。这些花朵发出腐肉般的气味,吸引苍蝇进行传粉。其他昆虫也偶尔的帮助植物传粉,包括蚂蚁、甲虫类,常常帮助小型、近地面的花进行传粉,但专一性常常不强。

http://s13/mw690/002sSCv4gy6I7nFLTvS8c&690鸟类在授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大家熟知的蜂鸟。然而能够传粉的鸟类远非蜂鸟一种,大约几百种不同鸟类都可以为植物传粉。

http://s9/mw690/002sSCv4gy6I7nFPzDyf8&690蝙蝠——一种长得像鸟类,但实际和老鼠的亲缘关系更近的哺乳动物,在很多地方甚至是唯一的传粉者。蝙蝠是夜行动物,因此夜间开花的植物主要依靠蝙蝠传粉。通常来说,植物在夜里开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天太热,不适宜开花,如一些仙人掌科植物。

http://s9/mw690/002sSCv4gy6I7nFU77q98&690还有一些非主流的传粉者,如蜥蜴、老鼠、狐猴等,这些动物不以花粉或花蜜为主要食物,仅仅作为它们的饭后甜点,因此它们作为传粉者,多是偶然为之。

http://s1/mw690/002sSCv4gy6I7nFXypy50&690植物为了更好地让昆虫帮忙传粉,一些特殊的结构必不可少。植物必须保证花蜜不被偷吃、花粉有效传达。鼠尾草属植物把花蜜藏在了花冠筒的最底部,蜜蜂要想得到花蜜,就要把头往花里钻。这一钻,就触动了鼠尾草的机关:雄蕊杠杆状结构的一端在花冠筒里,蜜蜂触动杠杆这一头时,另一头的花粉就会准确的把花粉涂在蜜蜂的屁股上。蜜蜂造访下一朵花时,雌蕊也在类似位置碰到蜜蜂沾染的花粉。于是蜜蜂采到了花蜜,花朵完成了授粉。

http://s7/mw690/002sSCv4gy6I7nG176u26&690

金缕梅科植物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为鸟类传粉植物,其主要传粉者为广布亚洲的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和叉尾太阳鸟。然而雀形目在亚洲大陆的出现是在中新世之后,而红花荷属植物的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晚白垩纪或早第三纪,因此红花荷的鸟类传粉被认为是植物传粉者转变的一个案例,说明植物传粉的专一性可以改变。


http://s14/mw690/002sSCv4gy6I7nG4Ro90d&690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兰花欺骗传粉的案例,而意大利萨迪岛上一种叫角蜂眉兰(Ophrys speculum)的植物则在模仿雌蜂的道路上更进一步:除了花会模仿雌蜂的样子之外,还可以发出雄蜂可以识别的雌性激素诱骗雄蜂前来交配,帮助其传粉

http://s16/mw690/002sSCv4gy6I7nG8DL13f&690一种兰科植物大根槽舌兰(Holcoglossum amesianum),为了保证总能有后代,采取了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相结合的办法:雄蕊随着花朵的成熟,会逐渐从原来位置被送到柱头之上,完成自花授粉

http://s10/mw690/002sSCv4gy6I7nGcckx49&690姜科植物也有类似策略。长柄象牙参(Roscoea debilis)通过从柱头上分泌萌发液,黏住雄蕊上的花粉,花粉就会随着萌发液来到柱头,完成自花授粉

http://s10/mw690/002sSCv4gy6I7nGfPQJ99&690还是兰科植物,多花脆兰(Acampe rigida)利用了雨水撞击完成自花授粉。它的花粉团长在一个链球状结构之上,在雨滴的击打之下会被甩出,直接落在柱头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自发授粉植物都不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并不回避异花授粉,这只是避免没有传粉者,或者种群数量稀少等无法完成异花授粉时的一种进化策略

http://s5/mw690/002sSCv4gy6I7nZA6Ta04&690为了更好地利用昆虫传粉的优势,有花植物在传粉演化过程中与昆虫形成了协同进化,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很多专一性的传粉关系

http://s2/mw690/002sSCv4gy6I7nZDREB21&690马达加斯加有一种名为长距彗星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的兰花,具有长达近30cm的距,只有在距的底部才有花蜜。虽然当时谁也没有见过哪种昆虫能够吸食这样的蜜,但达尔文预测,必然有这样一种蛾,喙能够延伸到30cm,而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直到41年后,这种长喙天蛾才被人们发现,证实了达尔文的预测。这种兰花为何要进化出如此长的距?因为兰花需要蛾类的头部接触到花粉以助其传粉,这就需要让蜜尽可能地远,让蛾类尽可能地靠近兰花才能获取花蜜,而这种蛾类也只有进化出更长的喙才能吃到花蜜,不被饿死。

http://s4/mw690/002sSCv4gy6I7nZHIFd03&690还有很多比长距彗星兰和长喙天蛾更加专一的关系,很多昆虫的衣食住行都托付给了植物。天门冬科(恩格勒系统中属龙舌兰科)植物西丝兰(Hesperoyucca whipplei )与丝兰蛾(Tegeticula maculate)是专一性的共生关系,二者结构相互适应。西丝兰的花粉非常黏,丝兰蛾在采食过程中将花粉附着在口器上特化的部位以达到传粉的效果。西丝兰也在花朵内部为丝兰蛾提供了产卵的空间,作为蛾卵及幼虫的庇护所。西丝兰与丝兰蛾的共同进化使得二者产生了演化上的适应,互相依赖才能生存。

http://s11/mw690/002sSCv4gy6I7nZLjxEaa&690更广为人知的是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它们在进化中形成了专一的共生关系,每种榕树都有唯一一种对应的榕小蜂。榕小蜂在榕树的果实内生长、繁殖,并为榕树进行授粉。榕树与榕小蜂都形成了很多相互适应的机制。榕果的开花、成熟与榕小蜂的生长周期完全一致;榕树的果实会形成不同的类型,有些雌花方便榕小蜂寄生,而有些雌花则难以让榕小蜂产卵;榕小蜂的头为前口式,铲状,为了适应进入榕果的苞片;不能光吃而不干活,榕小蜂还演化出了相应的传粉结构,即胸腹面上的两个花粉筐和前足基节上的一对花粉刷。

http://s8/mw690/002sSCv4gy6I7nZONvx87&690

第四节 万里长征

植物为了散播种子,和传播花粉一样,也是费尽心思。传粉为了结实,而结实则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延续,让自己的后代尽可能攻城略地,广泛传播。


http://s10/mw690/002sSCv4gy6I7nZSumZ09&690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的最大本事莫过于漂流:落在海滩上的椰果若被吹到海里,能够随着洋流漂浮数月,行程上千公里,厚厚的外皮保证种子不被海水泡死;近1升胚乳(也就是椰汁)保证了营养及水分供应,一旦被冲上沙滩就开始生根发芽。因此热带岛屿即使离大陆再远,通常也有椰子存在。海椰子(Lodoicea maldivica)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重达几十公斤,但一样拥有漂浮能力。和椰子不同,海椰子虽能漂浮,却不能在沙滩上生长;一颗海椰子从授粉到成熟需要近10年时间,因此,这种只生活在塞舌尔群岛、天然种群不足一万株的植物十分珍稀。

http://s9/mw690/002sSCv4gy6I7nZWig008&690没有生长在海边,不能顺水漂流,如果会飞也不错。葫芦科翅葫芦(Alsomitra macrocarpa)攀缘在大树之上,它的种子带有巨大的薄翅,果实裂开后种子可以飞翔几百米甚至数公里远。根据这种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人们也利用仿生学制造了一些新产品。

http://s12/mw690/002sSCv4gy6I7o008Kn1b&690槭树属植物的种子虽然不像翅葫芦那样能飞那么远,但是它的种子在下落过程中会旋转,进而像直升机一样通过旋转产生上升力,让种子能够飞得更远。

http://s16/mw690/002sSCv4gy6I7o03TfF4f&690种子比花粉要大上许多,直接附着在昆虫或动物身体上就有很多困难。蔷薇科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的种子外表有很多倒钩刺,就像尼龙搭扣一样,羊、狗等长毛动物一经过就会粘上。更狠的则是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每枚种子先端都有几颗带倒刺的针,就像弓箭箭头一样,一旦撞上鬼针草,种子就深深的扎进皮毛,甚至刺入皮肤。类似的还有柳叶鬼针草(Bidens cernua)

http://s3/mw690/002sSCv4gy6I7o07DKW82&690除了借助外力,也有些植物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力量传播种子。葫芦科植物喷瓜(Ecballium elaterium)的果实在成熟时,内部会积蓄很大的压力,果实一旦从果柄上脱落,种子就像机关枪一样,被高速喷出,可以喷出6米远。凤仙花科植物的果实成熟时,稍有风吹草动,果皮会立刻收缩卷曲,整个果实炸开,将种子弹射出去,例如喜马拉雅凤仙花(Impatiens glandulifera)和好望角凤仙花(Impatiens capensis)。

http://s10/mw690/002sSCv4gy6I7o0bI2la9&690牻牛儿苗科植物麝香牻牛儿苗(Erodium moschatum)的种子具很长的芒,对湿度非常敏感,会随着湿度变化而产生螺旋运动,进而推动种子前进。禾本科植物野燕麦(Avena fatua)对种子传播不太感兴趣,却专心研究“钻地”。随着湿度变化,种子先端被芒顶入土中,由于表面倒钩刚毛的存在,随着芒的伸缩,只能往土壤深处钻,自己为自己播种。

http://s1/mw690/002sSCv4gy6I7o0fdyUf0&690看了这么多植物惊人的生存斗争策略,其实,植物的“智慧”和动物的智慧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体来说就是“适者生存”。千万年来植物代代繁衍,由于基因复制错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等原因,个体之间总是多少有差异。和上一代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称之为变异,如果植物对环境的适合度有所提高,比如后代存活率更高、能更加适应所处环境、更具竞争性优势,那么这种变异在种群中的比例就会逐年提高。当变异的个体在种群中占据多数时,这个种群就产生了进化。例如,图中都是仙人掌科植物,生长环境从湿润到干旱。仙人球并不是祖先生来就是球状,而是和其他大多数植物一样,类似于第一张图樱麒麟的样子。随着种群扩散到干旱环境,或者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干旱,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存下来,那么那些拥有更小表面积比、体内能存储更多水分、更加耐旱的个体就被保存下来,随着变异的积累,形成了现今所见到的种类。

http://s12/mw690/002sSCv4gy6I7o0jeYP1b&690绝大多数进化都是渐进式的、不断积累的,较少有一两代之内就产生突然的、颠覆性的重大进化;现今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特征,大多是由微小的变异积累而来:适应环境的存活,不适应环境的淘汰。进化从来没有设定的方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同来源的器官可以形成相似的功能(趋同进化),例如叶、苞叶、花萼、雄蕊、雌蕊,甚至整个花序都可以形成类似于“花”的样子。进化只需满足生存最低要求即可:长在林下就可生存,就没必要长得高大;较小的果实可以传播,就没必要长得十分巨大;就像人一样,双腿走路就能满足生存需要,就不用进化出翅膀,甚至轮子。


相关知识

节水三十六计
花花蝴蝶
沈玉花王子玉的全部订阅列表
【涨知识】植物的“化学战”,让你大开眼界
给花施肥浇水
图书馆开展古籍知识赏析与及选读体验活动
十一旅游节目单 滨州旅游景区最全攻略看这里!
伴着花香翩翩舞,美了火火夏,动听情歌广场舞《浪浪浪的花》
自己动手,在家做一盆北欧风满满的多肉盆栽
你见过用自己手型做花吗?一分钟学会,母亲节幼儿园孩子做的手工

网址: 植物三十六计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2642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园林施工新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意义
下一篇: 不同水过滤形式在纺织厂空调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