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当下意义——从《四面观音像》到含苞的《莲花阁》
冷山
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与公共环境、场域特性以及人文历史相关联的艺术门类,它需要一种价值认同和群体性的文化精神。安置于江苏省启东市灵秀公园环境中的《四面观音像》《莲花阁》是集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为一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以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在特定的空间场域中,散发出公共艺术独特的视觉魅力与文化意义。
关键词:公共性、场域、空间、文化内涵、人文历史
一、特定场域中的《四面观音像》
法音寺是江苏省启东市区最大的佛教场所,位于市区灵秀路的北侧,正南侧是灵秀公园,在公园规划设计之初,设计者即根据场域文化的特点,拟于公园的莲湖中设置一尊观音像,在公园的环境设计上也运用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2015年初,笔者接受了《四面观音像》的设计任务后,随即展开了资料收集。从公共艺术与环境、文化的关系,到佛教仪轨对佛像塑造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佛像的功能需求出发,考察了历代各个时期的造像特征。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对如何塑好《四面观音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同时提出了“塑如法的当代佛像”的学术理念,努力做到以佛教经典与相关文献为依据,塑造出与当下人们的审美理念相适应的佛造像。
《四面观音像》与寺院供养的佛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个项目处于公园的环境中,需考虑公共艺术的特点。笔者虽曾为湖北郧西县悬鼓山设计塑造过《真武大帝像》,为江苏射阳黄沙港设计了《黄海三面观音》。然而与《真武大帝像》以悬鼓山为背景;《黄海三面观音》以浩渺的黄海为背景,无论在的空间环境上,还是在人文地域的关系上是完全不同的。《四面观音像》地处启东市区,周边是小区的高楼,以及公园内较低的树林,所以,须考虑到所处的位置的具体环境和空间关系,根据公共艺术的特点来进行创作设计。
具体说来,在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上,必须考虑到《四面观音像》与灵秀公园空间环境,以公园作为雕塑的背景,确定其体量、高度、色彩、材质,以及空间中形体的光影效果。
在审美上,《四面观音像》须符合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应具备的元素,在形体比例的设计上,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特点、适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并与场域文化相协调。
中国古代佛像因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受限于其他配套设施等各种因素,视点视距相对有限,在可视的范围内因产生透视的原因,在头与身的比例上,常用的比例是5至6个头的高度。而当下的工程建设能力强,虽然空间视点与视距可以做到灵活的调整,但对佛像的视角角度更广,审美要求更高,考虑到这些因素,《四面观音像》的头身比例设定在九个半头高,这个比例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
在面相的塑造上,则更多的是融入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佛像是集世间完美相”,“是有情感注入的格式化形态”,似人相又非人相。“艺术作品是能量的聚合”,是塑造者聚精会神所致,能与受众互动,从而达到摄受人心,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应,这也是佛像的功能需求。《四面观音像》,从设计稿、小样、大样,再从泥稿大样确定后转换成湖南汉白玉的硬质材料雕刻完成,以及周围的喷雾、灯光等附属工程等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四个不同的面,不同的手势以及法物,均代表着佛教中不同的象征意义。造像的背光采用锻铜贴金,汉白玉洁白与金色背光在蓝天的衬托下凸显出纯洁与高贵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示了材料本身的材质之美。2017年3月完工后得到市民及专家的好评,2018年获得“公共艺术公众奖”。
二、公共艺术造型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四面观音像》建成三年后,长期日晒雨淋,处于露天状态,因而,如何保护好造像,又能合理地处理好各种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开启了进一步完善此项目的计划和工作。拟在《四面观音像》的外部加盖构筑物,起到保护作用。笔者深谙此工程造型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锦上添花”的设计理念,即在满足空间需求的基础上,遵从原有的文化元素,使观音与莲花相互映照,互为衬托。观音像统称佛像,莲花是佛教的象征符号,代表圣洁与洁净。《四面观音像》是雕塑,是造型艺术,《莲花阁》也是雕塑,是具有建筑形态的“雕塑”,它们同属造型艺术。《莲花阁》内部需要设置市民观赏的空间,需要赋予观摹的功能。在考虑《莲花阁》内部空间尺度与佛像大小的关系上进行深化设计。市民进入《莲花阁》内部观赏佛像需要有合理的审美视距,内部空间与佛像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特定的视角会使观者产生心理感应,需强化佛像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感。《莲花阁》方案因在形、意、功能等诸多方面比较完善,顺利获得了通过。
莲花造型的深层含义是:三界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圣人则以莲花而化身。莲花也表示佛法的能量,因为法性平等,法力无边。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莲花表征清静无染,光明自在,出淤泥而不染。公共艺术造型的含义必须符合人们通过审美而产生心理对文化的认知与感受,符合形与意的内在逻辑关系。造型艺术的文化含义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产生出符合形与意相统一的当代性视觉感受,并具备能够解读其中含义的普遍意义。
《莲花阁》所呈现的造型意义,不仅能成为灵秀公园的视觉中心,使之融合于场域文化的之中,同时因为具备了作为城市标志性公共艺术所具有元素,会成为启东市区令人关注的公共艺术。莲花的圣洁、清廉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市民,起到视觉审美与心理升华的目的。
三、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尺度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感受
落成在莲湖中的《四面观音像》与环境的尺度是相对合适的,而在其外侧再增加《莲花阁》,必须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阁与外部莲湖比例上的合理尺度;二是阁的内部空间与佛像之间的空间关系。观者进入莲花阁内部进行观赏时,是按顺时针坡道以流线型的方式盘旋而上。至佛像的腰部,设置了一个圆形大平台,人们能够近距离地观摹到《四面观音像》的细节。从平台向上至穹顶还有二十多米高的空间距离,空间比例关系的落差会加强佛像的庄严感和崇高感,衬托出《四面观音像》的圣洁、高大、这是阁的空间与雕塑尺度之间产生的视觉心理感受。
在灵秀公园莲湖与《莲花阁》的比例关系上,最初担心《莲花阁》为满足内部观赏功能的需要,加大了阁的体量,会使湖面显得相对狭小。当《莲花阁》的钢结构竖起后,因阁的高度会自然将人们的视点向上牵引,造型本身的冲击力,弱化了莲湖与《莲花阁》之间的比例冲突。从公园四周的道路远观时,洁白纯洁的莲花阁将会成为该地区的形象符号,陶冶着人们的心灵,产生对未来美好的期待,这是公共艺术中造型的视觉意义。
四、材料的特性对雕塑形体塑造力的作用
《莲花阁》建造在莲湖的中央,其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从平台向上的莲花造型采用了大口径高强度Q345B钢管弯曲成型制作,莲花瓣表面采用304不锈钢锻造,表面喷涂白色氟碳漆。白色莲花瓣相邻的中间形成更大的莲花瓣,中间空白处采用灰色亚光中空幕墙玻璃。
横向波形、竖向弧形的幕墙玻璃,宛如硕大的莲花筋脉,强化了造型的节奏感,增强了结构的牢固度。玻璃的透光性更好地满足了莲花阁内部的亮度,侧面灰色亚光幕墙玻璃与穹顶上棱形蓝色光面幕墙玻璃形成了对比,丰富了莲花阁外部肌理和色彩的视觉效果。
可塑性的钢管作为内部结构,不锈钢板锻造的莲花雕塑外形,才能使得《莲花阁》在满足造型艺术要求的基础上,成为一件可供人们进入内部观赏的实用型公共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的文化意义在公共艺术设计与建造中应当被重视,艺术家们应成为社会美育的推广者,优秀作品的创作者。将每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以实践艺术案例的心态为社会提供文化艺术精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公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莲花阁》的外形属于雕塑造型,需要选择可塑造性强、结构牢固的材料,大口径钢管的弯曲和不锈钢板的锻造才可能实现,使硕大的、异形的莲花瓣得以呈现。因此,在灵秀公园的环境中,产生了一束与环境相融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如根植于灵秀公园文化基础上含苞渐开的花,有无数存在的理由。
五、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公共艺术是一种公众文化,是一种当代文化形态。公共艺术的独特性即它的基本属性: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从《四面观音像》到含苞的《莲花阁》的方案设计,是根据空间需求而进行的设计。
1.公共艺术的类型
公共艺术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景观类,二是主题类。景观类公共艺术以活跃空间、美化环境、提升空间质量、增强审美程度为目的,所负载的文化含义比较轻松,创作自由度也相对宽松。另一类是主题性公共艺术,大多称之为城市雕塑,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含义,更重要的是其所处的位置显著,体量较大,需要对一个城市的精神导向有形象的展示。在雕塑设计上需要深入地了解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作为形象符号的各种元素,把握城市的文脉主线,敏锐而准确的体现出该城市的文化和未来精神导向,梳理出城市文化的差异化元素,形成的公共艺术作品有高辨识度,从而成为该城市的形象名片和文化符号。
2.公共艺术的实施
从公共艺术的设计,到公共艺术工程落地,既是一个学术的、专业的流程,也是社会学的沟通交流的过程。艺术家须具备充分把握好专业知识以及创意能力,还需要具备与甲方沟通交流的能力。从方案落地到工程完工,还需要经历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要站在客观的的立场上,充分了解空间环境的需求,文化环境的需求,以及城市文化的未来精神导向。然后将文脉与形态恰当地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在视觉形态上,让受众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感染,在文化内涵与当地文脉的连接上,又在预料之中,潜移人们的审美趣味,成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导向。
公共艺术落地的过程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充分了解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才能使一件较好的设计方案顺利地对接成功,从而顺利实施。方案汇报不是谈理论,是从公共艺术的专业出发,既做好专业的普及工作,又要用真诚的公共艺术理念来打动对方。因为从设计方案到工程落地是一个设计理念与形态是否符合公共艺术特性的过程。深入细致的前期工作,专业而真诚的服务态度,才会使对方不仅能将方案落地,同时,更让对方在方案交流过程中增强对公共艺术作品重要性的认识,也会让对方真正的尊重艺术,尊重方案设计者,减少非专业因素的干扰,使方案顺利实施。
3.公共艺术工程的自身特点
公共艺术工程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前端的艺术设计更趋向于艺术创意,而这种创意必须是以能呈现在公众面前为前提。一要考虑造型的涵意与大众的接受度,二要考虑可以实施的工程力学、结构学原理、材料与工艺等因素;三要考虑在限定的价格范围内能否实施完成。以满足功能,美观,经济三大要素。
4.工程施工的科学方法
在公共艺术工程的实施上,材料、结构、做法要尽可能的呈现在施工图上,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调整因素,这直接影响到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与成本控制。艺术工程不同于普通工程,因造型的艺术要求会增加施工难度和复杂性,异形结构的工程量区别于模块化,格式化的建筑施工。在《莲花阁》的施工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艺术工程的实施可以借鉴建筑工程施工的程序和管理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的处理艺术造型与施工工艺的关系,把施工中调整的部分降到最低,降低艺术造型的呈现成本,达到成本与进度控制相对合理的要求。
艺术工程与普通工程一样,都需要做好材料检测、资料收集、现场签证等工程类的程序。特别是大型公共艺术工程,因工期长,施工复杂,要做好工程日志,工程实施记录不完善,会对后期的质量检测,工程量计量,价格审计带来很大麻烦。政府工程的工作流程是极其理性而规范的,与艺术创意的感性思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处理不善会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公共艺术工程的实施,要在工程实施中导入理性的管理机制,做好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以合理的代价呈现理想中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
六、待花渐开
《莲花阁》的造型是一个含苞的形态,是一束渐开的艺术之花,是雕塑艺术与异形构筑物有机的结合体,在外形的锻造、内部功能完善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品,需要社会有相对宽松的适合艺术发展的环境,有较好的社会审美意识的基础。艺术家不是期待社会的额外给予,与建设方一样,是当下文化的创造者和实施者,都要有文化精品意识,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文化遗产,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当我们在国内外见到经典的公共艺术作品时,不能仅仅想到作者,而应思考为何能在特定地点呈现,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从而被大众所认可。
期待莲花渐开,期待公共艺术能根植于良好的社会土壤中有美好的未来,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期待《莲花阁》公共艺术作品能为启东市的全域旅游规划锦上添花!
夏水涛
夏水涛(艺名:冷山),江苏启东人,
1989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
199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助教进修班,
2012年参加由《雕塑》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抽象雕塑研修班。
现为江苏启东版画院专业画师,
上海心象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从事水印版画创作,城市雕塑、当代佛教造像的设计制作。
向下滑动观看更多艺术家信息
本文节选自《雕塑》杂志2021年第6期 [封面艺术家]
(更多详情请关注《雕塑》杂志2021年第6期)
《雕塑》杂志 国家级重点专业期刊
2014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
第一批学术期刊
《雕塑》杂志2021年第6期封面
作品:《莲花阁》作者:夏水涛
《雕塑》杂志2021年第6期封底
作品:《爱因斯坦》作者:唐世储
《雕塑》杂志2021年第6期跨页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泛雕塑时尚艺术展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西雅图公共艺术的特质
城市雕塑 当代公共艺术的重灾区?
情人节快乐,艺术家笔下的花花世界
城市公共雕塑设计与设计方式探究
中图线上艺术书展 | 第二期:新艺术运动:寻找自然之美
金色不锈钢玫瑰花雕塑/花卉雕塑玻璃钢//不锈钢莲花雕塑设计与制作
韬光韫玉——卓国森作品展”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筑梦展厅开幕
【精品文档】陶瓷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结合(整理版).docx
韩国“花垫”雕塑装置艺术
北京规划建设 |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赋能城市空间的创新路径思考
网址: 《雕塑》杂志【封面艺术家】夏水涛《莲花阁》公共艺术的当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26836.html
上一篇: 市民花园参与者:用花草艺术点亮都 |
下一篇: 孔祥伟工作室 – mooool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