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背飞虱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在我国主要稻区常年发生。除直接刺吸稻株汁液外,还可以作为媒介传播水稻病毒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优质和高产。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控制稻飞虱危害的主要手段。因此,本研究就2013-2014年全国主要稻区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药剂进行了抗性监测,监测药剂包括:毒死蜱、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以及吡蚜酮。目前,虽然白背飞虱的抗药性问题并非特别突出,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时,由于能高效控制褐飞虱的药剂较少,难以找到理想的防治药剂。呋虫胺作为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结构独特、杀虫谱广、活性高、对环境安全且与常规药剂无明显交互抗性,被认为有望成为世界性广泛使用的新一代针对刺吸式害虫杀虫剂。随着2014年专利到期,呋虫胺在国内生产量和使用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明确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现状和评估其抗性风险十分必要;进行有关呋虫胺的交互抗性研究和高效复配剂的筛选可以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和延长呋虫胺的使用寿命提供科学依据。1.白背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江苏、浙江、云南、江西、四川和安徽6省10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5种常用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监测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监测的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8-2.0倍);除2013年金华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水平抗性(5.8倍)外,其余种群保持在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水平(1.8-4.4倍);除2013年高淳种群对毒死蜱达到高水平抗性(127.6倍)外,其它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23.8-88.2倍);83%的种群对噻嗪酮主要处在中等抗性水平(抗性倍数10.6-62.3倍),其中浙江金华由2013年的中等抗性上升到2014年的高水平抗性(134.6倍),此外浙江嘉兴种群抗性最高(213.9倍);2014年所监测8个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1.0-28.1倍),最高为江苏高淳种群。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 2013-2014年全国12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监测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监测的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处于敏感水平(0.6-1.3倍),年度间无明显变化。2.吡虫啉等5种杀虫剂与呋虫胺的交互抗性研究利用5种杀虫剂的田间抗性种群或室内抗性品系进行与呋虫胺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中抗毒死蜱的灰飞虱种群和白背飞虱种群与呋虫胺不存在交互抗性;中抗噻嗪酮的白背飞虱种群和高抗噻嗪酮的褐飞虱品系与呋虫胺不存在交互抗性;中抗氟虫腈品系与呋虫胺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高抗吡虫啉和中抗噻虫嗪的褐飞虱种群与呋虫胺不存在交互抗性。3.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以1995年采自浙江抗州的白背飞虱种群和2013年采自江苏高淳的褐飞虱种群作为起始种群,在室内用呋虫胺分别连续筛选19代和15代。筛选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分别上升了 1.99倍和5.01倍,LC50分别达到2.341mg/L和2.432mg/L,与敏感种群相比分别为中等水平抗性和低水平抗性。抗性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0515与0.0959,在选择压为90%死亡率的情况下,白背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上升10倍需要代数为21代,褐飞虱上升10倍需要10代。说明两种水稻飞虱对呋虫胺都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且褐飞虱的抗性风险高于白背飞虱。4.呋虫胺与毒死蜱等5种杀虫剂的联合毒力研究分别测定了呋虫胺与毒死蜱、异丙威、醚菊酯、噻嗪酮以及氟啶虫胺腈以不同比例复配后对白背飞虱敏感品系3龄若虫的室内联合毒力。通过共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表明:呋虫胺与以上5种药剂的复配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增效或相加作用。其中,呋虫胺与异丙威以1:5配比时,共毒系数(CTC)分为416.6;呋虫胺与醚菊酯以1:20配比时,CTC=417.1;呋虫胺与毒死蜱以1:3配比时,CTC=337.7,这3种组合配比合理、毒力高且增效作用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相关知识
48种主流农药的抗药性监测结果与治理对策
收藏!全国48种主流农药的抗药性监测结果(附治理对策)
2023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植保《全国48种主流农药的抗药性监测结果(附治理对策)》
55种农药!28种有害生物!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23年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揭秘我国稻飞虱、二化螟等虫害的发生与防治药剂抗药性进化史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策略
202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与治理对策(小麦、棉花、蔬菜部分)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揭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药性快速进化的新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揭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药性快速进化的新机制
网址: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和呋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27864.html
上一篇: 马铃薯木虱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 |
下一篇: 园林绿化行业风险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