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不刨葱,越长心越空。
霜降霜降,不行犁仗。
立冬无雪寸,春天多干旱。
小雪不见雪,大雪满天飞。
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不刮春风,难得秋雨。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
三月桃花水,四月田地裂。
八月南风两天半,九月南风当天转。
年怕中秋月怕半,天怕吃了晌午饭。
秋冬多雨,春旱无比。
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腊八腊八,冻死老鸹。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数九不冷又无雪,暑伏之中雨水缺。
三伏不受旱,一亩打十石。
三伏热又热,三九多风雪。
伏里天气凉,秋雨淋倒墙。
数伏不热,五谷不结。
二十莫打灯,月出在一更。
初一初二月不见,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五初六一大片。
太阳月亮穿外衣,不是刮风就是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没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天黄黄,大雨淹倒墙。
日落西山云里走,有雨下在半夜后。
日落射脚,三天雨落。
太阳发黄,午后风狂。
月亮打伞,雨不到晚。
月晕星火淡,明日大风天。
一个星,保夜晴。
一星管半夜,二星管一夜。
星星眨眼雨不远,青蛙出水要变天。
星星稀,雨点滴;星星稠,晒出油。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三日西南风,秋雨落不穷。
月月南风月月下,只怕南风刮不大。
东风刮,西风顶,老天不下也不行。
冬天刮东风,雪花白蓬蓬。
雨前刮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
东风不雨西风晴,北风晴天南风阴。
热生风,凉下雨。
早上西山黄,午后尘土扬。
天上布灰点,细雨定连绵。
天上有了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天上有了钩钩云,不是下雨就是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来临。
天上花花云,地下晒死人。
天上瓦块云,一定是晴天。
云如宝塔,大雨要落。
白云赶黑云,天气要变晴。
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羊羔云,不到明。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水缸出汗,雨点成串。
早雷晚雾,下的没路。
春雷来的早,雨水来的好。
雷震百里,闪照一千。
东闪西闪,没水洗脸。
东虹忽雷西虹雨,南虹出来发大水。
朝虹雨,夕虹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上雾满山,饭后晒死獾。
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
清震雾浓,一日天晴;三日雾浓,必起狂风。
露水重,天气晴。一朝霜,晴不长;三朝霜,晒太阳。
羊头碰,刮风定;羊打架,雨就下。
鸡不进窝老牛叫,当天定有雨来到。
猪闹圈,天要变。
燕子低飞蛇溜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挡道,大雨就到。
蚂蚁垒窝,雨流成河。
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雨迷迷。
马榴开花,种谷安瓜。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利、耕作、肥料种植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7]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等[8]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验,就是掌握“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效联系和配合。
(一)天时谚语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
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
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江西);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二)地利谚语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关于“土”的谚语很多
(1)有讲土壤改良的:
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
冷土换热土,一亩顶两亩;
铺沙又换土,一亩顶两亩;
白土地里看苗,黑土地里吃饭;
(2)有讲水土保持的:
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水土不下山,庄稼定增产;
水土不下坡,谷子打得多;
(3)有讲深耕的:
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
耕地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深耕一寸,多收一成;
春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
(4)有讲整地的:
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
种庄稼,不用巧,沟边地边打整好;
犁地要深,耙地要平;
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2、关于“肥”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通过施肥来保持土壤肥力,人们才可以真正地放弃刀耕火种加撂荒土地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级阶段方向发展。
(1)有讲施肥重要性的,
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下粪,等于瞎胡混;
要得庄稼好,须在粪上找;
肥料足,多收谷,一熟变两熟;
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有讲积肥门路的,正所谓多积肥,多增产,如:
积肥没巧,腿勤就好;
村前村后走一围,随手拈来都是肥;
羊圈摇钱树,猪圈聚宝盆;
(3)有讲巧施肥的,合理恰当的施肥,庄稼自然会长得壮壮实实,如:
庄稼施肥没别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春天上粪不懂性,赶到秋后就光腚;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3、关于“水”
(1)有讲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的,如: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宝,四季不能少;
种田种地,头一水利;
多收少收在肥,有收无收在水;
一滴水,一滴油,一库水,一仓粮;
(2)有讲适时灌溉的,放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不可随心所欲,还要根据地势、水情、节令等重要因素来适时地进行灌溉,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
秋水老子冬水娘,浇好春水好打粮;
轻浇勤浇,籽粒结饱;
水是庄稼油,按时灌溉保丰收;
灌水要适宜,田间全大米;
(3)有讲积水防旱的,如:
等,水在天;干,水在地;
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
蓄水如固粮,水足粮仓满;
冬季修水利,正是好时事;
地利是农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作用。关于地利的谚语在整个谚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也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谚语具有广泛性的特征。
(三)人事谚语
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1、关于“植”
(1)有讲播种的,如:
舍不得种子,打不着粮食;
庄稼长得好,全靠播种早;
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
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2)有讲合理种植的,如:
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
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
肥田土好栽稀些,瘦田土丑栽密些;
麦子稠了一扇墙,谷子稠了一把糠;
(3)有讲锄草松土的,如: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
一遍锄头,顶遍粪,三遍锄头,土变金;
寸草不生,五谷丰登;
(4)有讲间苗、补苗的,如:
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
减作产量高,多种收获大;
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
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
2、关于“收”
(1)有讲适时收获的重要性的,如:
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
九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九成收;
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
就早不就晚,抢收如抢宝;
(2)有讲各种作物具体收获季节的,如: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枣儿甜如蜜;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
处暑收黍,白露出谷;
(3)有讲收割经验的谚语,如:
细打细收,颗粒还家;
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
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
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3、关于“保”
(1)有讲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谚语,如:
光栽不护,白搭工夫;
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饿死人;
有虫治,无虫防,庄稼一定长得好;
一亩不治,百亩遭殃;
(2)有讲如何预防病虫害的,如:
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冬天把地翻,害虫命归天;
要想害虫少,除尽地边草;
种前防虫,种后治虫;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9]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我国的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自然气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的注意,因此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气谚语。
相关知识
用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做一束永不凋谢的百合!
花朝节:流传千年的浪漫庆典
一年四季的季节谚语
鲜花养护:这些养花谚语,养花的人都应该知道?
【百科】一段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
【考向预测】一文教你如何从农业谚语和物候学中学习地理知识
“打铁花”,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
千年流传鄂温克手工艺:盛开在传承路上的“太阳花”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
最新中秋节赏桂花的谚语谚语
网址: 古人的智慧——流传千年的农业谚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29017.html
上一篇: 黔茶资讯:以虫治虫 为茶叶“编织 |
下一篇: 配送开业花篮、会议宴会鲜花店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