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梓轩,1991年生,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曹兵团队骨干成员,海南大学林学院海口市智慧林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D类人才,Sustainability期刊客座编辑。201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9年7月硕博连读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主要是,(一)农业工程与信息化(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开发高光谱遥感、机器视觉及现代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开展海南热带作物营养、水分、产量的光谱特征与遥感监测、地物分类等研究;开发高通量、多维度、全生育期的热带作物表型技术,通过整合人工智能、自动化、生物学等技术,创制新颖高效育种、栽培和基础生物学研究工具,耦合基因组、表型组和环境数据,挖掘热带作物基因-表型-环境互作机理,构建田间表型信息获取、评价和预测体系,加速挖掘南繁优质种质资源,保障热带作物高产优质。(二)林业装备与信息化(Forestry Equi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开发卫星遥感、图像识别、无人机、机器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入研究海南热带雨林、红树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阐明热带雨林、红树林应对气候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基础理论,解析区域气候模式与热带雨林、红树林生长、物候、灾害的耦合过程机制,探明海南不同森林类型碳汇/源格局的对比、集成与分析机制,建立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机制与森林适应对策和预测分析模型,为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CLP (IF=11.072)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EI/CSCD论文2篇,出版专著/教材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等科技奖5项。
拟招生专业
硕士点:林学,风景园林
博士点:作物学
教育背景
2010年9月至2014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学学士;
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工学博士;
工作简历
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海南大学林学院,讲师,硕导/博导,林学系副主任;
2022年8月至今,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教授,博导;
获奖情况
(1)2020年获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果林信息精准智能咨询服务关键技术及多渠道平台研究应用”(第四完成人)
(2)2019年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ZL201510060543.7一种测定林分蓄积变异分布的方法”(第三完成人)
(3)201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陆表植被碳储量精准计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第七完成人)
(4)2018年获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森林调查技术及观测装备发明与产业化”(第三完成人)
(5)2018年获北京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一代森林调查技术体系及观测装备研发与应用”(第四完成人)
教学情况
主要承担《测量学》、《测树学》、《城市林业》、《森林防火》等课程教学任务。
教材专著
(1)《智慧林业监测技术》,邱梓轩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2年3月;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探索海南热带雨林生物量时空演变规律,项目编号32160364,2022.01-2025.12,主持,35.00万元,在研;
(2)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海南热带雨林生物量时空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YF2021SHFZ110,2021.09-2023.09,主持,30.00万元,在研;
(3)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资源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320QN185,2020.12-2023.12,主持,5.00万元,在研;
(4)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昌江黎族自治县珠碧江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监测项目-无人机监测红树林演变分包项目,项目财务编号RH2200001542,2021.04-2023.04,主持,8.00万元,在研;
(5)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珍稀树木监管保护系统设计,项目编号HD-KYH-2019112,2019.11-2020.11,主持,6.00万元,已结题;
(6)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海南热带雨林资源大数据分析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KYQD(ZR)20056,2020.01-2022.12,主持,8.00万元,在研;
(7)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智慧林业类课程教学与科研方向改革,项目编号Hnjg2021-15(hdjy2129),2021.01-2023.12,主持,3.50万元,在研;
第一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
(1)Lin Meizhi, Song Yanni, Lu Di, Qiu Zixuan (邱梓轩)*. Geospatial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ropical forest growth in Hainan Island, China[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399.(通讯作者,2022年,中科院3区SCI,影响因子5.411)
(2)Gong Wenfeng#, Liu Tiedong#, Duan Xuanyu, Sun Yuxin, Zhang Yangyang, Tong Xinyu, Qiu Zixuan(邱梓轩)*. Estimating the Soil Erosion Response to Land-Use Land-Cover Change Using GIS-Based RUSLE and Remote Sensing: A Case Study of Miyun Reservoir, North China[J]. Water. 2022, 14(5): 742. (通讯作者,2022年,中科院3区SCI,影响因子3.530)
(3)Tiedong Liu, Yuxin Sun, Cai Wang, Yangyang Zhang, Zixuan Qiu*(邱梓轩), Wenfeng Gong*, Shuhan Lei, Xinyu Tong, Xuanyu Du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izing efficient and precision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127546. (第一通讯作者,2021年,中科院1区TOP SCI,影响因子11.072)
(4)Meizhi Lin#, Qingping Ling#, Huiqing Pei#, Yanni Song, Zixuan Qiu*(邱梓轩), Cai Wang, Tiedong Liu, Wenfeng Gong. Remote Sensing of Tropical Rainforest Biomass Change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from 2003 to 2018[J]. Remote Sensing. 2021; 13(9):1696. (通讯作者,2021年,中科院2区SCI,影响因子5.349)
(5)Shuhan Lei, Jianbiao Luo, Xiaojun Tao, Zixuan Qiu*(邱梓轩). Remote Sensing Detecting of 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nut Based on UAV Multisource Sensors. Remote Sensing. 2021; 13(22):4562.(通讯作者,2021年,中科院2区SCI,影响因子5.349)
(6)QiuZixuan*(邱梓轩); FengZhongke*; Song Yanni; Li Menglu; Zhang Panpan.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50: Predicting forest vegetation growth based on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2: 119715.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20年,中科院1区TOP SCI,影响因子9.297)
(7)Qiu Zixuan(邱梓轩), Feng Zhongke*, Jiang Junzhiwei, Lin Yicheng, Xue Shaolong. Application of a continuous 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ic measurement system for plot monitoring in the Beijing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J]. Remote Sensing, 2018, 10(7): 1080.(第一作者,2018年,中科院2区SCI,影响因子4.509)
(8)Qiu Zixuan(邱梓轩), Feng Zhongke*, Wang Mingming, Li Zhenru, Lu Chao. Application of UAV photogrammetric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cient tree communities in Beijing[J]. Forests, 2018, 9(12): 735.(第一作者,2018年,中科院2区SCI,影响因子2.221)
(9)邱梓轩,冯仲科*,卢婧,孙仁杰.望远摄影测树仪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2):202-207+213.(第一作者,2017年,EI,影响因子2.092)
(10)邱梓轩,冯仲科*,蒋君志伟,范永祥.森林智能测绘记算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05):179-187.(第一作者,2017年,EI,影响因子2.092)
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1)冯仲科, 邱梓轩,一种层析技术森林计测方法,2017.01.25,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410332345.7
(2)冯仲科,邱梓轩,张琳原, 一种任意摄影单相片配合DTM定位应急区域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2017.09.05,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064806.1
(3)冯仲科,邱梓轩, 一种摄影相机焦距及灭点的测算方法,2018.09.21,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610519011.X
(4)冯仲科, 邱梓轩, 一种成熟林密度混交度最优经营配置的方法,2019.01.22,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02532.7
(5)冯仲科, 于东海, 邱梓轩,一种定角θ控制抽样观测10棵树左右推断林分出材率的方法,2017.03.01,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53659.1
(6)冯仲科, 黄晓东, 邱梓轩,一种代替可解析木的无损摄影测树方法,2018.03.08,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500459.2
(7)冯仲科, 解明星, 邱梓轩,一种基于无人机摄影像对高郁闭度林分蓄积量的估算方法,2017.03.08,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02575.5
(8)冯仲科, 刘金成, 邱梓轩,一种无已知像控点的地面任意摄影像对相对外方位元素的测定方法,2017.05.03,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02535.0
(9)冯仲科, 刘金成, 邱梓轩,一种测定林分蓄积变异分布的技术方法,2017.09.05,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060543.7
(10)冯仲科, 刘金成, 邱梓轩,一种手机/平板控制CCD地形图摄影补测补绘及外业调绘的技术方法,2017.11.17,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02571.7
(11)冯仲科, 于东海, 邱梓轩, 一种确定森林生长模型的方法,2019.03.19,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53762.6
(12)冯仲科, 于东海, 邱梓轩,一种森林最优择伐模型的方法,2019.03.19,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510653764.5
(13)冯仲科, 练一宁, 邱梓轩,一种测距相机单片摄影测地块面积的方法,2020.10.13,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710162360.5
(14)冯仲科,刘金成,邱梓轩,一种应用3个控制点获取地面定点多片3D摄影外方位元素的算法,2020.09.22,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710054266.8
(15)冯仲科,郭佳琪,邱梓轩,一种水平正直摄影影像测定森林灾害状态分布的技术方法,2020.09.18,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授权号ZL201710054328.5
相关知识
邱园的故事
花花世界花家姐国语LZ第05集全集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
邱式邦:我国生物防治的先驱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80后花艺设计师梓辛:以花为媒 帮助顾客传情达意寄送祝福
河北美术学院2016
蠡吾镇二中18.19级青年大学习第八季第六期学生未完成团课知识花名册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古筝委员会成立21周年庆典活动音乐会开启
2022羊城·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动初赛结果揭晓!
花苗供应 鸡冠花价格 铭轩花卉 鸡冠花小苗 很高的药用价值
第十二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获奖名单公布
网址: 邱梓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2960.html
上一篇: 孟新亚 |
下一篇: 杜鹃花gapless基因组揭示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