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群言

群言

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都喜欢养猫,不同阶层的人们赋予了猫儿不同的色彩。寺院里的高僧大德们同样养猫、咏猫、说猫,常以猫儿为禅机阐释深奥的佛学道理,这使猫儿有了不同寻常的禅趣和美感。佛教与猫是中国猫文化史中独具魅力的部分。

谷隐蕴聪禅师的故事

湖北襄阳岘山峰峦叠翠,竹木清幽,山谷中有座谷隐寺,是东晋佛教高僧释道安所建。北宋初年的谷隐寺住持蕴聪禅师精通佛典,读佛经而能明深意,可谓尽备天下禅门精华。他的弟子昙颍禅师也是北宋有名的禅僧。一次昙颍去请教蕴聪禅师如何理解曹洞宗本寂禅师所讲的“夜半正明,天晓不露”的含义,蕴聪禅师回答了一句诗:“牡丹花下睡猫儿。”

曹洞宗是禅宗南宗五家之一,它吸收了许多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语言融入禅学修行中,而且善于以幽默智慧的偈语禅诗,在貌似答非所问中阐述佛学道理。

曹洞宗佛学思想中以“正偏回互”之说最具特色,他们认为宇宙的本体(真如)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五种境界,称作“洞山五位”,用正偏来表示,“正”代表宇宙本体,“偏”代表现实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回互”与“不回互”的关系:所谓“回互”就是事物的互相融合贯通,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不回互”是说万物各有位次而不杂乱。本寂禅师最早提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两句话。夜半正明指暗中有明,天晓不露指明中有暗。曹洞宗主张明暗之间,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平衡、体用融合、明暗相衡是最高境界。这种“偏正回互”思想是曹洞宗对禅宗修行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

蕴聪禅师“牡丹花下睡猫儿”的诗句源于古人对猫的生理特征的认识。猫的眼睛对光很敏感,猫眼的瞳孔可以随光线强弱而变化,早晨如枣核,中午成一线,晚上似满月。古人常常把猫和牡丹花联系在一起,有许多以《牡丹戏猫图》为题的绘画和诗文。例如,《梦溪笔谈》中记载,欧阳修曾得到一张古画,上绘一丛牡丹花,花下有一猫。欧阳修正在鉴赏此画,儿女亲家丞相吴育来访。吴育一见此画,便说:“此正午牡丹也。”欧阳修问如何分辨出来,吴育说道:“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蕴聪禅师正是借用日中牡丹和猫眼一线正当午的现象,通俗易懂地说明本体(真如)与现实世界平衡的禅学思想。牡丹花象征荣华富贵,禅宗视为色相;睡猫代表着不为眼前的色相所动。牡丹花下,正午时节,猫儿或睡,或眯着双眼,对一切无心无念,不起思量。《五灯会元》卷二十记载,南宋时,僧人问灵岩寺了性禅师“如何是独露身?师曰:牡丹花下睡猫儿”。“独露身”是指在现象幻化中追求本体(真如)的真谛,了性禅师与蕴聪禅师的回答是相同的,说明禅修的终极境界在于“无心合道”,像午间牡丹花下睡猫儿一样,放下杂念和执着,不惑于物,不迷于相,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在禅宗高僧大德的语录中,还有许多关于猫的禅语典故,比如南泉斩猫、猫儿洗面、猫儿戴纸帽、寒猫不捉鼠、狸奴白牯、死猫头、五白猫儿、猫儿犬子等,每一个关于猫的禅语背后都有着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故事。

寺院里的猫和牡丹

在早期的佛经中就有关于猫的文字,比如东晋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卷十八就记载了一则佛教寓言故事。猫进入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传说,猫是唐三藏取经时从天竺带回中国的。《尔雅翼》曰:“中国无猫,种出于西方天竺国,不受中国之气。释氏因鼠咬坏佛经,故畜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之,乃遗种也。”《玉屑》:“猫乃西方遗种。夫开辟之初,禽兽即与万类杂生,故‘五经’早有猫字,何待后世释氏取之西域之遗种耶?”元代以后,民间流传着一种买卖猫儿的格式契约《猫儿契式》,其中有诗曰:“一只猫儿是黑斑,本在西方诸佛前。三藏带归家长养,护持经卷在民间。”唐僧成了引进猫儿的不二人选。《尔雅翼》和《玉屑》都是南宋人的著作,故难以判断猫是否真是唐僧取经带到中国的。但在中国古代,纸绢的佛经最怕水火和啃噬经卷的老鼠却是事实,所以,猫确因捕鼠护经本领而被僧人接纳,成为寺院里的一员。

唐代寺院养猫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高僧道宣所著的《行事钞》。释道宣是佛教南山律宗开山之祖,精持戒律,反对在寺院畜养猫狗,认为在寺院里无节制地畜养猫狗,违反戒律规定。“南泉斩猫”是佛教与猫的历史中最有名的故事。《景德传灯录》卷八记载:“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寺院里,僧人们为了一只猫起了争执,普愿禅师见到了,便对众僧说,如果不能阐释其中的佛学道理,我就斩杀此猫。此事影响很大,成了著名的禅宗公案,后世高僧大德们无不加以诠释,争论不休。南泉普愿禅师是唐代禅宗高僧,他将禅宗“平常心是道”思想运用于生活中,开启了禅宗“生活禅”的进程。“南泉斩猫”并非真是杀生犯戒,而是表明斩却众僧迷惑于物相、去除执念的决心,是禅机智慧的体现。

寺院的僧人最初也会从别人那里求猫,先后伺养,不断繁殖。清代性音重编的《禅宗杂毒海》一书,收录南宋名僧虚堂智愚禅师、南叟茂禅师和元衡禅师的三首诗,即《求猫》、《失猫》和《谢猫》,反映猫在寺院里的生活和僧人对猫的态度。如南叟茂《失猫》:“捕鼠生机颇俊哉,受他笼槛竟难回。劳人几度空敲碗,连唤花奴吃饭来。”这只生活在南宋临安(今杭州)径山寺的猫叫“花奴”,捕鼠的身手矫健,但不愿被关进笼子,竟然逃掉了,和尚敲着猫食碗呼唤花奴回来吃饭也不见踪影。

寺院的和尚还会把幼猫送给友人。南宋名臣郑清之得到香山禅师送的两只猫,为此作《香山老惠两猫》和《香山猫食粥》诗,其中有诗句曰:“伽梨亲抱狸奴送,管是南泉是赵州。”“梵宫新遣两狸奴,晨粥饥餐食肉如。”“伽梨”即袈裟,代指僧人,“梵宫”即寺院。寺院里给诗人送来两只狸猫,不管是南泉禅师还是赵州和尚的猫,猫儿早餐喝粥如同食肉一般美味,说明寺院里的猫竟然与僧人们一样,也是食素的。

《五灯全书》记载,元代著名高僧千岩元长禅师在灵隐寺后山草庵不惮寒暑,发愤参禅,“如坐万仞崖顶,若停百尺竿头”,“忽鼠翻猫食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而跃起数丈”,从而传嗣中峰明本大和尚的衣钵,成为临济宗二十世。这个记载说明寺院里不仅养猫,而且有专供饲养猫的食器。元代诗人周权曾送给和尚一只猫,希望它能够陪伴和尚参禅念佛,特作《送狸奴无言师》诗:“香积清斋禅老家,地无余鼠涴尘沙。狸奴不用惭尸素,清夜蒲团伴结伽。”

宋元以后,寺院养猫或僧人养猫的记载就很多了,比如明代郎锳《七修类稿》中记载,杭州真如寺的景福和尚“畜一猫,日久驯熟。每出诵经,则以锁匙付之于猫。回时,击门呼其猫,猫辄含匙出洞;若他人击门无声,或声非其僧,猫终不应之”。石成金在《禅宗直指》一书中曰:“佛法工夫,举起话头时,要历历明明,如猫捕鼠相似”,“猫捕鼠,睁开两眼,四脚撑撑,只要挐鼠,到口始得,纵有鸡犬在旁,俱不暇顾”。僧人对猫捕鼠的神态描写得非常生动,并借此说明参禅的道理。《清稗类钞》讲,妙果寺的释悟一总结出许多养猫的经验,他认为:“猫性不等,有雄桀不驯者,有和柔善媚者,有散逸喜走者,有依守不离者。大抵雄猫未阉,及大猫初至,难于笼络,故蓄猫必以小,必以雌也。”他把寺院里的猫称作“兜率猫”“归佛猫”。

明朝冯梦龙《古今笑史》是一部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搜集的笑话集,书中有一则“猫五德”的笑话。“万寿僧彬师尝对客,猫踞其旁。谓客曰:人言鸡有五德,此猫亦有之。见鼠不捕,仁也;鼠夺其食而让之,义也;客至设馔则出,礼也;藏物甚密而能窃食,智也;每冬月辄入灶,信也。”猫捕鼠是天职,僧人彬师的“猫五德”之说可谓是佛家的“笑谈猫论”。

唐宋以后,牡丹花也多植于寺院之中,这从唐宋诗文可见一斑。唐人卓英英《游福感寺答少年》有“牡丹未及开时节,况是秋风莫近前”句,福感寺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刘兼《再看光福寺牡丹》中“去年曾看牡丹花,蛱蝶迎人傍彩霞”,描绘的是四川荣县光福寺牡丹盛开的景象。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写的是对长安西明寺牡丹的回忆。到了宋代,寺院里栽植牡丹、观赏牡丹已非常普遍,而且歌咏牡丹、蕴含佛理禅趣也成风尚。宋代蕴聪禅师所在的谷隐寺也以牡丹闻名,北宋彭汝砺有诗赞之:“谷隐多牡丹,一花百千叶。一根出一切,一切一根摄。爱君看花处,立悟恒沙劫。其谁知此意?只有花间蝶。”宋代诗僧也有咏牡丹诗,既赞美牡丹,又抒发禅意,如北宋释道潜《僧首然师院北轩观牡丹》诗中句:“清净老禅根道妙,即此幻色谈真空。”释觉范《次韵苏通判观牡》有“解空勿忆南泉老,但言如梦不言无”句。宋代寺院里种植牡丹,畜养狸猫,花语与猫趣相映成画,引发蕴聪禅师用“牡丹花下睡猫儿”来阐述深奥晦涩的佛学禅机。

相关知识

气候变化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度与小气——谈京剧架子花的美学
虚旷中的弹跳唱味——谈王健的词《绿叶对根的情意》
心血注阡陌 催开致富花——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王绍斌22年科教兴农纪事
造花工艺专书及工具
苏东坡与海棠花
千岛湖网围放养鲢鳙鱼的水体净化功能和渔业合理经营的探讨
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
一日游游客旅游花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2012年武汉一日游游客为例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怀念吴征镒院士

网址: 群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00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家庭养花施肥和浇水经验
下一篇: 牡丹花仙|狸猫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