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大写中国 重彩洛阳)牡丹花都:牡丹添彩新时代 国色辉映洛阳城

(大写中国 重彩洛阳)牡丹花都:牡丹添彩新时代 国色辉映洛阳城

核心提示: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4月,是洛阳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千年古都以“花如海、车如龙、人如潮”的节日盛景,迎接四海宾朋。“一朵花”带火“一座城”。洛阳与牡丹的情缘难解难分,洛阳是牡丹的原生地、发祥地和重要传播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十三五”以来,洛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接二产、连三产、带一产,牡丹“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朵花”与“一座城”的故事,书写着“国色天香,献礼盛世”的全新叙事。

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洛阳日报记者 曾宪平 摄

赏花惠民乐陶陶。洛阳日报记者 鲁博 摄

武皇赏花表演。洛阳日报记者曾宪平 摄

市牡丹研究院里科研忙。洛阳日报记者 曾宪平 摄

  城迎天下客花飘万里香

  进入金秋时节,洛阳牡丹依然“忙碌”:最后一批催花牡丹从国家牡丹园温室出发,一路北上抵达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油用牡丹籽喜迎丰收,黝黑的牡丹籽变成金黄的牡丹籽油;观赏园内,一株株牡丹开始嫁接繁育……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描述。洛阳牡丹始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至明清时期,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洛阳牡丹只剩百余株。1959年10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当听到洛阳牡丹已濒临绝境时,表示:“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

  伴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洛阳牡丹迎来全新的“盛放”。1982年,洛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定为洛阳市花。1983年4月15日,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在王城公园开幕。4月15日至25日,首届牡丹花会共接待来自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朝诗人刘禹锡描绘的赏花盛景,在千年之后的洛阳重现。

  此后,每年牡丹飘香的时节,洛阳以花为媒,扩大开放,搭建起促进洛阳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和交流的平台。2011年,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十三五”以来,洛阳以“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牡丹文化”“利民惠民”为主脉,创新举办机制、提升节会内容,彰显文化特色、落实惠民举措,真正把牡丹文化节办成弘扬河洛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建设美丽城市、造福广大群众的平台、纽带。>>>>点击观看《牡丹花都》视频

  城放百重彩花制千般品

  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华丽转身,洛阳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发展“全面开花”。近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每年接待游客均保持在2000多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牡丹文化节投洽会签约重点项目投资总额每年均达数百亿元,为洛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输入新鲜血液。

  2012年,洛阳市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称号。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8年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会、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洛阳牡丹作为指定用花,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光时刻!

  在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牡丹(芍药)国际竞赛”中,洛阳牡丹获奖总数和金银铜等各类奖项均居所有参赛团体第一,再次向世界证明“洛阳牡丹甲天下”。

  在国内外重大舞台上大放异彩,源于洛阳牡丹产业化的生动实践。

  随着2011年、2013年“牡丹籽油”和“丹凤牡丹花”分别被国家列入新资源食品后,牡丹逐渐从花田走向市场。牡丹产业是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已经形成观赏、油用、催花、切花和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的特色产业。牡丹芍药鲜切花出口澳洲、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鲜切花350万枝;牡丹籽油、牡丹鲜花饼、牡丹花茶、牡丹精油、牡丹化妆品、牡丹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以及牡丹瓷、牡丹画、牡丹丝绸、牡丹剪纸等牡丹衍生品,成为外地游客选购伴手礼的佳品。

  “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牡丹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全市牡丹种植企业220余家,牡丹深加工企业40余家,产品已形成4大类12小类3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5万人,2018年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

  城靠创新起花凭科技兴

  推动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创新。

  目前,我市已经拥有国家牡丹基因库、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农林科学院及一大批具备科研能力的牡丹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体系。牡丹催花调控技术日臻成熟,可将绽放时间精准到“天”;牡丹克隆技术成功研发,让牡丹的快速繁殖及定制化栽培成为可能;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牡丹基因组,填补了国际芍药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空白,“牡丹源自洛阳”有了基因证明……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新时代,牡丹绽放出新的芳华。如今,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规模以上牡丹观赏园20个,观赏牡丹涵盖全部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品种达1367个。洛阳牡丹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牡丹观赏园持续不断提升,数量和质量位居世界第一,为全市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洛阳牡丹,从一朵“只能看”的花,到一杯“可以喝”的茶,再到一种“能美容养颜”的化妆品,牡丹产品在链条化、多样化延伸中不断推陈出新;牡丹文化节,强化文旅融合,创新营销方式,促进文旅消费,今年共接待游客2917.15万人次,创下旅游总收入274.28亿元,引导多种产业相互融合,催生出许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坚持牡丹全链条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最佳牡丹观赏地、中国牡丹产业示范区、牡丹品牌集聚区和牡丹文化传播中心、牡丹科技研发中心,继续书写“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华章!  

  数字看变化

  ●20世纪50年代,洛阳牡丹仅剩百余株。

  目前,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规模以上牡丹观赏园20个,观赏牡丹涵盖全部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品种达1367个。

  ●首届牡丹花会共接待来自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共接待游客2917.15万人次,创下旅游总收入274.28亿元。

  ●牡丹产业从无到有,截至目前全市牡丹种植企业220余家,牡丹深加工企业40余家,产品已形成4大类12小类3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5万人,2018年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洛阳日报记者 李冰 通讯员 黄治民)

相关知识

河南洛阳:牡丹真国色 古都绽风华
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4月5日至5月5日举办
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4月1日启幕
牡丹花开洛阳城
“牡丹花城”迎文化视听盛宴 第3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
洛阳牡丹文化节
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
“牡丹幻城之夜2023”暨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今晚举行
日程表来了!第3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主要活动安排出炉,可期待的节目太多
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网址: (大写中国 重彩洛阳)牡丹花都:牡丹添彩新时代 国色辉映洛阳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044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南召: 玉兰花开别样红 产业经营
下一篇: [中国甘肃网]记“西北月季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