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鲁网3月30日讯 桃红柳绿清明时,一花一树寄哀思。献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播一曲旋律……在济宁市鱼台县,城乡群众纷纷选择用鲜花替代纸钱、用馨香替代烟雾、用安静替代嘈杂等祭扫方式来寄托哀思、缅怀先烈,助推文明祭祀成为新风尚。 

  为统筹做好清明节期间疫情防控与群众祭扫服务管理工作,鱼城镇各村疫情防控值守点就地转为“文明祭扫”劝导点,劝导群众文明祭祀。在中东北村,村党支部书记石信田对这种做法连连称赞:“我们准备了650余束纸花和1200斤苹果摆放在各个劝导点,通过置换的方式给每家每户送去2支纸花和5个苹果,既不让村民经济受到损失,还能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以更加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娘,咱把纸钱换成鲜花吧,现在都时兴鲜花、水果和网络祭祀了。”3月30日,老砦镇许楼村村民付金川回到家对他母亲说。“联户长刚才入户宣传呢,可是纸钱已经买了呀!”母亲有些着急,付金川笑嘻嘻地说:“咱们可以去村里兑换去,现在村里正在用纸钱兑换鲜花呢。”老砦镇积极引导群众在清明节期间倡树文明祭祀新风,用环保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祭奠。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今年,我们广泛推行‘纸钱换鲜花’等文明祭扫活动,动员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文明祭祀的示范者,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群众文明祭扫、倡树文明新风。截至目前,全镇累计签订‘文明祭祀’承诺书8000余份,发放宣传单20000余张,悬挂宣传标语60余幅,置换纸钱30余份。”老砦镇宣传委员冯程程表示。 

  鲜花献英烈,壮歌酬壮志;丰碑耸巍峨,浩气永长存。在文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李阁镇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师生代表等150余人举行“铭记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党史学习教育暨文明祭祀倡议活动,以讲述文集战斗历程、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敬献花束等方式,深切缅怀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表达无限敬意和深深哀思。 

  “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文明,树新风,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3月30日,在全国文明村——王鲁镇小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们正带领着村民庄严承诺积极加入“文明祭祀”行列。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大家要在规划区域内的地方焚烧祭祀品,同时还要注意安全……”在王庙镇富兴村的田间地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辉正在劝导群众到指定的地点焚烧祭奠用品。“我们统一购置鲜花水果,免费赠与田间地头烧纸的群众,鼓励他们用鲜花水果代替传统纸钱,并在空旷地块设置果盘、铁桶,对于暂时不能接受鲜花水果的群众,采取定点集中焚烧祭奠用品。”李明辉说。 

  时代在进步,风俗习惯也在变。在鱼台城区,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纷纷选择以“鲜花祭奠”为主流开展文明祭祀活动。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刘先生说,一大早就来到鱼新一路的“花之愿”花店,选购清明节祭扫用的鲜花。 

  “我觉得现在这个文明祭祀,确实对整个环境很好。”刘先生说,“祭祀就是缅怀逝去的亲人,我们用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记得他们、怀念他们,用鲜花的方更显得尊重,对政府倡导的文明祭祀我非常支持。”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花之愿”花店的花卉清明节交易额和数量都在逐年递增,经营者刘芳说:“去年我订购的200来支菊花都没够卖,今年县里提倡低碳祭祀,我第一批货就订购了300支,如果市场需求量大的话还会根据订单需求继续订购。” 

  连日来,在鱼台县“文明祭祀”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鲜花祭祀代替了鞭炮烧纸,清明更“清明”了。“今年,我们紧紧抓牢清明节前夕宣传的关键时机,全面倡导压纸不烧纸,用鲜花、纸花、水果、点心代替烧纸,以文明环保的方式缅怀先辈,并通过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教育‘六进’、全员签订承诺书等活动,积极倡导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全面推行‘文明祭祀’。”县民政局副局长随志刚表示。(通讯员 缪学振)

相关知识

文明祭祀成风尚:鲜花更能寄托哀思也更尊重逝者
清明节绿色环保祭祀:鲜花替代纸钱 丝带寄托哀思
桂林市民鲜花寄哀思 文明祭祀成新时尚
鲜花祭奠,让清明节更清明
济宁:鲜花换火纸 清明不再“烟雾缭绕”
鲜花换纸钱 文明祭哀思
【文明祭祀】平坝:一束鲜花寄哀思 绿色低碳新风尚
南京迎来清明节前扫墓高峰 鲜花替代传统祭祀用品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鲜花寄哀思 文明新风尚
用卡片寄托哀思、用鲜花缅怀亲人……文明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

网址: 济宁鱼台:鲜花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成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066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一朵盛开的文明之花国旗下讲话稿
下一篇: 《花儿与少年3》塑造“暖综”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