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寻味桃花江
浪漫桃花江 · 竹乡遇见美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流传至今,最大因素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与桃江有着深厚的渊源,桃江被称为“屈原的第二故乡”,故而端午节对于桃江人民来说,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色彩和更加重视的过节心态。
本期《寻味桃花江》为大家介绍的是桃江年节食俗——端午节。
年节食俗
端午节
清康熙《益阳县志》记载: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如今在县城凤凰山存有屈原《天问》遗址,作《天问》之处被称为天问台,台上曾建有天问阁,现存“古天问阁遗址”石碑一块。屈原在资江边垂钓的巨石被称为屈子钓台,作为中华大地“三大古钓台”(与陕西渭水岸边的姜太公钓鱼台和浙江富春江边的严子陵钓鱼台并称为中国三大古钓鱼台)之一被收录于《辞海》。屈原隐居在桃江花园洞时,曾出资并带领村民在村中的溪水上修建一座石拱桥,名为“三闾桥”,历经数千年,“三闾桥”的刻字依然清晰。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后,曾长期定居于桃江兰花之乡花园洞,在此生活长达12年之久。《离骚》记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在花园洞花家坪种兰百亩。种兰已成为花园洞的传统,如今花园洞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兰花种植基地。花园洞还流传有屈原的浪漫爱情。《离骚》诗中有“女嬃之婵媛兮,甲申之詈予”。据考证,“女嬃”就是他的侍妾,为桃花江文家渡人。屈原两次流放,儿女妻子都没相随,而女嬃一直随他浪迹天涯,直至最后病故于花园洞,并安葬在此,当地称为“屈原小姐”墓。
桃江人过端午节,有“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划龙舟”主要集中在资江沿河一带乡镇,端午节前十天便有龙舟下水,直至端午节结束,意指楚人不舍贤臣屈原投河自尽,众人划舟前去追赶拯救,憾而不见踪迹,后演变为端午时节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称为“赛龙舟”。
制作和食用粽子是桃江人过端午节时的隆重食俗,源自古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被鱼吃掉,便用竹筒装饭,以后渐用粽叶包裹代替竹筒,并演变为现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桃江人包粽子的材料选用新鲜的箬叶,俗称“粽叶子”,叶片颜色翠绿,质地轻薄,形状狭长,气味清香,采回粽叶后,要用清水洗净,最好入锅煮沸以消毒。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虽然简单,但是一个技术活,先将一根长长的麻绳系在椅子的靠背上,取两片粽叶沿边叠起卷成锥子状,放上一根筷子,用搪瓷勺往里面灌装浸泡过的糯米,装至大部分,用筷子往下戳,以便把糯米压紧实,抽出筷子,再灌入糯米,用手压紧,在锥口将粽叶折返,成三角形,把多余的粽叶用剪刀剪掉,用麻绳扎紧,一个尖尖的圆锥形粽子就包好了。绳子不用剪断,接下来继续包另一个粽子,如此反复,最后成为一串长长的粽子。在大栗港、三堂街等乡镇,还有一种包法,即把粽叶卷成锥形后,内置一根棕叶条,粽子包好后,把粽子摆成圆形,将尖端的棕叶条编成马尾辫,形如柿子饼,因而叫做“柿饼粽”,这一传统技艺已被收录于桃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要注意的是,在包粽子时一定要将糯米裹紧压实,否则包出来的棕子一煮就散,既无形状,吃起来味道也不正宗。包好的粽子煮熟就可吃了,剪断麻绳、揭开粽叶,洁白如玉的粽子带有淡淡的粽叶清香,软糯可口,如果喜欢甜食,则可蘸上一点白糖。
过去,由于物质的匮乏,粽子一般都是原味粽子,即粽料是纯糯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粽料变得丰富多彩,在糯米里加入红枣、蜜枣、豆沙、鲜肉、腊肉、蛋黄、火腿等馅料,各种口味的粽子更加挑逗着人们的味蕾……
端午节,粽飘香,片片粽叶,包裹的是思念,粒粒糯米,承载的是祝福!
资料来源于桃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寻味桃花江》
编辑 罗如晴
审核 莫 斌
监审 刘 鹏
相关知识
桃花江美人窝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关于对《桃江县桃花江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
关于对《桃花江竹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
桃花江灌区多措并举为春耕灌溉“保驾护航”
端午节
端午节适合送花吗?端午节送花注意事项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什么花最有代表 端午节什么花最有代表
2023年端午节是哪一天?2023端午节送花推荐!
【竹旅文体康】第六届桃花江古玩艺术品交流会在灰山港镇举行
网址: 寻味桃花江——端午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136.html
上一篇: 端午安康!来看看端午节的花样打开 |
下一篇: 端午节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艾草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