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民和人文】七里寺花儿会

【民和人文】七里寺花儿会

【民和人文】七里寺花儿会

 

    □ 蒲占新

  七里寺花儿会址在七里寺峡谷,它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境内小积石山麓,距县城40余公里,离古鄯镇11公里,海拔3200米。

  它是一处东西走向峡谷,峡谷当头一翠峰巍然矗立,因形状酷似棒槌,故谓“棒槌山”,亦称“情人崖”,挺拔端庄,清秀妩媚,宛若神话中的仙女一般。峡左山是喇嘛林棵,满山树木笼罩,郁郁葱葱;右山称为青石丫壑山,则青石突兀,峻峭无比,山坡上灌木丛生,犹如一片绿色挂帘。如果把喇嘛林棵山喻为俊郎,那么青石丫壑山就好似美女,那是绝配。石峡分为南北两岔,两股溪水自半山腰倾泻而下,奔腾不息、清澈见底。

  谷内群山起伏,树碧花艳。春季鸟语花香,夏季林草苍绿,秋季红叶满山,冬季白雪皑皑,风景如画。

  远眺蓝天白云,天清地幽,山叠林翠,如波似涛;近看高峰如云,峭壁凌空,溪流潺潺,花草葱葱。

  这里除了四季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恬静、景色宜人之外,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是喷涌于峡口之石岩下的七里寺药泉水所使然。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经过龙支县(今古鄯)境内,由于一路劳顿,身上长满了痱子,就在北古城暂歇。这时有人进言,说七里寺的药泉水能治百病。于是,她亲临“情人崖”下的公主浴池(因文成公主而得名)帏帐洗浴,果然,不到三天身上的痱子奇迹般地消失了。她方觉得此泉水果有神效,就命人带了许多泉水进藏。一路跋涉,一路施舍。

  就这样,七里寺的药泉水能治病驱魔的消息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甘、青、宁、川、藏等省区的人们慕名而来。驻扎在七里寺喝药水治病、洗浴身子治皮肤病的人越来越多,时至今日,未有间断。

  有趣的是,2006年11月西安的善男信女们接文成公主去回娘家时,载着公主塑像的车,特意来到七里寺顶礼膜拜。那日,阳光和蔼,瑞气飘飘,当地的僧俗以最高贵的藏传佛教的礼仪接待了这位远嫁的公主。有两首花儿赞曰:

  唐公主千里进了藏,赞普爷点的是高香;

  只要尕妹子心稳当,阿哥把性命哈舍上。

  七里寺峡里的药水泉,汩汩的冒,活象是莲花似的飘旋;

  远路上的公主喝一碗,嗝嗝的响,浑身的病雪般儿消散。

  另据《西宁府续志》载:药泉水“其味辛温,饮之愈胃疾”、“少则三七,多则四九愈之”;据1993年中国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七里寺药水泉矿泉水评价报告》所作结论:“此矿泉水为锶、偏硅酸及碳酸的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较好,该泉水功能基本稳定,水质优良,口感独特”;经水质分析测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锶、钼、硼、锂、镍、钴、氧等微量元素40多种,对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皮肤,特别是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奇特疗效功能而闻名于省内及甘、新、宁、藏等省区。

  难怪清代一诗人饱饮后留下名句:

  药水清流药水香,效灵真不异仙方;

  春光无限不须买,泉有灵丹延寿长。

  今有退休老者马得鳌也赋《七里寺峡药水美》诗一首:

  天然药水畅胸怀,嗝冲舒神啤酒开。

  福降人间琼玉美,祸升天上汗颜排

  有疾疗治求痊愈,无病强身体魄材。

  辛味含锶肠胃健,喜迎尊客踏春来。

  因此,被专家誉为:药泉水之“水之精,泉之首”。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七里寺药水泉、花儿会的美丽神奇传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七里寺峡谷水草丰美,牛羊满坡,其中一头黑犍牛肥壮高大,每到牛群下山饮水时,这头牛经常独自溜走,于是人们跟踪细察,发现这头黑犍牛不喝河水而独自去饮峡滩里的一眼泉水。人们捧尝泉水,始知该泉水非同一般。饮之消暑解渴,治愈胃疾。如此常饮,人人觉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食欲大增,百病消散,体健力大。从此,药水泉美名由此而生,代代相传。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方圆四周男女老少,云集于此,饮用泉水治病,围着泉水歌舞、颂扬泉水神奇妙效。这样年复一年,逐渐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药水泉花儿盛会了。

  面对这塞外旖旎风景、神奇魅力药泉、美丽感人传说,身处花红柳绿、鸟鸣声声的天然会场,不禁使人春情萌动,引吭高歌;到处给人以生命的昭示和体悟,为劳累困顿多时的庄稼汉们平添了一种原始生命粗狂朴野的冲动和豪情。现有花儿为证:

  天不下雨者雷干响,惊动了四海者龙王;

  浪泉者阿哥好声嗓,有心了我俩人对上。

  起初彼此陌生之人先用歌喉搭讪相识,若能对上话,感情的距离就逐渐拉近,气氛也趋宽松。

  进去峡谷人头攒,花伞俩罩羞者哩;

  尕妹跟前坐一天,活像是过年者哩。

  若此一唱顿生好感,双方一改之前的羞赧,进而坦率大胆起来:

  教场里点兵者兵变了,顺手者抽出个剑了;

  平时者时间里忙坏了,六月六一搭里到了。

  杨柳弯弯者弯杨柳,五月端阳者绣球;

  你和阿哥我当两口,好日子还在个后头。

  那份对爱情的渴求与热烈不言而喻,有的甚至达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

  早晨里邀者个媒人来,晌午里送者个礼来;

  后晌里借者个驴车来,擦黑儿我把你娶来。

  七里寺峡里的药水泉,担子俩担,桦木的勺勺俩舀干;

  若要我俩者婚姻呀散,三九嘛天,青冰上开一朵牡丹。

  短暂的半天时间,唱词里竟然包含了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习俗,着实让人拍手叫好。如此,两个情投意合的人便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当然其中也不乏失意败北者,不过也不气馁,他们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况且花儿会年年有、处处有,因此没对上歌的人也好聚好散。对当时的情景,用花儿唱出了心声:

  小伙儿干散者姑娘欢,七里寺者山水们好看;

  游客们来往者情不断,美名呀声天下里传遍。

  七里寺峡里者歌声甜,甜歌声,滋润了我俩的心田;

  世间嘛沧桑者星斗转,问尕妹,七里寺啥时候回还。

  五月者端阳哈没跟上,要赶个六月者会场;

  这一声唱罢了再嫑唱,端等个明年者会上。

  七里寺峡里雾拉了,毛毛雨下不罢了;

  难分难舍者离开了,心酸者落了个泪了。

  尽管日薄西山,倦鸟归林,但更多的年轻人还在纵情放歌,如痴如醉。而人神共娱的药王爷庙会活动为他(她)们追寻伴侣的不懈行动提供了弥足的合法性。

  因为药王爷庙的美丽动人之传说感动着这一区域的男男女女,被千家万户的善男信女所信服。

  相传古时候,有一年盛夏,青山吐绿,药王爷(据愿薄记载为:唐朝名医孙思邈)腾云驾雾路过这里,被那美若仙境的景色所迷恋,一不小心,身上的药葫芦失落山坡,不久就长满了中药材,如黄芪、党参、枸杞、柴胡等名贵中草药。葫芦一直滚到山沟,洒下的药水渗入石缝,不一会,便“咕噜咕噜”冒出一股清泉。药水泉是药王爷“神药”变来的,能治百病。这一带老百姓为感激药王爷恩赐,便修建了药王庙。庙立山腰,雕梁画栋,飞檐起角,庙内供奉药王爷神像,四壁描绘彩画。喇嘛、道士诵经拜佛。从此,山谷香烟缭绕、钟声悠扬。有花儿赞曰:

  红白者经幡峨博上插,手拉手佛跟前跪下;

  三世者夫妻把誓嘛发,四世里还不能罢下。

  除了歌唱爱情,赞颂神灵,他(她)们还在描摹着自然界的博大情怀。在这曲径通幽的深山里,在这泉水叮咚的溪流边,暂时远离了繁忙和困顿,只身徜徉于花儿的海洋中,用生命原始的悸动和豪情托起诗意的寄寓之所;在佛祖神灵前的跪拜与誓愿,也使得暂时获取了精神的超脱和言行的默许,毫无顾忌地将日常桎梏一举打破,在尽情的追寻和放歌中,劳苦的心灵得到了歌声之抚慰,蕴积的心绪得以恣肆的宣泄,以至于留下了“漫闻花儿断续长”的田园诗话。

  我们知道,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中国民众很难真正进入忘我狂欢之态,很多时候他(她)们更愿意做一名忠实的观众,静静地聆听世界。而在众人皆歌的七里寺花儿会上,再含蓄的人也会忍不住唱上几嗓子,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区域,不分男女,一手拢耳,或激昂或悲怆地漫起了花儿,引来众人的互动和共鸣。尤其是各种花儿擂台赛,更是将民众的注意力和希望串联在一起,唱他(她)们所喜,诉他(她)们所悲。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军阀马步芳1942年升任青海省主席后,1943年敕令民和县政府在七里寺的风景名胜最佳处南滩修建了一处样式别致、气势雄伟的马氏公馆。此公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遗址现尚清晰可辨。据老人言:“马氏每逢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左右往返西宁至河州漠泥沟时,都要在此小住几日,以畅饮药泉水、尝遍药泉菜、阅尽药泉景、听足药泉歌、玩够药泉女”。对此,有花儿唱道:

  马步芳到处修公馆,过厅里铺的是地毯;

  十八的姑娘没裤穿,黑褐衫整穿了九年。

  马步芳在此享乐时,每每都要以酒助兴,以女助乐,以歌助情。为此,常有令下:“民以女为群,或十人、或百人与‘吃粮人’对唱;兵以歌为阵,或情歌、或山歌与老百姓叫板”。形成了花儿的擂台赛、少年的运动会。真是奢靡之极,乡人公愤。

  古往今来,七里寺花儿传唱地带恰好位于河湟花儿流传的中心地区,她的内涵和外蓄凸显了河湟花儿乃至西北花儿的无限魅力。这极大地促进了河湟文化的蓬勃发展,并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融提供了不断的新鲜血液之源泉。

  所以从七里寺花儿会上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驰名西北乃至全国的重量级的花儿歌手,如马俊、张存秀、索南孙斌、吕晓明、鄂福全、裴燕、李英桂、刘咏梅、周俊、赵满香、马龙等,他们均在全省乃至全国文艺调演或民歌大赛中屡获大奖,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有的被称为“花儿王子”、有的被评为“乡土歌王”、有的被誉为“花儿公主”等,殊荣之极,恐怕是空前绝后了。如此集中地涌现出这么多著名歌手的花儿会,在河湟文化圈中还未曾出现过,放眼西北文化圈,也很可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史无前例。

  马俊、张存秀、索南孙斌等一代民族民间歌唱艺术家从这里的蓬勃成长并走出,难道这里是洞天福地吗?不是。而是这里的历史背景、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及生活理念,积淀了厚重的地方文化精粹,凝聚了独特的审美情趣等元素所使然的。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七里寺花儿以其历史之悠久,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格律之严整,形式之多样,曲令之繁杂,雄踞其它河湟花儿之上。越来越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乃至联合国最高褒奖。

  2006年6月,七里寺花儿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6月,七里寺花儿会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省、国家批准赵存禄、张英芝二人为七里寺花儿传承人;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花儿以中国西北花儿名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4月,时年82岁的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存禄鉴于对世界民间文艺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民间文艺‘感动中国’——十大世界杰出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2年7月,由联合国国际荣誉评审委员会审定,授予赵存禄联合国秘书长签发的民间文艺最高奖“一级文化勋章”。

  所以,七里寺花儿所张扬的地域特色是不容小觑的;从圆心点上闪烁耀目的光辉是不言而喻的;民族民间文艺的传播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民俗民风的影响是非凡卓著的。今有花儿为证:

  左手嘛扳住了昆仑山,回头看,右手嘛托起了蓝天;

  顶天立地的高原汉,看人间,漫红了花儿与少年。

  千层的牡丹最鲜艳,颜色俊,耀人眼,根扎在河湟的岸边;

  唱几首花儿给朋友们献,嫑嫌谈,这就是高原人真情嘛一片。

  总之,她是发自于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对这片贫瘠土地的呐喊与呼唤,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因而这一地区的人们有着深厚的花儿情结。

  七里寺花儿就是在这样长期的不断创造和磨砺中,把人们崇高理想追求和品德意识化成了美好的艺术形象,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共鸣和美感,促使人们深入地探寻它内在独特的缘分美和外在别致的情感美。

  尤其近年来,随着七里寺峡成为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大部分等省区的旅游热点,六月六花儿会更成为八方群众的盛会,每年约有六七万人云集七里寺峡谷,盛装举伞,花团锦簇,歌手如云,对唱达旦,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学者范长令单道《七里药泉》:

  积石北麓七里寺,六月六日成人海。

  才饮杯杯一泉药,又听声声万般爱。

  风追直令伞下去,林招尕马梢头来。

  神水润喉情化歌,入耳三年音犹在。

  再因七里寺的药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饮后对有些疾病的疗效明显。加之历史上曾有个七里寺(慈利寺),对药王的供奉和崇拜习俗,还有关于花儿会的种种传说故事,加上众多民族参与“花儿”演唱的盛大场面,使这一民俗文化事象浸润着一种特有的文化蕴含和韵味。著名学者、国家一级作家马光星感慨系之,也赋诗一首:

  药泉映照花儿影,众里寻访别样红。

  莫道隐身在深山,识君总赖有心人。

  这秀丽的风景、动人的传说、神奇的药泉、文化的点赞构成了非凡的、典型的七里寺花儿会这种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发展的特殊地理环境。

  为此,让我们共同亟盼将来在七里寺花儿会上展现出如下面花儿中所表述的美好愿景和期盼。

  太子山上的鹿娃娃,她在个山尖上站了;

  刚刚断奶的憨娃娃,满嘴的花儿哈漫了。

  以便更好地促进包括七里寺花儿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关知识

2018年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河湟民俗文化节将在民和县开幕
2018年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暨瞿昙寺花儿会即将开幕!
藏族花儿会的由来
七里花海
青海花儿伴奏
丝路花儿艺术节举行新闻发布会
丹麻场花儿会
中国十大花儿非遗项目有哪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介绍
带您玩转丝路花儿艺术节
2018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在民和开幕

网址: 【民和人文】七里寺花儿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161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重庆:传统技艺“邂逅”现代设计让
下一篇: 寻“花”问道传播中华文明牡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