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4-27 10:14
浏览次数:124次 打印 关闭 【字体:小 中 大】
从江加榜梯田美景如画。 (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黔东南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依托资源禀赋,变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擦亮“生态之州”名片,各行各业纷纷转型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致力创新破题 激活林下经济
挖窝、填木材、放菌种、埋土、撒干材……3月下旬,在镇远县羊场镇羊场村镇远县东西部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麻种植一期管护基地,30多名工人正忙碌地种植天麻。
“这个活不累,适合我,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每天开着老年代步车,5分钟就能到基地干活,一天能挣百来元钱。”76岁的陈廷玉说。
2021年以来,在佛山三水区和镇远的相互协作下,羊场镇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羊场镇发展林下天麻种植,有效地促进了该县天麻种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就业创业。
为了发挥优势,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利用有效资源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强林下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林药、林菌、林鸡、林蜂“四大产业”,突出“一县一业”,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强力推进,黔东南州形成了兼具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围绕优势产业,紧扣育苗、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大力培育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实现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该州累计引进和培育林下经济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家),加工产值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全力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天柱、黄平、凯里等县(市)基本形成养殖基地、加工园区、冷链销售为一体的林下养鸡全产业链条;推动麻江县依托数万亩的蓝莓蜜源,大力发展林下养蜂,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良性发展,是全国唯一生产商品蓝莓蜂蜜的县;推动锦屏县引进贵枫堂公司形成种苗培育、种植、加工、文旅开发为一体的铁皮石斛完整产业链。
同时,为建立完善林下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黔东南州制定《林下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规范》《黔东南小香鸡繁育技术规范》等地方林下经济标准,推动品牌升级,助推产业发展。全州共制定林下产业各类标准42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40项);注册林下产品商标5565件(其中:家禽食用菌2802件、中药材801件、蜂蜜1962件);全州获得林下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18个。
截至3月底,黔东南州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107.61万亩,总产值8.74亿元(其中,林下种植利用森林面积89.36万亩、产值3.89亿元,林下养殖18.25万亩、产值4.84亿元)。林下食用菌累计达6.21万亩;林下中药材81.02万亩(其中,钩藤17.78万亩、天麻9.98万亩、草珊瑚9.27万亩、黄精7.8万亩、板蓝根4.35万亩、石斛3.8万亩、天冬1.91万亩);林下养鸡存栏603.34万羽,出栏516.16万羽;林下养蜂25.44万箱;林下养羊存栏5.76万只,出栏1.77万只。
发挥资源优势 扩展生态价值
“这个酸汤很正宗,口感鲜美酸爽,回去要带点走。”在凯里市亮欢寨品尝了酸汤鱼后,来自贵阳的陈女士回味无穷。
在黔东南州,人们对“酸”情有独钟,无论是自家食用还是款待来客,味酸清香、醇厚的一锅酸汤鱼都是首选,甚至还流传一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选料、装坛、发酵……普通的西红柿、辣椒、生姜等原料,经过一系列工序之后,会酿成红彤彤的酸汤,根据各自口味,可加入新鲜肥美的稻花鱼,以及糟辣椒、黄豆芽、小竹笋、野葱等一起烹煮,一锅成菜后酸爽鲜香,令人胃口大开,这就是“黔菜”的代表作之一——酸汤鱼。
一碗酸汤,擦亮了一张非遗名片,凯里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黔东南州,酸汤产业只是打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州以“扩存量、引增量、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多举措推进全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百亿级生态特色食品支柱产业。
黔东南积极争取将黔东南州具备比较优势的酸汤、辣椒、粮油、食用菌、肉制品、生态鱼等产业纳入了《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入省级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布局,以争取省级政策支持。编制《黔东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百亿级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
立足黔东南生态资源、民族特色及产业基础,强化市场拓展。搭建州内外销售平台,鼓励支持特色食品企业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展销、展会平台,参加“贵州省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产品推介活动”“年货节”“食博会”等重大活动,全力推进特色食品企业发展。推广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提升特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黔东南州百亿级生态特色食品支柱产业,打响、擦亮黔东南特色品牌。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黔东南州纳入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调度的加工企业243户,完成总产值38.49亿元,同比增长53.9%。2021年全州在建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项目91个(其中建成项目34个),项目总投资35.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0.6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9.39亿元。其中,全州茶叶加工产业总产值4.43亿元;肉及肉制品加工产业完成总产值1.67亿元;粮油加工产业完成总产值5.19亿元;食用菌产业完成总产值1.4亿元;酸汤产业完成总产值1.26亿元;天然饮用水产业完成总产值2.71亿元;蓝莓产业完成总产值1.62亿元。
深挖文化生态资源 延伸生态价值链条
走进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你会看到村口十里荷花,走廊碧绿成荫,青山绿树掩映下的农家乐分外美丽。
“村里生态环境好,还有很多精品水果可摘,吸引很多游客,农家乐的生意不错。”望城村田雪农家乐老板田雪向笔者介绍。
5年前,田雪看到家乡发展乡村旅游势头不错,于是返乡后在望城村何家坝开办农家乐,如今,每年经营毛收入有30多万元,日子越发红火。而在望城村,像田雪这样的农家乐共有20多家。
黔东南遍地是风景,500多座青山和2900多条河流,造就了山环水绕、云蒸霞蔚的胜景,尽享大自然醇美恩赐。利用好生态资源,打造美丽乡村游。近年来,黔东南州利用乡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乡村旅游发展风生水起。
坐拥绿水青山,黔东南州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18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侗族大歌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6项7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9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第一;施秉云台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为了让美景更美,打造一流环境,该州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新建旅游厕所13个,新增四星级酒店3家和三星级酒店16家,新增标准级以上旅游村寨149家、客栈92家、农家乐99家。黔东南州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建设完成。“一码游贵州”黔东南专区入驻商户732家,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累计完成交易310.89万元,有效带动“苗侗山珍”黔货出山。
将优势资源变为发展动能,该州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2021年,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18次,“请进来”招商活动24次。新增签约文化旅游项目101个,项目签约资金87.881亿元,2021年新增到位资金89.6134亿元(含存量项目)。
目前,黔东南州共有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别是:台江长滩村、榕江丹江村、黎平肇兴村、从江岜沙村、锦屏县雷屯村。此外,还有包括台江县红阳村、剑河县屯州村、丹寨县富贵村、黎平县黄岗村、榕江县大利村等3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黔东南州已初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建立了共建、共管、共享“三共”机制,探索推行能人带户、景区带村、合作社带区域“三带”方式,打造了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的“西江样本”、雷山县郎德上寨“文物与非遗展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丹寨卡拉旅游+民族技艺的旅游扶贫方式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特写——镇远蕉溪镇:“美丽经济”再升温
山美水美的镇远古城。 邹渝 摄
剑河县温泉景区水上乐园游客欢乐游。 杨家孟 摄
新建凉棚,室内外墙面被粉刷一新,还装上空调,添置了桌椅板凳……3月下旬,在筹备了多天后,钱其林的农家乐终于正式开业。
“我们的农家菜都是原生态食材,都是自己家种的,地道的农家味儿,客人们都很喜欢,光是开业当天就挣了两三千元。”回忆起当天的场景,59岁的钱其林高兴得合不拢嘴。
当下,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在钱其林的农家乐门口,500余亩玫瑰花进入了最后的管护期,村民分散在地里除草、追肥,确保玫瑰花如期绽放。
玫瑰花是镇远县蕉溪镇郎洞村的金字招牌之一。2017年,郎洞村“两委”在多方考察后,成立郎洞文鑫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先后发展食用玫瑰510亩。2020年,郎洞村玫瑰花亩产量达260公斤,居全县第一。
今年,作为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示点的郎洞村,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持续推动“美丽经济”再升温。
以农业田园、绿色乡村为依托,完善配套设施为抓手,充分挖掘村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内涵,郎洞村打造成为民俗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地方特色风情浓郁,产业发展兴旺,生态宜居宜游的乡村建设示范点。
“我们利用佛山市三水区帮扶资金和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下足功夫,利用玫瑰花资源,打造观光旅游,着手打造藤蔓玫瑰长廊,同时打造庭院经济,抓好污水处理和消防设施建设,新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等等,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让美丽乡村有‘面子’更有‘里子’。”郎洞村委会副主任杨文兴致勃勃地说。
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以郎洞村甘溪大坝玫瑰花花卉田园综合体为核心区,郎洞村不断打造“农业+旅游”的农旅融合新业态。
村子发展旅游产业,不少嗅到商机的村民跃跃欲试,办起了农家乐,钱其林就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第二家、第三家农家乐也陆续在筹备中。
如今的郎洞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乘着游船,漫步乡间小道,观赏玫瑰花海,再吃上一餐原汁原味的农家饭,游客惬意,郎洞村的未来也可期。
“下一步,我们将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把蕉溪镇辖区内所有农户的农特产品都带出去,包括林下鸡、稻田鱼、七色米、新鲜蔬菜和我们的牛羊肉等等,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助力乡村振兴。”蕉溪镇党委书记张仲富介绍。
相关知识
百里杜鹃管理区: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花园”样板
万州 深耕绿色发展本底 奋力筑牢生态屏障
浙江金华践行“两山”理论 推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
花桥全力推动湿地生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东港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让绿色成为城乡版图“主色调”
全市宗教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广州花都:筑牢生态屏障,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绿色发展理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根植生态理念 彰显绿色魅力——贵阳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回顾
绿水青山提“颜值” 生态产业增“价值”
网址: “生态之州”端牢生态饭碗——黔东南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5532.html
上一篇: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福建南平延平 |
下一篇: 扶贫花儿怎么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