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15篇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15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农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农药论文

第1篇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4.4加强中耕松土

根据作物生长季节,适当增加中耕松土次数。中耕由浅到深,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养分的分解,增强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使植株尽快恢复生长发育。

第2篇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原因,对策;补救措施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

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除草剂药害的症状及其危害,分析了除草剂药害发生的原因,介绍了避免除草剂药害的措施以及药害发生时的补救方法,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第4篇

论文摘要 如何在蔬菜生产中正确选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关键问题。要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当前,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蔬菜市场上的一大亮点,倍受消费者青睐。然而,制约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因素很多,致使无公害蔬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如何在蔬菜生产中正确选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关键问题。

1 科学选用农药

1.1 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1.2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2)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3)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的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4)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1.3 要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一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kg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g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kg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 科学施用农药

2.1 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2 把握关键,适期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2.3 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g/hm2(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g/hm2。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2.4 科学混配,兼治病虫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能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产生化学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2.5 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蔬菜采收日期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天数,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较多的农药。一般夏季至少为6~8d、春季至少为8~11d、冬季则应在15d以上。

参考文献

[1] 张谦,胡有志.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9):5.

[2] 李林峰.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选择及使用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5(3):23.

[3] 林美华,余家和,林弟纵.城郊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经验浅谈[J].上海蔬菜,2005(6):8-9.

[4] 田秋兰,冯太平,于海培.无公害蔬菜农药的选择[J].现代农业,2005(8):31.

第5篇

一、蔬菜农药残留的概念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一些有机氯类农药却难以降解,是残留性强的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农药残留对人类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

二、蔬菜农药残留标准

目前,我国与蔬菜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35项,涉及农药残留指标58项,农药52种,名称如下:对硫磷、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涕灭威、六六六、敌敌畏、DDT、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敌百虫、亚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顺式氰戊菊酯、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灵、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虫脲、灭幼脲、双甲脒、敌菌灵、异菌脲、代森锰锌、灭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灵、伏杀硫磷、2、4D。

三、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

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终身残疾。亚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儿)和致基因突变(损伤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可逆诱变的作用),损害人体的重要脏器。慢性中毒,农药残留更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经、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神经系统失调,破坏人体器官生理功能,内分泌紊乱,引起妇女经血失调及面部生出各种斑痕。引发中老年人各种疾病。 [来源:论文天下 ]

四、减轻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

农药残留有两种形式,一是附着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种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农药直接进入蔬菜、水果的根茎叶中。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农药残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基础方法。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处理是现在应用较多的一种降解农药的手段。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有极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瞬问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它可选择性的与化合物中杂原子发生反应,主要使农药分子化学键断裂,生成小分子产物挥发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农药本身含有杂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仅能够破坏马拉硫磷、乐果等有机物分子结构中的烯炔、炔烃等碳链,而且对其基团有着强烈的氧化作用。这种打断连接键和基团氧化的双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彻底改变,从而起到解毒、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

3、碱水浸泡法

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物污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面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4、有机磷降解酶

第6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防治适期,防治技术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

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为主。,防治策略。在防治上,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

1防治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强化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2防治适期和指标

(1)稻纵卷叶螟。①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隔7d再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②2龄幼虫高峰期前防治(中等发生年份),每百丛3.3cm以下绿色小苞数30个。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以保护天敌和稻田生态环境。

(2)螟虫。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2时用药;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hm2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治。

(3)稻飞虱。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 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 000头以上。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4)稻瘟病。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5)纹枯病。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

3主要推荐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2生物(药剂)防治

(1)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防治策略。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连续用药3~4次,对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3物理防治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在稻田设置频振式诱蛾灯捕食与诱杀,可减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瘿蚊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2)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可诱杀集中连片稻田中的二化螟。,防治策略。

3.4化学药剂防治

(1)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防治策略。

(2)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防治策略。

(3)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防治策略。

(4)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 1次。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詹才灼,汪恩国,方学县,等.水稻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综合防治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08(9):99-100.

[2]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20-121.

[3]蒋春艳;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0期

[4]韦天尤;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5]李文鞠;蚌埠市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及成效;《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第7篇

论文摘要:开发应用“阳信鸭梨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制技术”,减少了喷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果品全部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介绍了该项技术中的农业和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的技术要点。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2007~2008年阳信县鸭梨研究所研究开发了“阳信鸭梨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制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使鸭梨园全年喷药防治病虫害的次数由以前的17次减少到10次以内,用药量减少30%左右,节约成本4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现将其技术要点报告如下。

1 农业和人工防治措施

该项措施通过增强树势以提高果树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破坏病虫栖息场所、阻隔病虫侵染等,可以间接、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

1.1 增施有机肥

增施基肥能促进梨树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梨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在项目区,按照鸭梨生产技术标准,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3~4t,合理使用速效化肥,梨树表现树势健壮,叶色浓绿,梨黑星病、轮纹病和黄叶病的发生率比不使用有机肥梨园低30%~40%。

1.2 剪除病虫枝

合理修剪可以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从而减轻病虫害发生。冬剪时剪除柞蝉产卵的枝条、烂果病的病僵果和病果台;新梢生长期及时剪除梨黑星病的病梢;当新梢长10cm以上时,及时剪除梨茎蜂的产卵梢,并将剪下的病虫枝、叶、果收集起来,带出园外,集中销毁,防止病虫扩散,对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有良好效果。

1.3 刮除老翘皮并清扫枯枝落叶和病果

许多病菌如梨黑星病、轮纹病和某些害虫如梨木虱、黄粉虫、康氏粉蚧等都在树皮及树下的枯枝落叶、病果或杂草中越冬。因此,在梨树落叶后,刮除老树皮,清扫落叶、旧纸袋和病果,带出园外,集中销毁,是降低梨树病虫危害程度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1.4 落叶后翻树盘

落叶后翻树盘既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也可将在土中越冬的部分象鼻虫、梨实蜂和梨网蝽等害虫翻至土表,经冬季风吹日晒和冷冻使其死亡或被鸟类啄食,可以显著减轻其发生危害。

1.5 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可显著降低鸭梨果实黑星病、轮纹病病果率。我县各梨园果实套袋率均在95%以上,对防治病虫害起到了明显作用。

2 物理防治

根据一些主要害虫的趋光、趋色习性,采取物理机械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显著。在实施过程中,应安排专人定时检查、记录害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及时改进或补充等,以强化防治效果。

2.1 黄色粘虫板

梨茎蜂在鸭梨开花期出蛰危害新梢。由于该虫害迁移性强,人工捕捉成虫、剪除被害新梢等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而梨树花期又不宜喷布化学农药,因而防治较为困难。多年来,每年梨茎蜂发生株率达100%,一般虫梢率达30%~40%,严重园片高达80%。2008年梨树花期,我们在200hm2鸭梨核心试验区园片每666.7m2挂黄色粘虫板8~10张,共挂放粘虫板20000张,取得较好效果,梨树虫梢率比试验区外减少了40%~60%。

2.2 粘虫胶

梨树谢花后,在树干分枝以下,缠1圈3.5cm宽的胶带(光滑的树干可以不缠胶带),然后在胶带上涂抹果树粘虫胶,涂抹宽度2cm~3cm,可以黏住黄粉蚜、康氏粉蚧若虫等,减轻其危害。在70hm2试验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此举可以降低黄粉蚜、康氏粉蚧入袋危害率24个百分点。

2.3 杀虫灯

5~9月份,项目区内每6.67hm2梨园悬挂1盏杀虫灯,每天20:00开灯,6:00关灯,对黄刺蛾、金龟子、茶翅蝽等均有杀伤效果。

3 化学防治

3.1 选用无公害化学农药

在鸭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按照国家生产无公害食品用药标准,选用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印楝索、阿达克5号、吡虫啉;微生物源药剂阿维菌素以及低毒低残留辛硫磷、菌毒清、新星、百菌清等药剂。

3.2 掌握关键用药时期

对防治梨木虱、黄粉蚜、康氏粉蚧等主要害虫,根据其发生规律,抓住关键时期用药,如防治梨黄粉蚜在谢花后2周及套袋前用药等,防治效果良好。

3.3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浓度和次数

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用低浓度进行防治,如用10%吡虫啉防治梨木虱,有效浓度2000~4000倍,第一年选用低浓度4000倍,而不应用高浓度2000倍;限制使用次数,如辛硫磷和菊酯类农药每年只使用1次均可避免害虫迅速产生抗药性,取得良好防效。

3.4 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或有机合成农药与无机农药交替使用,如甲基托布津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可避免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提高对梨轮纹病的防治效果。

4 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8篇

【关键词】苗木害虫 园林绿化 防治措施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园林绿化苗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目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着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尤其是对病虫害的防治重视不够。一般情况下,病害和虫害常导致花草、树木生长不良,降低了花木的质量,使其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有些病虫害能使某些花卉品种逐年退化,直至全部毁种,或使城市绿化树种、风景林和林木大片衰败或死亡,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掌握病虫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措施,是提高园林植物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人工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食者(包括多种生物)、天敌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很难建立起来。在这个时期,刚入侵的病虫害由于缺乏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制约,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就会迅速生长养殖,造成危害。

目前,园林绿化苗木病虫害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农药,但是化学防治也存在许多弊端,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使被防对象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使用不当还能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

同时,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日渐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造成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差,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园林绿化苗木害虫的防治技术。

运用现代技术来拟定治理在园林植物中“猖獗”的病虫害对策时,首先应该从全社会的安全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和其所带来的效果,不说杜绝,但要将有害的生物控制在生态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植保工作要从检疫植物出发,做好检疫工作,以植物养护管理作为基础,努力开展各种像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农药这等化学方法。对有害生物不应只注重杀死,更要注重调节,只要采取措施把危害控制在不影响植物观赏和植物成活率的效果就可以了。措施要符合先打发展观所提到的经济有效、可以被社会所认可。

1.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1). 栽培管理预防法。这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项基础措施,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对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情况等具有一定要求,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2).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结合本地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育抗病、抗虫的园林植物品种如银杏、广玉兰等,并在育苗、出苗时严把病虫携带关,这是防治园林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 合理的肥水措施。使用无机肥时,氮、磷、钾的比例要合理,适量地增施磷、钾肥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喷灌和滋水等方式会加重叶部病害的发生,最好采用沟灌、滴灌,以提高园林绿化苗木抗病能力。

2.主要防治方法。

(1). 黑光灯诱杀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将光的波段、波的频率设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诱集害虫。通过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控制害虫发生量,实现安全控害虫。

(2). 应用天敌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是今后防治虫害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中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提高防治害虫的水平和效果,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

(3).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园林绿化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环境污染小,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叫化学农药持久。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花保、虫卵克等都是生物农药的首选。

(4). 筛选无公害药剂. 通过优化重组实现药剂的混配增效作用。化学防治只在应急时进行,尽可能地使用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经常变换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尽量减缓防治对象抗药性的产生。施药方式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同时,根据防治对象的特点、植物和环境等选用不同的药剂、剂型进行防治。并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 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防治。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物性农药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因其具有无毒无污染等优点,所以称为近些年园林养护工作者喜爱并且使用的有力武器。遗传不育技术和人工合成昆虫的内外激素这类技术种类的不断增多为园林养护治理病虫害提供了一项新手段。并且,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运用生物天敌治理病虫害的方法也日益成熟:以虫治虫。它是利用生物链天敌的原理,它具有不污染环境、安全有不受地形因素等的限制和长期受益等作用,是园林养护工作中综合防治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前景广阔。

4. 加强对园林植物的养护与管理。加大队园林植物的经营,增强其成活率,增强园林植物自身的抗性。

5. 从整天规划出发进行防治。即通常来讲,一种病虫害的发生都有一种固定的侵害对象。所以如果栽植树木时对其品种进行不同栽植,可避免大范围的引发病虫害现象。与此同时,就本地区病虫害发生率高的地段,园林绿化工作者应该选用抗性强树的品种进行栽植和培育。

6. 注重肥料的合理配置 。要结合地区现实情况合理的选择无机肥和有机肥进行施肥。一般来说家畜粪便和人的粪尿这些有机肥可以对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合理改善,使得土壤疏松,图绕的透气性能也比较优良。而具有见效快的如化肥等无机肥长期使用会对土壤的物理性状产生不好的结果,因此要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用。做好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和钙、镁、铁、锰、锌等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在做好大量元素的合理施肥的同时,还要均衡使用微量元素,因为花木在生长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可以让花、叶等器官的畸形、变色,从而降低花木的观赏价值。由于未腐熟的有机肥里面含有大量的病虫卵,因此在施肥之前必须待有机肥充分腐熟,这样避免了地下害虫的危害。

7. 加强对花木的养护管理。在绿色植物栽培下去后,要及时对绿化植物进行抚育管理,做好树枝的及时修剪,通过清除苗圃中的有害植株或者是植株上的有害树枝,已达到减少病虫来源的目的,总的来说管理力度要跟上绿化植物的生长。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我们过分追求数量增长,而不考虑质量与后期养护等问题,使得一些林木在植入初期并没有得到良好地监测从而使其枯萎死去,抑或传播,所以布满害虫种类的树木逐渐增加,危害也逐步增大。由此可见,我们应在园林绿化中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做到综合防治病害虫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江国涛 园林绿化苗木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期刊论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24期

[2]郑辉 安阳市苗木花卉介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 [学位论文] 2005 -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

[3]徐荣侠 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 [学位论文] 2007 - 苏州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4]李艳娣 浅析园林绿化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7期

第9篇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北方地区

无公害蔬菜是指没有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蔬菜,是集安全、优质、营养为一体的蔬菜总称。现根据北方地区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践经验,将其生产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生产条件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 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论文百事通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二、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三、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四、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五、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 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第10篇

论文摘要 阐述桑树病虫害防治中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包括:完善桑树病虫预测网络;提升农业防治意识,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应用物理机械法防治;重视灾害性气候对桑树病虫发生预警机制。

大丰市近几年桑树病虫的发生已得到有效控制,无较大范围的桑树病虫发生,特别是各蚕种生产单位所辖桑园的病虫危害已得到根本治理,桑园全年基本做到无病虫发生。从全市调研及各地蚕业工作者的反映来看,发生危害的主要桑树害虫有桑螟、桑尺蠖、野蚕、桑象虫、桑蓟马、桑叶螨、桑毛虫、艾枝尺蠖、天牛、桑卷叶蛾、蜗牛等,桑树病害有桑疫病、桑膏药病、桑枝菌核病、桑拟干枯病等。20世纪80~90年代危害成灾的桑瘿蚊得到有效控制,曾经为害猖獗的桑黄化型萎缩病已经得到控制。

1桑树病虫害防治中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化学农药一直作为桑树治虫的快速高效好方法,平常的桑树病虫防治一般都是指化学防治,它以杀虫广谱、成本低廉、防治效果好而深受蚕业工作者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滥用化学防治这一手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害虫种群变化频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用药次数越来越多,用药浓度越来越高,出现桑树药害及蚕儿中毒、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1.1桑树病虫预测预报机制的不健全

大丰市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蚕桑生产市县都建立了桑病虫测报站,在桑树病虫预报与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县镇蚕业做出了贡献。近年随着蚕区转移,机构变动,人员外流、经费不足等原因,除大丰市的测报站运转正常外,其他地区大多运作艰难,有的已名存实亡停止了此项工作。

1.2化学防治功效的无限扩大

目前桑树病虫防治的主导思想是“治早、治小、治了”,在这一朴素的防治原则指导的误区中,造成了防治过程中盲目用药,随意提高药物浓度,天敌被大量杀死,害虫抗药性增强,其主要特点有:①桑树病虫暴发的频率增强;②新的桑树病虫品种层出不穷;③桑树病虫的发生向二头即春期、冬季延伸,春期桑树病虫发生提前,而害虫越冬则推迟,这当然与近年来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密切相关;④主要害虫由体形大的向体形大虫、小虫同步发展,如有较强隐蔽习性、1年发生多代、繁殖率高的桑蓟马、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天牛类等蛀干性害虫发生日趋增多。

1.3桑树病虫防治用药的筛选、专用药品的研发处于停滞状态

蚕桑业既有桑树生长管理(植物)又有养蚕制种(生物)的生产,防治药剂对桑树害虫既要广谱高效对蚕儿用叶安全又要残毒期短,所以对所用农药十分苛刻。当今植保界农药更新日新月异,但适合蚕业生产要求的少之又少。另外,蚕业经费的短缺,使得开发与筛选桑树专用药品的工作停滞不前,只得几十年一贯使用那么几种农药,这就是现阶段桑树病虫防治中用药的尴尬。

1.4对灾害性气候与桑树病虫发生的关联没有研究深度

灾害性气候本身对桑树生长有害,同时气象环境的变化对害虫种群的消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纪90年代初洪水后的斜纹夜蛾的暴发,厄尔尼诺之后全年气温偏高、暖冬、连续阴雨等引起的害虫基数居高难下等状况,都是由于对气候变化特征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应对措施,从而造成蚕业生产损失的原因。

2对策

以科学的防治观为指导思想,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手段,积极开展桑树病虫害的治理工作。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生态防治的国际组织经过环境质量会议决定把害虫“综合防治”改称“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的综合治理的提法优于害虫的综合防治,因为防治是一种方法,而治理是一种管理系统。把害虫综合治理的原理运用到桑树病虫害的防治上,以桑树为核心,根据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农业措施和栽培技术,改造桑园环境,使其对桑树和有益生物生长发育有利而不利于害虫和病菌的生长、发育、发展,使病虫种群降低到经济损害水平以下,达到保护桑树,提高桑叶产量质量之目的。桑树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是以农业防治为主,以生物防治(病虫天敌在田间的自然控制)为辅,结合物理机械防治,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由于桑树病虫害具有突发、反复、毁灭、常发和长期等特性,因而在防治中应狠抓前期预防,控制中期发展,加强后期防治,把各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综合控制病虫发生,确保蚕作安全。

2.1完善桑树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桑树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桑树病虫档案,抓住桑园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桑园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桑园田间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2.2提升农业防治意识,强化农业防治措施

除草、耕翻、冬季清园、整枝修拳、束枝剪梢、挖病株、掏蛀屑、刮虫卵等。把桑树病虫防治贯彻桑园管理的全过程,将桑园管理的各项工作与防病治虫相联结,营造“防重于治”的氛围。

2.3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为了防治桑树病虫的危害,开发安全、高效的能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杀虫剂是防治害虫的趋势,当然,天敌的保护与利用也必须高度重视。

2.4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

在桑树病虫的防治中,化学防治起主导作用,应选择防治桑树病虫的专用农药。一是在目前农药市场品牌、品种纷繁中筛选适合桑树病虫防治的农药;二是根据桑树病虫防治特点结合家蚕对农药的高敏感这一特性,有针对地开展桑树病虫防治专用农药的研发,保证生产安全。

抓住关键时期,科学用药,以最小最便捷的投入取得最好的病虫防治效果,由于桑园建设及目前养蚕、制种的责任制形式决定了桑树病虫的防治必须实行统防统治,统一筹集资金,统一用药,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防治时间,从防治时间来看,能抓住最佳防治适期,从防治空间上看,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防治措施上看,能有效避免家蚕农药中毒。桑树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春季“白条治虫”,二是夏季“白拳治虫”,三是冬季“关门治虫”。改进喷药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施用率,针对优势害虫的发生,选择对口农药,一药兼治、混配兼治,注意桑叶正反两面都必须喷到药液,配药对水应严格按照用药数量和浓度标准,规范配制,保证用药量。根据桑树不同的生产期、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及药械、害虫发生部位、农药类别确定施药方法。

2.5提倡应用物理机械法防治

利用害虫对光、温等的特殊趋性和习性,采用黑光灯诱杀、阳光杀虫、食料诱杀、潜所诱系等防治桑树害虫。

第11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搞好测报。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摆杨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约小指头粗,一米长,捆在下端,倒挂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杀蛾子,同时测报发生期,这样掌握有利时机,把幼虫消灭在蛀害蕾铃以前。因此在棉铃虫产卵期间,每隔3天到棉田调查一次,每次检查50—100株,仔细查找卵粒和幼虫数量数。根据各生的不同特点,采节能不同的防治方法。

7、8月间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时,下雨较多卵株卵量不多,但产卵持续时间长,如果等待卵盛期喷药,早产的卵已孵化为害,因此,在查卵的同时,着重检查幼虫数量,当百株有幼虫5头时,就要喷药防治。这时棉株高大,产卵分散,应喷雾与喷粉相结合,遇雨还要补治。

第12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搞好测报。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摆杨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约小指头粗,一米长,捆在下端,倒挂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杀蛾子,同时测报发生期,这样掌握有利时机,把幼虫消灭在蛀害蕾铃以前。因此在棉铃虫产卵期间,每隔3天到棉田调查一次,每次检查50—100株,仔细查找卵粒和幼虫数量数。根据各生的不同特点,采节能不同的防治方法。

第13篇

【论文摘要】: 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1.褐飞虱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褐飞虱又称稻褐飞虱,食性单一,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亚洲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引起"飞虱火烧",造成颗粒无收。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生长周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虫体长4-5 mm,体大色浅;雄虫体长3.6-4 mm,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 mm;雄虫体瘦小,长2-2.5 mm,腹末呈喇叭状。卵为香蕉形,长约0.8 mm,常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五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为褐色,五龄若虫体长约3.2 mm。稻褐飞虱有喜爱温湿的特性,它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 ℃,高于30 ℃或低于20 ℃时对成虫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初夏不热、晚秋不凉时节最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相对湿度80%以上才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发育。

2.褐飞虱的防治与育种

现有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主要有:

(1) 农业防治。主要有选用高产抗虫良种;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合理布局;同时饲养和保护好褐飞虱的天敌。

(2) 农药防治。由于农药潜在的危害性,主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来进行防治。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农药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害虫很快演变生出抗药品种,使得杀虫剂失效,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化学防治来进行害虫治理[8]。通过加大用药量来缓解的同时,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药中毒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农药作用方式的非特异性,造成了包括害虫天敌在内的非防治对象生物毁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造成更为深入的隐患,而且容易诱导害虫的大面积爆发。国际水稻所(IRRI)的调查表明,1974-1979年间褐飞虱在菲律宾等地的大量为害,实际上是大量使用抗虫剂所诱导的,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褐飞虱天敌的死亡和褐飞虱生育力的提高,从而引发了褐飞虱的突发。因此,褐飞虱生物控制的研究自80年代中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把栽培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综合起来的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方法再度得到人们的认可。生物防治大体有三种策略:生物杀虫剂、生态防治和培育抗虫品种。

生物杀虫剂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制剂,早在30年代就开始使用,但是由于其作用时间短,生产成本高,至今未能完全取代化学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生物杀虫剂的比例不足5%。生态防治仅能控制害虫不能成灾,但仍有部分农作物受害,而且生态防治受许多因素制约,不易控制。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抗虫品种的培育上。传统的育种方法由于周期长,能够成功利用的遗传资源有限,对抗虫机制的了解不甚明确,害虫新生物型的发展导致抗虫性不稳定等原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抗虫品种的改良和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包括来源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转入需要改良的作物品种中,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稳定抗虫性,培育出抗虫品种;二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鉴定出植物界中自身生理代谢过程应用的特异性抗虫基因,或者从相应的农作物野生品种中寻找抗虫基因,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优良抗虫品种,或者克隆该基因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筛选鉴定新的稳定的抗褐飞虱水稻

目前认为,利用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是褐飞虱综合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栽种的水稻品种即使只带有中等水平的抗性基因,也足以将褐飞虱的群体控制在造成危害的水平以下。然而,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能力很强,能产生为害原有抗虫品种的新致害性种群,使抗虫品种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遭淘汰。大量研究表明,抗褐飞虱基因的抗性效果是理想的,但是,这种抗性也会由于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而丢失。70年代初,国际水稻所(IRRI)推广抗褐飞虱品种IR26,之后陆续育成IR36、IR56、IR64、IR72等抗虫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抗虫效果。但是,IR26在菲律宾、越南等地推广种植后仅2年就丧失了抗性。1975年推广的IR36,8年后也在棉兰老岛受到虫害。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的褐飞虱从生物型1 变为生物型2,而在80 年代中期以前,褐飞虱以生物型1为主,不为害带有抗虫基因Bph1的杂交水稻汕优6 号、汕优63。然而,在80 年代汕优6 号对褐飞虱的抗性就已逐步丧失,1997 年汕优63 开始丧失对褐飞虱的抗性[12]。抗虫品种数量的不足和原有品种抗性的丧失已给褐飞虱种群的有效控制造成了严重障碍。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品种的抗褐飞虱性能弱,在杂交水稻品种中甚至存在超感虫性现象,另一方面,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导入并应用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仍然较少。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数的抗褐飞虱基因的鉴定是由外国科学家完成,并未得到我国育种家的认同;另外,携带抗褐飞虱基因的原始材料许多都是传统品种,加上缺乏可在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对于这些由外国科学家鉴定的优良的抗褐飞虱资源,我国应引入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转入我国育种家所熟知的品种之中,确定其抗虫效果,并发展可在育种中应用的可靠的分子标记,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培育抗虫品种是一项费时的综合工程,而抗虫品种鉴定又是该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资料显示,研究和利用不同来源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是培育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品种的重要基础。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的抗褐飞虱育种,有必要进一步拓宽抗褐飞虱基因的材料来源,并将抗虫原始材料研究和改良后,提供给水稻育种科学家。抗褐飞虱基因的多样化是实现水稻品种稳定和持久抗虫的重要基础。因此,找出水稻中具有高抗性的品种,利用其高抗基因培育新的稳定的高抗虫水稻品种就成为当前控制褐飞虱危害的最好方法。

4.讨论

事实上,现在的水稻抗虫性的筛选鉴定技术还不完善。常用植物功能损失指数或耐虫指数、植株存活率(被害率)快速筛选植物耐虫性品种,对根部受害虫为害的植株还可用根部抗拉力、根体积、根干重或根受害级别等指标来评价。但每一种耐虫性筛选方法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作物、害虫的范围。要根据作物和害虫的种类采用不同的耐虫性筛选方法, 如筛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耐虫性,应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基础上进一步用植物功能损失指数、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但水稻成熟期测产是水稻品种耐虫性评价最可靠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耐虫性的筛选方法和技术将更加完善,同时也必将会有新的技术和方法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光杰、 付志红、沈君辉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2] 寒川一成、刘光杰、沈君辉,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J]. 中国水稻科学,2003.

第14篇

【论文摘要】: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1.褐飞虱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褐飞虱又称稻褐飞虱,食性单一,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亚洲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引起"飞虱火烧",造成颗粒无收。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生长周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虫体长4-5mm,体大色浅;雄虫体长3.6-4mm,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mm;雄虫体瘦小,长2-2.5mm,腹末呈喇叭状。卵为香蕉形,长约0.8mm,常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五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为褐色,五龄若虫体长约3.2mm。稻褐飞虱有喜爱温湿的特性,它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成虫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初夏不热、晚秋不凉时节最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相对湿度80%以上才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发育。

2.褐飞虱的防治与育种

现有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主要有:

(1)农业防治。主要有选用高产抗虫良种;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合理布局;同时饲养和保护好褐飞虱的天敌。

(2)农药防治。由于农药潜在的危害性,主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来进行防治。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农药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害虫很快演变生出抗药品种,使得杀虫剂失效,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化学防治来进行害虫治理[8]。通过加大用药量来缓解的同时,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药中毒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农药作用方式的非特异性,造成了包括害虫天敌在内的非防治对象生物毁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造成更为深入的隐患,而且容易诱导害虫的大面积爆发。国际水稻所(IRRI)的调查表明,1974-1979年间褐飞虱在菲律宾等地的大量为害,实际上是大量使用抗虫剂所诱导的,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褐飞虱天敌的死亡和褐飞虱生育力的提高,从而引发了褐飞虱的突发。因此,褐飞虱生物控制的研究自80年代中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把栽培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综合起来的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方法再度得到人们的认可。生物防治大体有三种策略:生物杀虫剂、生态防治和培育抗虫品种。

生物杀虫剂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制剂,早在30年代就开始使用,但是由于其作用时间短,生产成本高,至今未能完全取代化学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生物杀虫剂的比例不足5%。生态防治仅能控制害虫不能成灾,但仍有部分农作物受害,而且生态防治受许多因素制约,不易控制。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抗虫品种的培育上。传统的育种方法由于周期长,能够成功利用的遗传资源有限,对抗虫机制的了解不甚明确,害虫新生物型的发展导致抗虫性不稳定等原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抗虫品种的改良和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包括来源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转入需要改良的作物品种中,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稳定抗虫性,培育出抗虫品种;二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鉴定出植物界中自身生理代谢过程应用的特异性抗虫基因,或者从相应的农作物野生品种中寻找抗虫基因,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优良抗虫品种,或者克隆该基因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筛选鉴定新的稳定的抗褐飞虱水稻

目前认为,利用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是褐飞虱综合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栽种的水稻品种即使只带有中等水平的抗性基因,也足以将褐飞虱的群体控制在造成危害的水平以下。然而,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能力很强,能产生为害原有抗虫品种的新致害性种群,使抗虫品种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遭淘汰。大量研究表明,抗褐飞虱基因的抗性效果是理想的,但是,这种抗性也会由于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而丢失。70年代初,国际水稻所(IRRI)推广抗褐飞虱品种IR26,之后陆续育成IR36、IR56、IR64、IR72等抗虫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抗虫效果。但是,IR26在菲律宾、越南等地推广种植后仅2年就丧失了抗性。1975年推广的IR36,8年后也在棉兰老岛受到虫害。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褐飞虱从生物型1变为生物型2,而在80年代中期以前,褐飞虱以生物型1为主,不为害带有抗虫基因Bph1的杂交水稻汕优6号、汕优63。然而,在80年代汕优6号对褐飞虱的抗性就已逐步丧失,1997年汕优63开始丧失对褐飞虱的抗性[12]。抗虫品种数量的不足和原有品种抗性的丧失已给褐飞虱种群的有效控制造成了严重障碍。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品种的抗褐飞虱性能弱,在杂交水稻品种中甚至存在超感虫性现象,另一方面,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导入并应用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仍然较少。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数的抗褐飞虱基因的鉴定是由外国科学家完成,并未得到我国育种家的认同;另外,携带抗褐飞虱基因的原始材料许多都是传统品种,加上缺乏可在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对于这些由外国科学家鉴定的优良的抗褐飞虱资源,我国应引入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转入我国育种家所熟知的品种之中,确定其抗虫效果,并发展可在育种中应用的可靠的分子标记,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培育抗虫品种是一项费时的综合工程,而抗虫品种鉴定又是该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资料显示,研究和利用不同来源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是培育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品种的重要基础。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的抗褐飞虱育种,有必要进一步拓宽抗褐飞虱基因的材料来源,并将抗虫原始材料研究和改良后,提供给水稻育种科学家。抗褐飞虱基因的多样化是实现水稻品种稳定和持久抗虫的重要基础。因此,找出水稻中具有高抗性的品种,利用其高抗基因培育新的稳定的高抗虫水稻品种就成为当前控制褐飞虱危害的最好方法。

4.讨论

事实上,现在的水稻抗虫性的筛选鉴定技术还不完善。常用植物功能损失指数或耐虫指数、植株存活率(被害率)快速筛选植物耐虫性品种,对根部受害虫为害的植株还可用根部抗拉力、根体积、根干重或根受害级别等指标来评价。但每一种耐虫性筛选方法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作物、害虫的范围。要根据作物和害虫的种类采用不同的耐虫性筛选方法,如筛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耐虫性,应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基础上进一步用植物功能损失指数、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但水稻成熟期测产是水稻品种耐虫性评价最可靠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耐虫性的筛选方法和技术将更加完善,同时也必将会有新的技术和方法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光杰、付志红、沈君辉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

[2]寒川一成、刘光杰、沈君辉,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J].中国水稻科学,2003.

论文摘要 分析了黑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黑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大豆病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

1发生特点及原因

高邮市黑大豆品种主要是丹波黑大豆和乌皮青仁豆,其病害相对较轻,虫害比一般大豆品种要重。大豆病毒病由种子带毒形成病苗,一般在单叶期显症,呈花叶、纵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1~2复叶叶片均呈皱缩、淡浓绿相间、卷叶、黄叶,有的沿主脉出现疤斑,或叶脉坏死,在某些品种可形成枯顶。病株都表现出矮化。病株结的种子上常产生放射状或云纹状斑驳,颜色同脐色,褐脐豆上形成褐斑,称为褐斑粒或花脸豆。通过近几年调查发现,病毒病零星发生。

大豆卷叶螟在我市1年发生2~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老熟幼虫在枯枝卷叶内化蛹越冬。以8~10月发生量最大,11月前后以老熟幼虫在枯枝卷叶内化蛹越冬。大豆卷叶螟以幼虫卷叶、缀叶、食害叶片危害豆类作物,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全株有50%的叶片受害,影响结荚的饱满度,降低大豆品质。由于2005~2006年均为暖冬气候,导致冬后基数量大,大豆卷叶螟偏重发生,尤其是2005年,严重田块卷叶率达到80%以上,甚至有部分田块出现了绝收。

斜纹夜蛾在我市1年发生4代左右,有世代重叠现象,多在7~8月大发生,一般以老熟幼虫或蛹在田基边杂草中越冬。初孵幼虫具有群集危害习性,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土缝处,傍晚爬出取食,遇惊就会落地蜷缩作假死状。由于我市斜纹夜蛾2004年大发生,2005~2006年轻度发生,而2007年中等偏重发生,所以我市部分虫源可能是从江南等地区迁入。大豆蚜虫在我市1年发生20多代,以卵在枝条上芽侧或缝隙中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7月下旬出现淡黄色小型大豆蚜,蚜量开始减少。主要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造成大豆茎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分枝结荚减少。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近几年均轻度发生,危害不大。

2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依据病虫害的防治指标、用药标准,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使用对作物、天敌、环境不利的农药。一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Bt、阿维菌素、抑太保等;二是有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如啶虫脒、锐劲特、安打、吡虫啉等;三是严格限制剧毒农药的使用,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实施农药交替使用,严防害虫对农药抗性增强。

2.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黑大豆抗病毒能力弱,要防治蚜虫传播病毒,田间发现病株即时拔除;大豆采收后翻耕晒土或灌水,及时清除田间枯株落叶、杂草,集中焚烧,以破坏或恶化害虫化蛹场所,有助于减少虫源基数和越冬幼虫数;在害虫发生初期,查摘豆株上初孵幼虫,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或随手捏杀,以减少虫源。

2.2物理防治

(1)点灯诱蛾。利用成虫趋光性,于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

(2)糖醋诱杀。利用成虫趋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敌百虫诱蛾。

(3)柳枝蘸洒敌百虫500倍液诱杀蛾子。

相关知识

花卉物流论文范文
园艺科普小论文范文.docx
什么是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区别,化学农药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024年花卉园艺种植研究论文范文汇总花卉园艺种植研究论文范文汇总图(5篇)
花卉栽培与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论文范文】对上海住宅景观设计的困惑与心声
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范文).doc
花卉品种分析论文(论文范文)
花卉物流论文范文浅析昆明斗南花卉批发市场物流系统.doc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10篇(全文)

网址: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1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62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我国豇豆蓟马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措
下一篇: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协同防治,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