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岁月之精华沉淀,是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广大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新一代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而树立同学们从小热爱、崇尚传统文化的信念和意识,和政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结合县情、校情,和政县各学校先后把河州花儿、和政秧歌、剪纸、牙塘牛犊爷、傩舞傩戏等多个国家、省、州、县级本土非遗项目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大课间活动、楼道文化等多种形式和举措,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校的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深入融合,让这些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通过广大青少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继承和传承。
“非遗文化,百年流传”。在非遗进进校园活动中,和政县龙泉小学制定详细方案,邀请县上专业的民间艺人,为广大师生进行“舞龙”的教学,将中国的舞龙文化普及到校园。由学校音乐和舞蹈专业教师授课的“花儿”“和政秧歌”“扇子舞”等学校特色课程,阵容庞大、通过歌唱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爱上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楼道文化里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着重突出和政秧歌、花儿、牙塘牛犊爷、傩舞傩戏等多种和政传统民俗文化的由来、传说和发展史,让孩子们通过楼道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对和政县的非遗文化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为他们今后坚定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我校主要以学校课程、社团活动、体育大课间,以及楼道文化宣传等形式,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主要开展的社团活动有舞龙社团、秧歌社团、扇子舞社团,还有花儿合唱社团,以及学校的花儿和秧歌的学校课程。下一步,我们将舞龙社团、还有高跷社团,还有我们学校的花儿、扇子舞大课间,纳入学校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要措施,使非遗文化在学校里面能够生根发芽,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和政县龙泉学校校长王云告诉记者。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和政县西关小学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县民俗文化方面的学者、非遗传承人,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为孩子们教授关于花儿、秧歌等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和政县的非物质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从中受益,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除此之外,该校还特意把“非遗文化”纳入正常教学,开设了“花儿”课程和兴趣小组,安排专业教师,教孩子们唱花儿,通过学习,让同学们对和政花儿的曲令、唱法等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也从而激发了她们日后继续学好花儿、唱好花儿的决心和信心。
西关小学六年级(5)班的拜菲儿高兴的告诉记者,“和政是花儿的传承地,作为和政人,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家乡,更要了解和政的文化,传承和政的文化,自觉担负起新一代青少年把和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和责任。”
据了解,和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2项,其中松鸣岩花儿,既入选了联合国非遗项目名录,又是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项目。省级项目有两项,分别是和政秧歌、牙塘牛犊爷,还有20项州级项目,9项县级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我县优秀民间文化的具体体现,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和政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广大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从而使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而且还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为打造文化校园,培养文化新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文化非常重视,和政县结合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河州花儿进入了校园,在同学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把花儿传承和发扬。今后,我们将组织更多的民间花儿艺术家走进校园,把花儿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同学们继续发扬、传承好,让世人所熟知。”和政县民俗博物馆馆长卜永强表示。(杨爱玲 白新辉)
来源:和政县委宣传部
(责编:周婉婷、焦隆)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非遗进校园:传承文化瑰宝 点亮校园生活
非遗花杆进校园,文化传承助发展
静宁:“非遗”进校园 传承添活力
唱响中国“花儿”传承非遗“瑰宝”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非遗”进校园 扎染开新花——鲁能足校、乒校举行扎染技艺文化传承活动
“非遗”进校园 扎染开新花——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开展扎染技艺文化传承活动
【文化传承】景谷:非遗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绽放璀璨之花
让孩子们扛起弘扬民间艺术的大旗——元氏县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
推进非遗相关立法 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网址: 和政: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7386.html
上一篇: 一花一世界,一技一传承。中国传统 |
下一篇: 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