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耳真菌病的病因

耳真菌病的病因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耳廓癣

发生在耳廓的真菌感染,主要是浅部真菌感染,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婴幼儿耳廓癣多为念珠菌感染。

2、外耳道真菌病

最多见,是发生于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曲霉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他较多的病菌有青霉菌、帚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及念珠菌等。

3、真菌性鼓膜炎

由外耳道真菌侵及鼓膜或真菌直接感染鼓膜所致。

4、真菌性中耳炎

很少见,病情较重,由真菌感染侵及中耳或中耳手术后的术腔所致。

流行病学

1、耳廓癣的传染源为患病的宠物或患者。

2、曲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曲霉孢子存在于尘埃及土壤中,是主要的传染源。

3、毛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4、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污染的食物、水均为传染源。

1、接触感染。

如接触有癣病的患者或宠物、被污染的脏水等。患有手足癣或甲癣的患者用手抓耳,也会引起自身感染。

2、空气传播。

空气中飞扬的真菌孢子停留在耳道内引起感染。

3、异物接种。

耳道进入异物后由异物携带真菌所致。

耳真菌病是耳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占耳科疾病的7%左右。以外耳道真菌病最多见,曲霉菌感染占80%-90%。

1、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者。

2、有掏耳习惯者。

3、经常处于湿热环境或与水接触多者。

耳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病,最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则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多见。

病因

真菌感染是直接的致病因素。健康人耳道内可有多种真菌生存,但不会发病,待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真菌大量繁殖,进而导致本病。真菌性鼓膜炎与真菌性中耳炎常由外耳道真菌病发展而来。

1、真菌繁殖

(1)环境温度和湿度增加。比如洗头、游泳或水下作业时耳内进水,未及时擦干,耳道内呈潮湿状态,真菌迅速生长繁殖。

(2)耳道内耵聍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自行挖耳过多,耵聍缺乏,会导致真菌繁殖。

(3)慢性中耳炎患者由于耳道内引流不畅,长期耳内潮湿,形成易于真菌生长的环境。

2、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长期流脓,耳道皮肤抵抗力减弱。

(2)使用不干净的器械或棉签挖耳,损伤耳道皮肤,使真菌入侵。

(3)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造成免疫力下降。

症状

耳真菌病主要症状是耳部及其周围不适与刺激症状。耳廓癣可见耳廓丘疹或水疱、脱屑,外耳道、鼓膜、中耳真菌病。常见耳内奇痒、耳闷胀感、耳鸣、听力下降等,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见耳痛、流脓。部分患者可能会并发外耳道狭窄、鼓膜穿孔及颅内并发症。

1、耳廓癣

一般为一侧耳廓受累,初期为小丘疹或小水疱,继而脱屑,逐渐向四周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环形斑疹,自觉瘙痒。

2、外耳道、鼓膜、中耳真菌病

(1)轻度或早期常无自觉症状,于体检中偶然发现。

(2)真菌大量繁殖并侵及外耳道损伤处上皮时,会出现患耳奇痒、闷胀不适,夜间明显,有少量水样分泌物。

(3)外耳道内脱落的上皮与真菌菌丝构成痂皮和耵聍;堵塞外耳道时,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4)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见黄色、灰白色、黄绿色或黑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菌苔,或豆腐渣样白色分泌物。

(5)合并细菌感染时出现耳溢液、流脓、耳痛、耳内有臭气。

1、外耳道狭窄

慢性感染严重者会导致外耳道狭窄。

2、鼓膜穿孔

部分患者会并发鼓膜穿孔,可能是真菌侵袭鼓膜或慢性中耳炎迁延而来。

3、颅内并发症

个别真菌性中耳炎广泛破坏骨壁,可能会引起颅内感染等颅内并发症。

检查

患者体检发现异常或出现耳内瘙痒、闷胀不适、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病史后,首先会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观察患者耳廓、外耳道及鼓膜情况,之后取标本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与细菌培养、病理检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进行耳部CT、耳内镜、听功能检查,辅助判断病情轻重、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1、耳廓及耳周检查

主要对耳廓及周围进行望诊和触诊,观察耳廓周围是否有皮疹、红肿、隆起,是否有压痛及牵拉痛等,耳周淋巴结是否肿大。耳廓癣的患者可见到耳廓小丘疹或小水疱,并伴有脱屑。

2、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医生头顶佩戴额镜与患者相对而坐,旁边放置光源,通过额镜反射,将反光焦点投照在耳道,可以看到外耳道与鼓膜情况。

3、耳镜

(1)检查过程

包括普通耳镜、鼓气耳镜、电耳镜。将一个漏斗形的耳镜放入耳道内,医生对耳内情况进行观察,调整方向可观察到鼓膜。

(2)检查结果

①外耳道真菌病:可见外耳道深部皮肤上粉末状或颗粒物堆积,或绒毛状物附着,易拭去,不久又出现,有脓痂或痂皮,痂上可见菌丝体,严重的患者可见少量分泌物,深部有黄褐色或黑色筒状、片状坏死物,清除后见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

②真菌性鼓膜炎:可见外耳道皮肤正常,或与外耳道真菌病相似,深部有分泌物。鼓膜充血,表面粗糙,上有肉芽或息肉状物,严重者出现小穿孔。

③真菌性中耳炎:可见鼓膜穿孔,穿孔边缘或鼓室内有肉芽生长。

1、真菌镜检

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外耳道内沉积物进行直接显微镜检查,可见到真菌菌丝、孢子。

2、真菌培养与细菌培养

取少许鳞屑、痂皮或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菌落做进一步的真菌鉴定,判断真菌类型。有大量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的患者需要同时做细菌培养,了解合并感染的情况。

耳部(颞骨)CT能清晰显示颞骨结构及其中的异常软组织阴影,对耳部畸形、各种中耳炎等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进行,帮助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耳真菌病的CT片上可见鼓室、鼓窦及乳突均正常。

将耵聍、痂皮等标本做固定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可见到真菌菌丝及孢子。

1、耳内镜

包括耳内镜与微内镜,将一根带有摄像头与光源的金属管深入耳内,通过监视器显示外耳道与鼓膜的情况。相比普通耳镜,耳内镜观察更清楚,能发现细微病变。

2、听功能检查

检查患者的听力情况,早期轻症患者听力可正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真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损伤较重。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耳部检查及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或病理检查,真菌学检查中找到真菌菌丝和孢子即可确诊。还可能会据患者情况选择性进行耳部CT、耳内镜、听功能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1、外耳道湿疹

与外耳道真菌病均可见耳内瘙痒、有分泌物、皮肤红肿、脱屑等,二者可合并出现,需要进行鉴别。外耳道湿疹与过敏、内分泌因素有关,耳道检查见粟粒状丘疹,有半透明水疱,破溃后为淡黄色水样分泌物,慢性湿疹见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外耳道真菌病无丘疹、水疱,表面见黄色、灰白色、黄绿色或黑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菌苔,或豆腐渣样白色分泌物,且患者常有耳内奇痒、闷胀感、耳鸣、耳痛、听力下降。二者通过详细的耳部检查及分泌物镜检即可鉴别。

2、外耳道炎

与外耳道真菌病均为外耳道皮肤感染,可见皮肤充血、肿胀、有分泌物,需要进行鉴别。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致,耳痛剧烈,有脓性分泌物,耳周淋巴结肿大。外耳道真菌病是真菌感染,患者表现为耳内奇痒、闷胀感、耳鸣,局部检查见耳道内粉末状或绒毛状菌苔,或豆腐渣样白色分泌物,真菌病常常会合并细菌感染而出现耳痛、流脓。二者通过耳部检查、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及细菌培养可进行鉴别。

3、鼓膜炎

与真菌性鼓膜炎均为鼓膜疾病,可见耳鸣、耳内闷胀感、听力下降等,需要进行鉴别。鼓膜炎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发生于鼓膜的急慢性炎症,可见剧烈的耳痛、耳溢液,鼓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疱疹或溃疡。而真菌性鼓膜炎为真菌感染,症状可见耳内奇痒,鼓膜检查见充血、表面粗糙,上有肉芽或息肉状物,严重者出现小穿孔。二者通过详细的耳部检查、真菌镜检即可鉴别。

4、化脓性中耳炎

均可见耳鸣、听力减退、耳内分泌物等,且化脓性中耳炎常常会引起耳真菌病,需要进行鉴别。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中耳黏膜急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耳痛、流脓,可有发热、畏寒、倦怠,易并发鼓膜穿孔,耳部检查可见明显鼓膜改变。耳真菌病是真菌感染所致,可见耳内瘙痒、闷胀感,局部检查可见真菌病的改变。二者通过病史、耳部检查、真菌培养及细菌培养、耳部CT即可鉴别。

治疗

耳真菌病的治疗目标是彻底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一般使用外用药局部治疗,病情严重者或波及中耳及中耳术腔者,需要配合清创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必要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1、在局部用药之前,要先清除耳道及鼓膜表面的霉菌样物,取出耳道内的痂皮、耵聍,用双氧水或5%醋酸铝溶液清洁外耳道,然后用棉签擦干。

2、外耳道皮肤有肿胀、渗液时,在清洁耳道后,可在耳道内置入浸有5%醋酸铅溶液的小棉条一根,每日更换1-2次。

3、保持外耳道干燥,禁忌自行挖耳。

1、抗真菌药物

以局部外用为主,可选择咪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制霉菌素、氟胞嘧啶、酮康唑、水杨酸乙醇、麝香草酚乙醇、两性霉素B等。严重患者需要口服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等,必要时进行静脉滴注。

2、糖皮质激素

小剂量激素可以加快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但需要把握好用量,用量过多反而会加重真菌感染。可选择地塞米松等,与抗真菌药联合应用。

3、抗过敏药物

对于合并湿疹的患者,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可减少渗出,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防止复发,可以选择氯雷他定等。

咪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制霉菌素、氟胞嘧啶、酮康唑、水杨酸乙醇、麝香草酚乙醇、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地塞米松、氯雷他定。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手术后术腔合并真菌感染者,在真菌感染得到控制后,可考虑手术治疗,彻底清除耳内胆脂瘤、肉芽,改善引流,达到保持耳内干燥、防止复发的目的。

耳真菌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周,病情较重者需要更长时间,可达3-6个月。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耳真菌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积极治疗可以治愈。本病有传染的风险,若不及时治疗或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并发外耳道狭窄、鼓膜穿孔、颅内并发症。治疗后易复发,可能需要反复治疗。

1、本病会引起耳内奇痒、闷胀感、耳鸣、耳痛、听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本病严重者有可能会并发外耳道狭窄、鼓膜穿孔、颅内并发症。

3、本病可能会传染给他人。

4、本病易复发,可能需要反复治疗。

本病治疗后易复发。有挖耳习惯、未能坚持使用抗真菌药物、存在外耳道狭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原发疾病未彻底治愈,是耳真菌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日常

耳真菌病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正视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遵照医嘱进行复诊,查看感染控制情况,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1、心理特点

由于本病耳内奇痒,且易复发,患者舒适度较低,可能会产生烦躁、焦虑心情。

2、护理措施

(1)患者要正视疾病,多与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可适当进行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转移注意力。

(2)家属要对患者关心、包容理解,劝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配合治疗。

1、外用抗真菌药物时,如果并发鼓膜穿孔,要注意不要将药物涂至鼓膜黏膜上。

2、伊曲康唑是脂溶性药物,需要口服伊曲康唑的患者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3、治疗中要禁止使用水剂滴耳剂,尽量使用软膏等制剂。

4、有中耳炎的患者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加重真菌感染。

5、抗真菌药物肝脏毒性大,一般都是局部外用,需要全身应用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6、用药要坚持,疗程充足,以防复发。

7、使用抗真菌药物与激素联合治疗的患者,切勿自行加减激素用量,防止疾病加重。

1、戒除挖耳习惯。

2、耳内进水后要及时清理,保持耳内干燥,才能保证疗效,避免复发。

3、患有手足癣、甲癣的患者需要及时治疗,不要用手抓耳,以避免耳廓癣复发。

4、慢性中耳炎患者要积极治疗中耳炎,耳内流脓或溢液及时清理,避免耳真菌病复发。

5、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但禁止游泳等水中活动。

患者需要观察自身情况,如果治疗好转后再次出现耳内奇痒、闷胀感、耳鸣、耳痛等,可能提示疾病复发或再发。

1、患者需要遵照医嘱进行复诊,由医生进行耳部检查,查看耳部情况,并取耳内分泌物进行真菌镜检,判断疗效。

2、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饮食

本病的发病与饮食无直接联系,但患者养成养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疾病康复。

1、饮食需要清淡,营养均衡。

2、注意饮食卫生,饮用或食用干净的水源与食物。

1、忌烟酒,忌食油腻、辛辣刺激等食物。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的食品。

预防

本病为真菌感染,可以有效预防。

1、保持外耳道干燥,进水或耳内流脓后及时用干净棉签擦干。

2、合理使用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

3、避免接触传染源,尤其是免疫低下者,应避免园艺、施肥等劳作,远离施工场所,不将绿植放在室内,尽量不与有真菌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

4、患有体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并发耳真菌病。

就医指南

1、体检时发现耳部异常。

2、出现耳内奇痒、闷胀感、耳鸣、听力下降。

3、出现耳痛、耳内流脓、耳溢液。

4、耳廓及周围出现小丘疹、水疱、脱屑。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应及时就医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使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出现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耳内有流脓或疼痛吗?

4、您觉得自己的听力有受到影响吗?

5、您平时有挖耳的习惯吗?

6、您洗头或游泳后有把耳朵擦干吗?

7、您以前有中耳炎等耳部的疾病吗?做过耳部的手术吗?

8、您之前有长时间用过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吗?

9、您有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或其他疾病吗?

10、您自己用过什么药吗?有没有效果?

11、您近期做过什么检查吗?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耳真菌病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这个病会传染给别人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6、我需要用哪些药?要用多久?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我这个病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8、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相关知识

耳真菌病怎么形成的
耳真菌病的症状
耳真菌病可以自愈吗
如何预防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的症状是什么
耳真菌病能治愈吗
耳真菌病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泌尿生殖系统真菌病的病因是什么 苹果绿养生网
耳真菌病有何症状表现?
耳真菌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网址: 耳真菌病的病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83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命题pα=30°命题qsinα=
下一篇: 耳朵真菌感染怎么回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