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图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草木花卉里的中国家风文化

[图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草木花卉里的中国家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梅、兰、竹、菊被列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目中,这五种植物已经超越了草木花卉的范畴,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象征,比如高洁、坚贞、谦逊、善群、清正、朴实等等。因此,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常常把这五种草木花卉作为训育后人的经典形象。在千家万户的中国传统建筑里更常见它们的身影,窗棂飞檐、屏风桌椅,处处可见梅兰竹菊松的图案装饰,它们就像中国人的家庭成员,与国人日常相伴,国人耳濡目染,与其亲如手足。千年来,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见梅兰竹菊松,心中自然会涌起熟悉的家国情怀。因为,在它们身上,凝聚着千年的家国记忆,浓缩着永恒的民族精神,荟萃着博大的家风文化……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禅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王冕

梅开百花之先,“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道梅之气节》),故有“百花魁”之称。在民间,梅有迎春报喜、吉祥喜庆之意,梅花五瓣象征着五福——康宁、长寿、富贵、好德、善终。

《四库全书》中,《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十二写道:“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自古以来,早开、耐寒、幽香的梅,因其清雅俊逸的风姿、冰清玉洁的风骨、凌寒留香的气节,尤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喜爱。人们或称之为“雪中高士”,或将其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将其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赏梅、画梅、踏雪寻梅,皆为文人雅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言:“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

由于爱梅,文人留下了数不尽的咏梅诗。宋代陈亮《梅花》诗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写梅花不畏严寒、敢为天下先;元代王冕《墨梅》诗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夸梅花洁身自爱、束身自好;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赞梅花不追求外在的姿态颜色,不在意蜂蝶的围绕追逐,为寒冬默默地送上一缕幽香;宋代陆游也认为梅乃“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的文化意象,折射着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审美情怀和人格理想,如清高脱俗、洁身自好、淡泊素真、不畏风寒、勇于抗争、敢为天下先等等。梅文化也为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文化所推崇,尤其在文人士大夫的家训中,随处可见梅所象征的风度、风骨、气节、神韵。

明代唐寅《梅花图》59.9×36.1cm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大儒,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恢复了两大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在家风家教方面更留有家训。明代朱培辑《文公大全集补遗》卷八引《朱氏家谱》,其中录有朱熹家训云:“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凡此种种,为后代子孙立德修身立下具体的操守规范。朱熹爱梅,有“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梅岭》)、“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墨梅》)等咏梅诗句传世,寄寓诗人高洁的人格与情怀。

明代叶盛撰《水东日记》卷一五载有《陆放翁家训》二十六则,皆系诗人陆游发自肺腑之言。如寡过,“汝辈但能寡过,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如去贪,“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艳,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如为善,“使世世有善士,过于富贵多矣,此吾所望于天者也”;如诗书传家,“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语重心长,寄意遥深,道出一位忠厚长者对于自家子弟的由衷之论。所有这些正与他在《卜算子·咏梅》中赞梅洁身自好的诗句相投:“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清代名臣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为正家风,他留下大量家书、家训,以传授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在这些看似平淡朴实的家长里短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训育作用。曾国藩强调“三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还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有志而不傲,正好比梅花无意艳压群芳,在暗香浮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先秦·《孔子家语》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唐·韩愈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清·郑板桥

兰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我国的兰花通常指的是“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朵大、色彩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夺目的娇艳,没有硕大的花朵,但是具有淡雅质朴、幽静高洁的气质,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深受国人喜爱。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品行高洁、举止典雅的君子的象征。文人墨客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纯,以“兰品”喻人品之洁,以“兰骨”喻风骨之清,而“空谷幽兰,无人自芳”更是一幅遗世独立、身心芳洁、意境深远的人格画面。谚语说“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可见在中国人心目中,兰有很高的地位。

元代郑思肖《墨兰图》 (局部) 25.7×42.4cm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文化非常推崇兰的君子品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由这段话引申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同为古来君子修道立德的自勉名言。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喧嚣所扰,静默涵雅,静静盛开。兰的这种风姿操守,兰的这份心灵自足,既为文人墨客所欣赏,也与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精益求精、专注于涵养和绽放内在馨香的古代匠人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代技术文明非常发达,散见于《考工记》《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典籍。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设立“百工”制度,春秋时期改为“勒名制”,工匠们必须在其作品上刻写自己的名字,作为对自己作品质量的担保。因此,中国工匠们自古以来就以作品质量为安身立命之本,将所有心血倾注于技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默默在作品上下功夫,形成了勤奋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们常借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绘精工细作、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比喻经过切磋琢磨后的作品和人品。无论是技艺还是修养,都需经过专注锤炼、不断打磨,方可为有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注《论语》时,便借工匠精神比喻君子的自我修养,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读。成语“精益求精”便出自“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先秦典籍《左传》记载有“六府三事”,“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清初哲学家李塨在《瘳忘编》中提出,“六府”囊括了古代技术领域,“三事”阐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至善境界在于德才兼备、利国惠民。

中国人对技艺和心性的修养,往往都以“近乎道”为最高境界,追求“止于至善”。古代工匠们将技艺和心性修炼到极致时,其境界可与圣贤比肩。《庄子·养生主》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庖丁为梁惠王宰牛,不但游刃有余,连宰牛的声音都符合音律,他以纯粹、专注、持守、精进,将技艺修为锤炼到极致,从而达到了“技近乎道”的境界。

正是铸剑师欧冶子、木匠鼻祖鲁班、桥梁工匠李春、建筑匠师蒯祥、制玉大师陆子冈等一代代匠师对“技近乎道”的追求,创造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辉煌,打造出“中国制造”的永世范本。他们如兰一般的默默坚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精神,贯穿于历代工匠的家风家训里。这一代代纯粹匠心,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芳;这一代代至善精神,如薪火相传,灼照中华。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宋·徐庭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董必武

竹是国人熟悉的一种植物,不惧严寒酷暑,四季长青。

古人总结竹有“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这“十德”几乎把人的所有良好品行都赋予了竹,可见古人对竹的喜爱。

古人认为竹本是草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的中直、虚怀、有节,才使它超然挺拔于草类之间,而且凌冬不凋,叫作冬生草。宋代司马光《种竹斋》诗中有“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赞竹子顽强的生命力;清代郑板桥《新竹》写竹的团结帮扶,推陈出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清代诸畀《墨竹图》 (局部) 195×69.7cm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文化非常推崇竹的品德,把竹的虚怀若谷、合众利群、志向坚韧的精神融入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中,尤其经商家族,非常重视竹的文化训诫意义:诚实守信,品行端正而不孤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善群合利,同舟共济。

中国古代家训不仅规范为人处事,对于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也有训诫,经商方面,以陶朱公范蠡的“富好行其德”最知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范蠡在陶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范蠡因而被后人尊为儒商鼻祖。

据说,作为度量衡工作的秤,也是范蠡所制。古代的秤一斤为十六两,秤星由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组成,为十六两,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可见,诚信经营的理念从商业萌芽期始就植入了古代商人心中,使商人心有敬畏,不敢唯利是图。

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中国商界风云人物。他生逢乱世,起于草莽,慧眼识人,借助权贵政要之势,获得了亿万家财,在左宗棠挥戈西征收复新疆时,他筹集粮械,组织军饷,功劳巨大。胡雪岩一生传奇,据说有“五字商训”传世:天、地、人、神、鬼。“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之道,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鬼”为心机,手法活络,随机应变。这“五字商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透露出一个大商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之谈,把“商人”升华到了“商仁”。所以,胡雪岩后裔将祖上的“五字商训”录入族谱,视为家训,以此激励后人:先做人,后经商。

中国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秉持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理念,恪守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绵延三百多年而枝叶常青,用旺盛的生命力,诠释了把商业文明和道德文明融为一体的儒商精神。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晋·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

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宋·陆游

菊花在百花落尽的深秋傲霜盛开,素雅清秀,坚贞高洁,“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菊花》),自古以来是高风亮节、仁人志士的象征,深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和欣赏。

中国古人素爱以菊明志。屈原在《离骚》中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更在《九歌》中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雅节操。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故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为友,纵情山水,自得其乐。于是,菊花成了隐士的代名词,被称为“花中隐士”,寄寓文人安贫乐道、恬淡自居的隐逸理想。

菊花还有“延寿客”的雅称,自古被认为是长寿之花。战国以来,求仙问药的传说和道教长生理论赋予了菊花延寿成仙的神奇色彩,重阳节饮菊酒、簪菊、食菊糕等民俗逐渐沿袭下来。魏晋时期,受道家成仙思想影响,饮菊酒还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晋人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宋代以后,梨园行也称“菊部”“菊坛”。传说宋高宗内宫有一位菊夫人,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宫中称为“菊部头”。“菊部”之称源出于此,宫廷内歌舞伎的班首称作“菊部头”,此后学者和戏剧家们习惯把戏曲界雅称“菊坛”。

清代虚谷《还来旧菊花》145.1×80.9cm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文化也推崇菊的文化品格,希望后代子孙像菊一样独具风骨,志趣高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东晋时“书圣”王羲之爱菊,留下行云流水般的《采菊帖》。王氏有家训,其中说道: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意思说,言行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拥有美名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睦而宗族相处欢欣,是悌的极点;在利益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王氏族人的立身根本,也是王氏的立族之本。据传,琅琊王氏从西汉至隋唐,有六百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六十二人,九十二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成就,王氏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辉煌,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涌现出大批王羲之这样青史留名的人物,为一时之冠。

陶渊明爱菊之清高,“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归去来辞》中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见他还是一个重视亲情友爱之人。陶渊明51岁时,疟病一度加剧,以为大限将至,于是写了一封遗书《与子俨等疏》(《陶渊明集》卷七),在总结自己出仕与归隐的纠结中,流露出自己作为父辈未能给后代创造更好生活的愧疚之情:“恨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他不放心五个儿子以后的兄弟情谊,谆谆告诫他们“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学习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韩元长“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氾稚春“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先秦·孔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先秦·荀子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松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常与柏树并称。松不仅耐寒,而且能永葆苍翠不变色,故常喻长寿,有“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说。又因为松树“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曹松《僧院松》),意志坚强,立场坚定,也常用来指代栋梁之材。中国古代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松字从公,在五种爵位中列首位,“百木之长”的地位独留松。古代帝王常以爵位来命名松树,比较有名的有秦始皇封的泰山“五大夫松”,汉光武帝刘秀钦赐的陕西蓝田“龙头松”,北京有乾隆皇帝钦赐的“遮荫侯”“探海侯”“白袍将军”。可见,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松几乎等同于国之股肱。

明代项圣谟《松涛散仙图》 (局部)

 《庄子·内篇·德充符》中记载有孔子对松的赞赏:“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惟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惟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孔子认为,生命力来自大地的,数松柏最有正气,所以能冬夏常青;生命力来自上天的,数尧舜最有正气,所以能处万人之首。可见,古代先哲已将松柏之正气与君王之正气相提并论了。

同样,中国的家风家训文化也非常推崇松的品性。无数家训典籍里,先贤都教导后人要有松一样的人格,德行深广,谦虚守正,意志坚定,面对磨难不低头,保持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行得正,立得端,才能永葆家风不变色。这样的观念已经渗透中华家风文化的血脉,尤其在治国理政、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方面的家训里,松的人格理想尤为突出。

《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一章记载了西周政治家周公教诲长子伯禽的一段话: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据传这是较早的、有文字记录的家训。周公训子语重心长,教育伯禽要具备六种“谦德”,不以一国之君的尊崇地位而轻视天下贤才。

宋代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一四《记文》保存有《包孝肃公家训》,包孝肃公即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原文只有三十七字,却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清廉守正是历代官员的道德准则。包拯后代子孙无一例外,全部遵从祖训,维护了“青天”的美誉。

晋人陈寿撰《三国志》卷二七《王昶传》中,录有三国时曹丕文学侍从王昶的一封家书,又名《诫子侄书》,其中写道: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也,戒阙党也。

王昶告诫子侄,真正的君子不追求速成,而是戒骄戒躁,像松柏一样,经冬不枯,依然茂盛。

可见,松的谦虚朴实、清廉守正、历久弥新,历来为中国人所赞赏。《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华家风从修身始,以人格彰显家风,以家风彰显国格。松的文化品性,既是中国人崇尚的君子人格,也代表着中国人理想的家国情怀。

来源:《文化月刊》2019年第02期

相关知识

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花三月最合时
“郁”见美好,春日里的郁金香赏花攻略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春光正好,来识中国花语
首届青岛花卉博览会圆满落幕!20万游客带走175万元花~~
形容春花烂漫的诗句有哪些(形容春花烂漫的诗句)
花团锦簇万紫千红!郑州今天又有两个花展开幕
郑州:碧沙岗、紫荆山公园两大花展开幕
世界花卉大观园“花潮汉服文化节”带您穿汉服、游花海

网址: [图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草木花卉里的中国家风文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4108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传统名花真不少,很多人赋予其
下一篇: 爱插花的你必知的花材使用干货丨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