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例6篇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WWw.133229.coM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 j. 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ipcc(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1 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20世纪30年代的“尘盆(dust bowl)”的剧烈干旱,在10-14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10℃。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2℃/千年。

2 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ch4、n2o和cfcs。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1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co2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190ppmv(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280ppmv。 直到工业革命为止,co2浓度一直没有超过280ppmv。当1958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co2浓度已经到达了315ppmv,目前其浓度大约为370ppmv,并以1.5ppmv/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co2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co2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co2、ch4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1978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率平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2/3的ch4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50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20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n2o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n2o的增加。能够产生n2o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200年里n2o的浓度增加了大约13%。

自1928年首次合成cfcs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cf4和sf6)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cfcs的替代产品hfcs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3 还有哪些排放物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如气溶胶、co、煤烟等)?它们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什么?

除了温室气体,人类活动还增加了大气气溶胶的含量,这些气溶胶包括硫酸盐颗粒和黑碳(煤烟),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寿命很短,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硫酸盐颗粒将太阳辐射散射回外层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温室效应。最近由于“洁净碳技术”和低硫燃料的利用,使得硫酸盐浓度逐渐降低,在北美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但也降低了其对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黑碳气溶胶是生物燃烧(森林火灾和秸杆焚烧)以及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太阳辐射的收支,尽管要量化其影响还存在难度,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2

本文从10个方面概括了在气候变化和地球变暖问题上,什么已经成为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们遵循事实,什么却是流行的认识误区――因此需要我们改变看法。

结论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不是蛊惑人心的伪命题。

科学的依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的科学组织,这个专门委员会汇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AR4是这个专门委员会花了6年时间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最权威的科学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支持地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被认为来自地球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大范围冰川和积雪融化3个方面的一致性。证据一,在1906~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经升高了0.74摄氏度,主要的变暖阶段是最近50年;证据二,过去100多年来,地球的海平面总体上已经上升了17厘米,事实表明,全球海洋已经并且正在吸收80%以上被增添到气候系统的地球热量,这样的增暖导致了海水膨胀并造成海平面上升;证据三,过去100多年来,南极大陆、格陵兰岛以及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在单向度地退缩和融化,特别是1979年以来北极的冰川已经融化了20%。

流行的误区:相当长时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些否认地球变暖的说法,甚至把地球变暖说成是环保分子蛊惑人心的新花样。现在已经证明这样的说法是严重不科学的。说法一,认为有些地区的气温没有升高。事实上,地球变暖指的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多而造成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在增高。由于气候是个复杂系统,因此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会在所有地方都一样。地球上的有些地方例如北欧,可能实际上是变得更冷了,但是这不能否认地球表面温度整体上在上升,海洋温度也是这样。说法二,认为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因此有人提出地球是在变冷而不是变热。然而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南极大陆上个别地方的冰川是在扩大,但是南极洲冰川的总体是在缩小。从世界范围来看,85%以上的冰川都是在不断缩小之中。

结论②:全球变暖是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而不是地球自身自然驱动的结果。

科学的依据:过去100多年来地球温度的上升,是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密切相关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氢氟烃、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其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科学证明自1750年以来,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浓度发生了惊人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例如,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从18世纪前的280ppmv(即每百万份体积的大气中含有280份二氧化碳),增加到了2005年的379ppmv左右,为65万年来最高。由于这些温室气体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因此说地球变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已经由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得出的66%以上可能性,提高到了目前的90%以上可能性。结论也由“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likely)’归因于人类活动”变成“人类活动‘很可能(most likely)’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流行的误区:很长一段时间来,有些企业以及政治方面的人士竭力否认地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他们试图让人们相信,即使有气候变暖存在,也是地球自身的原因所驱动的。误导一,认为地球气候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地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变暖实质是地球自然变化的结果。然而,从南极冰块深处取出的冰芯显示,现在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过去65万年的任何时候都要高许多。这证明了我们当今的气候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自然变化的正常范围。误导二,认为地球变暖是由于20世纪初一块陨石撞击西伯利亚而造成的。事实上,一块陨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像一场火山爆发,这样的影响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时间的。其他如认为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地球变暖的看法也是荒谬的,因为这类局部事件对地球变暖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结论③:全球变暖对水资源、食物、健康、土地、环境与生态、灾害等有着严重影响。

科学的依据:2006年,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英国政府气候变化顾问施特恩(Stern)发表了有影响的报告――《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这是另外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的重要文献。按照这份报告的概括,地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经济可观察到的重大影响涉及以下6个方面:

一是在水资源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旱者愈旱、涝者愈涝。在高纬度和一些热带地区,降水量可能会增加10%~40%,而在一些中纬度和热带干燥地区,则可能减少10%~30%。

二是在农业与食物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农业和林业生产自然风险加大,大范围严重饥荒出现的概率增大。

三是在人类健康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热带常见流行病的发生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展;由此造成的鸟类迁徙路径和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将导致应对人禽、人畜共患疾病的难度加大;高温热浪、雾、霾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将威胁老人、儿童、病患等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死亡人数增多。

四是在土地与海岸线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咸潮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人口密集和经济不发达地区面临的风险更大。

五是在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方面,若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摄氏度,将有约20%~30%的物种灭绝。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化,影响海洋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又如地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态关系,使得许多地区外来物种入侵的数量急剧上升。

六是在大规模灾害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风暴洪水来势更猛。例如,2005年在美国造成重大损失的“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在欧洲大陆包括瑞士造成重大损失的特大洪水;2005年在印度孟买和中国四川形成的严重洪灾。

流行的误区: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地球变暖是太远的事情,它们还没有影响到我们身边的生活。因此在关注环境问题方面,国内有人强调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在城市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地方性问题,而不是全球变暖这样的全球性问题。1997年我曾受有关国际组织的委托,就参加气候变化问题的京都会议,联系国内有关城市的官员,得到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实际上,地球变暖正对我们身边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直接的影响。例如,上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最近的天气变得奇热等,就是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直接影响。

结论④: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影响。

科学的依据:首先在人口方面,在工业化的条件下,人口增加通常伴随化石能源消耗的增加,因此人口增加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显然,人口减少是有利于温室气体的减少的。如果到2100年地球的人口总量延续当前的持续增长趋势,那么人口总量的增加势必导致温室气体的相应增加。

其次,在经济方面,人均收入增加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一般有一个先增长后减少的关系。经验数据表明大约在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以后,人均二氧化碳和碳排放强度才有可能明显地下降。对于世界来说,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穷人的经济状况需要改善,因此由此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增加。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说,通过经济增长规模、速度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是可能的。

最后,在科学技术与相应的政策方面,通过节约和替代能源以及增加自然对碳排放的吸收等科学技术变革,可以有效地消减社会经济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是,这需要我们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使之从高碳的科学技术转变为低碳的甚至零碳的科学技术。例如,从传统的燃油汽车转变成为新的燃料电池汽车。

流行的误区:有人认为面对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人类气候危机,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是有关气候变暖问题的最为消极的一种误导。事实上,在减缓气候变暖的问题上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虽然我们不可能扭转长时间以来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变暖趋势,但是却可以通过人口控制、经济转型以及调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加快科技变革等手段,有成效地减少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尽可能地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人类可以接受的程度与区间。

结论⑤:与工业化以前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 摄氏度。

科学的依据:IPCC在研究气候变暖的进程中,组织各国专家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结果从2000年开始以排放情景特别报告(称为“SRES排放情景”)的形式。这个报告以全球化与地方化、增长优先与环境优先为向度,设计了4种情况、6种情景,由此可以分析可能有的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以及相应的地球温度上升。IPCC从中得出的最新结论是:到2100年,地球温度相对于2000年最有可能升高的范围是1.8~4.0摄氏度,很有可能升高的范围是1.1~6.4摄氏度。

流行的误区:社会上常常有人认为这方面的预测是不准确的,理由是科学家对此意见不一。事实上,科学界在人类活动改变全球气候的结论上一直是有共识的,对以上的结果也是认同的。过去多年来,对这个问题有严重怀疑和抵制情绪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和企业家,他们的怀疑不是出自科学的理由,而是出自商业和政治的理由。但是我们注意到,自从2007年IPCC公布有关气候变化的新的权威性科学报告以来,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和企业家的态度开始变得收敛和低调了。

结论⑥:在地球升温超过2~3摄氏度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将给人类带来净的负面影响。

科学的依据:如上所述,IPCC的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0年里地球气温将升高1.4~6.4摄氏度。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升温超过1990年2~3摄氏度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对人类所有方面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英国科学家莱纳斯在他最近出版的《6度:我们在一个更热的星球上的前途》一书中,详细地讨论了地球未来升温对水资源、食物、健康、土地与海岸、环境与生态、以及突发性大规模事件的影响。总的结论是,在地球未来升温不超过1990年水平2~3摄氏度的情况下,某些地区、某些方面也许会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在超过2~3摄氏度的情况下,地球变暖的状况会持续恶化,并且对地球上所有地区只有净的负面影响。因为当温度升高超过2摄氏度时,全球遭遇沿海洪涝、饥饿、疟疾、水短缺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流行的误区:有人对地球变暖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幻想,说地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并不总是负的。例如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寒冷的冬天,还可以使作物生长得更快等等。确实,地球变暖的影响对各地是不同的,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甚至冬天的气候还会变得比现在舒适。但是,气候变暖对地球总体的负面影响大大超过了它对某些地区带来的好处。在地球变暖整体负面影响增加的情况下,即使那些少数可以得到更舒适气候的人们,恐怕以后也只能在几乎面目全非的地球环境中孤零零地享受所谓的“舒适”了。

结论⑦: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是使地球变暖相对于工业化以前不超过2摄氏度。

科学的依据:IPCC在公布了上述SRES的排放情景研究报告后,进一步开展了减缓和稳定二氧化碳排放情景的研究,称为“后SRES减缓情景报告”。如果人类保持现有二氧化碳排放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850ppmv,届时地球将升温5~6摄氏度,这样的未来对人类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研究报告提出减缓的目标是到2100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75ppmv(相对于现在有100ppmv左右的升高)。这意味着到2020年相对于1990~2000年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0%,到2050年相对于1990~2000年需要减排50%,到2100年需要减少排放75%。显然,如果未来世界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模式,那么减排的压力就比较小;如果未来世界的发展是纯经济增长的模式,那么减排的压力就比较大。

流行的误区:许多人对地球变暖持有单方面的悲观态度,认为在地球变暖及其影响面前,人类只能遭受败落的困境,已经不可救药了。但是IPCC的情景分析表明,通过人口控制、经济转型、科技变革等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将地球温度升高控制在不超过2摄氏度的范围内是完全可能的。

结论⑧:低成本地减少和稳定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与政策是可以得到的。

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虽然在未来的10~20年中,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仍然是减缓全球变暖的最主要的技术和政策手段,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相关政策的推进,以比较低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是有巨大的技术经济潜力的。

根据2001年IPCC减缓气候变化工作组对2010年和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的估算,各个产业部门或者经济部门均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甚至是净收益来实现较大幅度的减排。其中,建筑部门可以通过提高电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等能源效率的技术与政策,减排15%~30%;工业部门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原材料效率等技术与政策,到2010年可以减排300~700MtC/a(即每年300百万~700百万吨碳),到2020年可以减排700~1500MtC/a;交通部门通过轻型汽车能源效率技术的改进(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等),到2010年可以减排5%~15%,到2020年可以减排15%~30%。总体上看,到2010年行业部门温室气体低成本减排的技术潜力可以达到1900~2600MtC/a,到2020年可以达到3600~5050,相当于同期排放总量预测值的20%~30%。

流行的误区:有人认为控制温室气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太大。但是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研究认为,不采取对策比采取对策所要支付的成本大得多,而且越早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经济成本就越低,减缓效果就越好。在具体方法上,科学家认为,给碳排放定价等市场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利用。2030年之前把碳价提高到每吨二氧化碳当量20~80美元,2050年之前提高到每吨二氧化碳当量30~155美元,能够使2100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ppmv左右。

结论⑨:在分担温室气体减排的任务上,需要强调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科学的依据:可以将承担不同减排义务的国家分为3类:一是必须马上行动的国家,指那些具备较大的现实和历史责任(义务)、较强的资源和支付能力、较多的减排机会的国家,许多发达国家属于这个类型;二是等状况改善后才可能采取行动的国家,指那些具备较小的现实、历史与未来责任(义务)、较弱的支付能力、较少的减排机会的国家,许多极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属于这样的类型;三是应该马上行动但是承担有区别义务的国家,指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有一项或者两项指标但不是全部指标超过全球水平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个类型。

中国当前的温室气体总量排放虽然很高,但是人均排放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值,因此不属于以上第一类需要马上采取行动的国家。如果中国的未来发展能够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使得人均排放水平低于世界的临界值,那么既是对控制地球变暖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重大成就。

流行的误区:目前发达国家讨论温室气体减排的时候,有一种无视以上“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倾向。例如,前面提到的英国学者施特恩在他的报告中,要求包括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就承担足够的减排责任,就是对中国的不科学要求,限制了中国应该有的发展空间。首先,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至少延续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估计在2050年之前都不可能停止增长,相比1990年排放水平可能需要增长数倍。中国之所以发展,是因为迫切需要解决几千万人的脱贫问题以及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问题;其次,中国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减排成本远不会像施特恩报告估计的可控制在GDP的1%那样乐观;第三,施特恩报告所倡导的国际碳税以及国际碳市场等手段,不能使中国从国际清洁发展市场(CDM)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最后,施特恩报告对碳捕获与存储等技术进步的估计太过乐观,对中国而言,这种技术在短期内成本太高,而且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结论⑩:人类同时需要采取适应性对策,以减少地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的依据:IPCC的研究表明,虽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地球温度的上升将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在地球变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们需要采取减排与适应并重的对策。即:一方面,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必要和可能的,例如在长途旅行的时候只要有可能就应该优先选择火车而不是飞机,就是减缓性的对策。另一方面,提高适应地球变暖的能力也是必要和可能的。例如,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着手培育能够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产品,设计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物等等。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3

一、对2007年全市组织系统调研工作的基本评价

去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围绕组织工作中心任务,着眼于组织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突出重点课题调研,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组织工作。主要有3方面的特点:

一是围绕组织工作大局,精心组织重点课题调研。调研选题的确定和调研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组织工作大局,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求突破。市县组织部门都确定了一批重点课题,集中力量突破。比如,市委组织部在年初根据全市组织工作重点,确定7个重点课题,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也都结合实际确定重点课题。据统计,2007年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共开展了56个重点课题调研,这些课题都是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通过课题调研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二是采取科学的调研方法,调研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组织课题调研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调研方法和工作措施,确保调研成果取得较好质量。比如,在组织协调上都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调研组,制定周密细致的课题实施方案,许多课题还整合各个单位力量,变组织部门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在具体的调研方法上,都能积极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定量分析和蹲点等调研方法,普遍召开调研分析会,对调研得到的大量而翔实的素材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并确定精干力量撰写调研报告。市委组织部对各地上报的调研报告,进行了认真评选,共评选出15个优秀调研报告,刚才进行了表彰。

三是重视成果转化,调研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各地在调研工作中,把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许多课题成果都得到了有效转化。比如,有的课题调研形成的对策思路比较成熟,时机也比较合适,就直接转化为方案、意见、办法、规定等文件或者领导讲话要求,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有的课题是针对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提出的对策全面推行的时机暂未成熟,各地也能积极进行探索试点,转化为工作创新;还有些课题成果直接转化为今后的工作思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不足。比如,工作的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县(市、区)对调研比较重视,课题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有的县(市、区)抓调研工作不够到位,课题成果仅1-2个,质量也比较低。另外,市委组织部在指导、协调、检查、沟通各地开展调研工作的力度上还不够,刚才大家也提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予以研究考虑。

二、今年组织工作课题调研的重点

今年全市组织工作课题调研,仍然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和组织部门的中心工作来展开,具体的重点课题分工安排,我们已经通过文件下发。这里我再做一强调。

一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研究。这个课题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命题,省委组织部把它作为今年的第一个重点课题。斯部长多次讲到今年组织工作最重要是两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如何提高干部工作公信度(还有一项是如何扩大党内民主),并亲自担任课题主持人。课题重点要从干部工作的实际出发,把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经验结合起来,突破影响和制约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性问题和关键性环节,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课题成果形式之一是调研报告,同时采取边调研边试点的方法,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综合改革试点,形成一批配套制度。

二是温州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调查。这个课题是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从温州籍大学毕业生切入,研究和解决温州的人才问题。邵书记非常关注温州的人才流动情况,这个课题也是邵书记点的题。温州每年有4万人考上大学,但每年回温就业的仅1万人。另外3万人流向哪儿?为什么不回温就业?都是哪些专业领域的人流向外地?温州的就业环境有哪些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等等,都是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三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是解决干部监督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深化审计结果运用。课题成果形式主要是调研报告。

四是改革开放30年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这个课题是全国党建研究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专委会2008年的重点课题,也是温州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系列研究之一,温州作为率先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地方,研究这个课题意义非常重大。课题的任务是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深入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举措。课题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并配之以有关史料、照片、数据、图表,汇编成书。

五是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研究。开展这个课题调研,是从温州的实际情况出发。温州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既吸引了大量的“新温州人”,又促成了为数众多的“温州人”在外谋生创业,这些流动群体的党建是区别于固定群体党建的新模式。课题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加强这一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课题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时机成熟时出台规范性意见。

六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问题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由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调研室和市国资委承担,县(市、区)基本没有任务。

七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研究。这个课题之前没有列入全市重点课题,是省委组织部另外下达的任务。该课题由赵洪祝书记主持,共分四个子课题。我市承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及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以上7个重点调研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委组织部承办处室各自部署给相关参加单位,希望有关县(市、区)委组织部按照分工安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力量,抓好落实。同时希望县(市、区)委组织部结合本地的实际,自行确定一些重点调研课题。在年底,我们将一并列入全市组织系统调研成果的评比。

三、进一步提高组织部门调查研究工作水平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从而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起点要高,切入点要低。组织部门的调查研究是直接为部里的决策服务的,必须把握党委和组织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只有这样,调查研究工作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起点要高。但是在坚持高起点的前提下,调研选题的切入点要低,尤其是市县两级组织部门选题的切入点要放在对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为什么这样说呢?从组织工作的调查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组织工作发展方向、发展趋势的研究;某一时期组织工作某些重大政策的研究;如何运用党的组织工作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对我们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来说,主要是第三类研究,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抓住组织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选准题目,集中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确定调研选题时,有一个很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现在的课题调研能不能转化成为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把握住这一点,就能保证调研成果是否有实效。

第二,调查要实,研究要深。调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和研究就是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两大关键环节,调查是基础,研究是根本,重在调查、贵在研究。要想捕捉坐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就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基础工作,发扬两眼向下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大量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蹲点调研、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常用的调查方法,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都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深入调查之后,必须对获取的大量材料进行综合、消化、加工,进行全面分析、理性思考、认真研究,真正把问题把握准确、把原因分析透彻,找出问题的症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都必须正确处理,重调查轻研究、重研究轻调查都不可取。市委组织部今年对怎么让调查做实、研究做深,有一些设想,比如,准备在各县(市、区)选择若干个不同的基层联系点,作为调研基地,使调查更实;在调研中采取一些联动研讨的办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研究做深。

第三,报告要精,转化率要高。调查研究的成果首先要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形成的文字材料直接关系调研成果质量的高低。好的调研报告既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结构严谨,又要简洁生动,有说服力,还要有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结论、新的判断、新的对策、新的点子。这就要求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调研报告形成后,调研工作还只是完成一半。调研的目的在于应用,调研报告能否得到有效转化才是最终目的。调研报告形成后,不能满足于评个奖,要在后期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多下功夫。检验和评价调研工作成效的标准,调研报告质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这些调研报告有多少得到转化得到了利用。套用经济学上的说法,我们要有一点市场经济的观念,不仅要善于“生产”,更要善于“销售”,完成调研报告只是做成了产品,要把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这个销售就是成果转化,调研报告得不到转化,那就是废纸一堆、废话一篓。调研成果的转化有很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转化为规范性操作要求,其特征是既有文字要求,也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也就是把调研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思路,转化为方案、意见、办法、政策、规定或者领导讲话要求,用于指导基层实践。这种成果转化是最基本的形式,通常这种形式的成果转化比较多。第二类是转化为创造性工作举措,其特征是不一定有系统规范的文字,调研中形成的思路和举措直接运用到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推进工作。第三类是转化为人们的思想理念,其特征是有文字阐述,但不一定马上转化为操作性的措施。不管是哪类的转化,关键是要看对实际工作产生了多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自身要硬,整合要好。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做好调研工作的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从目前各地的现状,我市这支队伍还是参差不齐的。建设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一是要加强调研室的建设,有个综合协调的科室是有利于提高调研整体水平的,现在绝大多数县(市、区)委组织部没有单独的调研室,有条件的话还是要设置,至少要配备专职的人,部委要关心、爱护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二是要提高全体组工干部调查研究的水平。有的地方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有一批调研水平相对较高的组工干部,因此每年就能出若干个质量较好的调研成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整合资源,壮大调研力量。我们常常感到需要调研的问题很多,而调研力量相对不足,注意在组织系统内整合资源、整合力量,但仍然不够用。特别县(市、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怎么办?这就需要把眼光再放开一些。现在对于党的建设,研究的部门很多,研究的人员很多,比如党校、高校、机关工委等党委工作部门等,还有一些从事其他工作但对党的建设研究有兴趣的同志,对这部分资源,我们要加以整合、使用。一些课题本身内容就牵涉到其他职能部门的,更加需要整合资源。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4

To date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becoming the hotspo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HG) are the main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Carbon footprint expresses the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human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The paper is based on "PAS 2050: 2008 -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 , combining with carbon footprint theory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clarifys the necessity of textile carbon footprint label and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xtile carbon footprint label.

气候变化已经被确定为未来几十年内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联合国组织的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认为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温室气体(GHG,Green House Gas)的增加,大约有 30种气体对全球变暖有贡献,其中二氧化碳(CO2)的贡献约为 59%,甲烷(CH4)和氯氟烃(CFCS)的贡献分别为 16% 和 12%。为了表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的大小,采用CO2来表征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的大小。

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

目前涉及评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标准主要有PAS 2050、ISO 14064、ISO 14040和ISO 14044等。

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规范》根据关键的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方法和原则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统称为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GHG排放评价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如何确定系统边界、该系统边界内的与产品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完成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要求以及计算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在以下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商品和服务的建立、改进、运输、储存、使用、供应、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PAS 2050规范建立在现有的生命周期评价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之上,评价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时使用LCA技术。本文以PAS 2050为参考标准进行论述。

ISO 14064《温室气体 第一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规定了组织层次上对GHG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的原则以及要求,其中包括设计、编制、管理、报告和核查某一组织的GHG排放清单的要求。

ISO 14040: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阐述了生命周期的原则与框架,涵盖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和生命周期清单(LCI)研究。但未详述LCA的技术,也不对LCA各阶段的方法学进行规定。

ISO 14044: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规定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要求,并提供了指南,涵盖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和生命周期清单(LCI)研究。

在整个纺织品的生产阶段,从原料的采集、使用直至废弃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或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人类越来越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对生产技术和服务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LCA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确定产品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和方法体系。LCA研究主要包括 4 个阶段: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解释阶段。纺织印染企业利用LCA技术追踪纺织品从原材料到最后的处置阶段或从原材料到印染厂大门,可以清楚地知道纺织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气体排放量,并且根据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值,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减排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生产绿色纺织品,获得生态标签,在生态贸易壁垒中占据优势,减少可能即将到来的碳壁垒对纺织印染企业的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PAS 2050规范仅阐明全球变暖这一单独的环境影响,而不涉及提品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PAS 2050不仅可以用于评估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温室气体排放,也适用于那些评估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LCA、碳足迹、碳标签的定义以及三者间的联系

LCA是汇总和评价一个产品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间所有的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的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产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弃物的循环和最终废物弃置;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分析。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反映的是评价对象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计算单位)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其范畴包括CO2、CH4和氮氧化合物(N2O)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类气体,其中包括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

碳标签(Carbon Footprint Label)是为了缓和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碳足迹主要有产品碳足迹和组织碳足迹。组织碳足迹指的是组织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谈及的碳足迹概念是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释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总量,即产品碳足迹。纺织印染企业可以通过借助LCA技术计算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将其纺织品碳足迹贴在碳标签上以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产品。所以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纺织品在生命周期内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就越大,则产品的碳足迹越大,在碳标签上显示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计算纺织品碳足迹需借助LCA方法。LCA研究包括4个阶段: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解释。LCA关注产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通常不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由于本文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故利用LCA技术从原料的提取和加工至产品的生产过程结束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的燃料类型、燃料的用量、耗水量、耗电量、使用的化学品名称及用量等,根据生产过程绘制流程简图,详细描述每个单元过程中影响输入和输出的因子,列出每个单元过程中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输入、输出流和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这些过程中释放出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获得产品的碳足迹。最后再将碳足迹标注在碳标签上。

总的来说,LCA是计算产品碳足迹的工具,产品碳足迹包括在LCA范围内,而产品碳标签是碳足迹的量化标注。

三、碳标签提出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增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专门负责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决策者定期提供有关全球变暖信息和参考对策的机构)认为,造成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现象,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涉及到各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了有效地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将会被国际社会采用,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

四、碳标签研究现状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碳足迹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碳标签、碳关税等贸易政策工具将是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从2007年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开始了碳标签的推广活动。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的未来的经济: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英国政府部门专门资助成立了Carbon Trust(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碳排放,节省能源,实现低碳技术商业化的独立公司),鼓励本国企业使用碳标签。

日本鼓励国内企业自愿推出产品碳标签,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每个阶段的碳足迹,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在2009年6月份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决定日本应该开发的产品碳足迹项目的类型。

欧盟委员会以及法国等也相继推出了鼓励碳标签的政策。瑞典在食品上贴上碳排放标签,说明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瑞典最新的《食品指导方针》如果得到严格遵守,那么瑞典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减排 20% ~ 50%。

发达国家的大型零售品牌展开了诸多产品碳标签的尝试,如英国的特易购(Tesco)、美国的Timber Land、沃尔玛(Walmart)等。

在中国,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来,“低碳”逐渐深入人心。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LCA”、“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中国企业以及行业的一些实际问题,碳标签的实践进程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五、纺织印染企业碳标签发展现状、必要性以及发展趋势

目前,有关纺织印染行业碳标签的研究报告还很少,纺织印染企业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现阶段提出计算纺织品碳足迹并给予实践的纺织印染企业还比较少,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也比较缺乏。目前国家也尚未出台针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虽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很多纺织印染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施节能减排,但是就目前来看,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纺织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计算还缺少实际模型,一些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节能减排空间,节能减排任务依旧艰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作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虽然真正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尽早积极行动起来,是应对各种变数,实现稳定、长远发展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呈现一种局面:纺织印染行业,谁先抓住低碳经济,谁就拥有话语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碳标签的使用在推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据调查,发达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在产品上贴有碳标签,以明确说明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以此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是否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要求。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提出了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 ~ 45%。这意味着中国也将进入低碳经济的建设时期。随着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此,国内纺织印染企业必须提高低碳排放的意识,根据LCA技术、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理论,寻找减少碳排放的机会,切实注重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必然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水耗,减少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实施低资源消耗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甚至消灭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低碳排放,各纺织印染企业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低碳排放、碳标签的意识,加强碳排放或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标准的教育和学习。从源头抓起,积极主动地与相应的各主要供应商一起,致力于碳标签和碳盘查方面的研究,并付诸于实践。选用新型环保纤维、采用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化学助剂和纺织染整生产工艺,更新设备,选择自动化程度高、能效高等的新型设备,努力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节能环保低碳。

通过纺织品碳足迹的评估,纺织印染企业可以在如下方面受益:

(1)在企业内部评估现有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2)基于纺织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评估比较不同的采购、制造方法以及原材料和供应商的选择;

(3)为即将实施的减排活动提供基准信息,以评估未来的节能减排效果;

(4)通过一个普遍认可和标准化的方法评价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在纺织品贸易市场中占据优势;

(5)应对未来的国际国内法规以及买家对纺织品碳足迹信息的要求,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6)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一个方面,提高企业信誉。

在遏制全球变暖,生态标签以及低碳经济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展纺织印染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势在必行。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工具,可以有效地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碳足迹、碳标签的研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碳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结论

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纺织印染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有必要切实注重纺织品生产的每道工序的低碳排放,运用LCA技术,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到最后的处置阶段,计算纺织品的碳足迹;根据每段工序的碳足迹值,提出降低排放的建议和措施;发展友好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加强环境管理,生产低碳排放、环境友好的绿色纺织品。

参考文献

[1] 马. 涤纶纺织品的生命周期评价[D]. 上海:东华大学,2006.

[2] PAS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S].

[3] ISO 14064 温室气体 第一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S],2008.

[4] ISO 14040: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S].

[5] ISO 14044: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S].

[6] 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郭淼,吴晓玲. 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初探[J]. 纺织导报,2003(1):70 73.

[8] PAS 2050规范 使用指南 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S].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5

了解8项环保指标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儿童房内室内环境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二氧化碳:小于0.1%。

如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儿童会感到恶心、头疼等不适。

一氧化碳:小于5mg/m3。

一氧化碳容易损伤儿童的神经细胞,对儿童成长极为有害。

细菌:总数小于10个/m3。

室内空气温度:夏季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下,冬季在18摄氏度以上,比较适用儿童。

相对湿度:应保证在40%-65%之间。

湿度过低,容易造成儿童的呼吸道损害;过高则不利于汗液蒸发,使儿童身体不适。

空气流动:在保证通风换气的前提下,气流不应大于0.3m/s。

采光照明:儿童在书写时,桌面照度应不小于100lx。

噪音:噪音应控制在50分贝以下。

打造环保儿童房

专家提出,避免儿童房污染应实施以下对策:

儿童房的装修要保证科学、环保、无污染。特别是要注意不打地台、不铺地毯、不做吊顶、少用有颜色的油漆和涂料。

儿童房的家具选择要注意: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家具体积不要超过房间的50%;人造板家具注意严格封边和全部用双面板;儿童的衣物放在新家具里面时要进行封闭包装。

注意儿童房的通风。为了保证安全通风,应该安装有上旋通风装置的窗户,通风不好的房间应该安装新风换气装置。每天应该保证早晚通风一次,每次应该在半小时以上。

注意防止儿童用品和衣物的甲醛污染。如房间的窗帘、新买的衣物、布艺家具、布制玩具等等。

做好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新装修的儿童房应该进行通风和净化,根据不同季节,一般应该通风15到30天。应该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合格再入住,进行室内环境净化治理一定要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格的净化治理产品,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留意装修细节

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儿童房,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还应对一些细节特别注意。

卧室进门处最好不要有镜子门。

天花板应平坦,以乳白色为佳,也可装饰纵横木条。

地板不可铺地毡,以免患上支气管炎。

光线应该明亮;主色忌粉红、大红、深黑色,以免宝贝形成暴躁不安的个性。

卧室如果小,装潢应简洁,使空间看起来显大为好。

儿童床不要放置在阳台上,更不宜靠近阳台上的落地窗。床若面向窗户,阳光不宜太强,太强易让宝贝心烦。

以上看似无关痛痒,但绝不可掉以轻心。一则宝贝小,抵抗力、自制力弱,有些风吹草动容易影响他们;二来,有些看似平稳、牢靠的地方,实际很容易产生突发性事故,所以,从安全考虑,还是防患于未然的好。

建材检测报告过期无效

专家:建材检测报告有效期仅一年

儿童房的环保要从基础建材做起,依据环保标准选购建材是环保装修的第一步。现在,消费者购买家具、建材时,多数都会向商家索要检测报告,而对于检测报告的真伪却未必知晓,同时,建材质检报告专业性很强,非专业人士并不清楚某种产品的质量指标是什么,对于一些关键指标很难读懂。究竟怎样识别检测报告真伪,怎样解读检测指标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市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市木材家具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有关专家。

4个指标识别报告真伪

查看检测报告前首先要辨其真伪。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专家提出,识别方法主要有四个:骑缝章是否和检验单位名称一致;是否有“cal”章和“cma”章,缺一不可,更高一级的要有“cnal”国家实验室认可章,以上均带有国家或省级以上单位的认可编号,可以到相关政府机构网站查询真伪;报告编号封皮和内芯编号一致;是否在有效期内的报告(一般均为一年)。

6种建材主要质量指标

瓷砖:尺寸偏差,表面质量,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抗热震性,抗釉裂性,抗冻性,耐磨性,耐污染性。

涂料:内墙用乳胶漆的质量指标包括物理性能和环保性能两部分。物理性能指标包括:容器中状态、施工性、低温稳定性、干燥时间、对比率、耐水性、耐碱性、耐洗刷性。环保指/,!/标包括:有机挥发物(voc)含量,游离甲醛、重金属。

建筑五金(锁具、水管、把手等):报告上应体现样品规格、型号和来样状态(完好或已使用),必须注明检测所依据的检测标准。

把手:一般有强度和寿命两项。强度是根据把手的型式来确定其受力部位和相应的荷载;使用寿命是根据把手在规定的部位施加相应的荷载后所做的测试,启闭次数优等品40000次,一等品35000次,合格品20000次。

锁:主要指标为互开率和耐腐蚀。互开率是被开启的次数与试开总数的百分比;耐腐蚀是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做耐腐蚀试验,外露表面按照其基体及镀层种类来确定试验时间,评定耐腐蚀等级。

地板(强化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

耐磨: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为6000转无破损;实木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为100转,考核磨削量大小,同时无破损,标准报告中有相应等级的产品指标,要对应分析。

甲醛释放量,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强化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均要有甲醛释放量指标,标准为≤1.5mg/l,超过此值均为不合格。

实木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含水率要低于使用地区平衡含水率(北京为12%)。

散热器:主要性能指标一般分为形式检验和热工检验两项。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6

(①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 214153;②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153;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① Wuxi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xi 214153,China;

②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xi 214153,China;

③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摘要: 本文介绍了垃圾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产生机制和碳排放评价模型,总结了城市生活垃圾的低碳管理策略,为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evaluation models of carbon emission and low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y of MSW, which proposes tools for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SW treatment industry.

关键词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管理策略

Key words: municipal solid waste;low carbon;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01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067C);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13748007Y);无锡城市学院(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课题(WXCY-2012-GZ-003)。

作者简介:华佳(1970-),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0 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约为3吨/人·年,年增长率为3.2%~3.7%,据《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为1.97亿吨[1],年增长率为7%~9%[2],估计2020年全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到2.6-2.9亿吨[3]。

生活垃圾在储存、运输和处理过程中都会产生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和N2O。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来自垃圾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全世界每年排放的CH4量大约为5亿吨,其中来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就有2200~6000万吨,CH4对温室气体总量的贡献率已由2000年的3.75%增加到2010年的4.83%[4]。在江浙沪地区,生活垃圾填埋产生的CH4量占到该区域CH4排放量的19%,仅次于农业活动产生的CH4排放量[5]。鉴于此,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指出,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CO2、CH4等已成为人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并明确将它作为一个独立对象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我国政府对源自生活垃圾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高度重视,并在2007年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将加强城市垃圾管理作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

1 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机制

生活垃圾(如厨余垃圾等)含有很多有机物,它们在堆放过程中会因发酵腐败产生温室气体。其中,CO2主要来自有机物的转化,CH4主要来自厌氧发酵过程,N2O来自脱氮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因此,垃圾在未进入收集系统之前就已经开始碳排放。另外,在垃圾的运输过程中,除了垃圾本身产生温室气体外,车辆也会因为消耗化石燃料而排放温室气体。在垃圾的处理方法中,卫生填埋应用较广,但如上所述,该法的碳排放量非常大,并且填埋场还会产生垃圾渗沥液,其处理过程会继续产生温室气体;此外,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过程中还会由于电力、燃料的消耗而间接产生温室气体。堆肥处理生活垃圾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堆肥前的好氧发酵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堆肥过程中垃圾有机物降解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垃圾燃烧时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用于助燃的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以及焚烧厂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

2 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评价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垃圾碳排放评价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由于处理工艺、管理模式和核算模型不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量差别较大。目前,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主要有:IPCC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6]、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7]、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8,9]、CDM法和上游-操作-下游(UOD)表格法等[10,11]。其中,在核算垃圾处理的碳排放时以LCA模型的应用居多。LCA模型能够全面考虑垃圾处理全过程中的碳排放,可用于计算一个项目、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尺度的碳排放,机制更为合理。但由于诸多清单数据难以获得,目前还不能将LCA确定为权威的核算方法。IPCC指南(2006)总结了各地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在第五卷中提供了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方法。该法主要针对国家碳排放进行核算,提供了大量缺省值,可供世界各国用来估算碳排放清单,但目前该方法还很少用于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碳排放的比较研究,且对新技术还缺乏相应的缺省值。Gentil等针对现有核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UOD表格法,用于比较不同数据来源的结构性差异[10];Boldrin等应用UOD方法研究了发达国家焚烧、填埋、堆肥及厌氧消化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律[12],但目前相关案例研究的报道较少,且核算过程较为复杂。相对而言,在具有基本技术数据的前提下,不同的核算方法能够互相印证,因此,用更为科学的算法改进目前较为权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更有实际意义。2009年,欧洲研究人员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尺度的、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和循环再利用的“零固废”管理系统,它以CO2ZW为评价工具,来监测固废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编制清单。CO2ZW工具可用于评价固废相关的管理计划、项目实施和政策决策,监测固废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帮助管理部门提高管理能力[13,14],尽管它比较适合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但如果提供足够的数据,CO2ZW同样可以用于省区和国家尺度的碳排放评价。

3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管理策略

3.1 促进垃圾的源头减量 源头减量是垃圾管理首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措施。虽然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缺少配套政策和措施,减量化效果并不显著。根据国外经验,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量,并建立有效的回收体系[15]。该制度要求垃圾产生者不仅要对垃圾的产生负责,还有对垃圾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承担一定的责任。日本的《容器和包装回收法令》,欧盟的《禁止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有害物质的规定》、《废弃的电子电气产品管理指令》等法令,都是这一制度的产物。我国同样存在产品过度包装、增加垃圾产生量的现象,因此应在产品包装领域率先实行EPR制度。此外,还要严格控制煤制品的产量,提高城市燃气化水平,以有效减少垃圾中碳含量;提倡绿色生活服务方式,鼓励净菜上市销售;条件许可时,应在家庭厨房下水处安置粉碎机,将餐厨垃圾粉碎后再排放入污水管道。积极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做好源头减量试点工作,为以后的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

3.2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垃圾分类收集是指据垃圾的特点将其分成不同类别分别收集,这是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垃圾低碳化管理的首要步骤。目前,垃圾分类已在欧美、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普遍实施,由居民负责进行,而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主要由政府负责。因此,垃圾分类收集要从个人和家庭抓起,并且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对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市民应给予奖励或补贴,或以高于市场价进行差价收购,或从税收上进行激励;建议将收集、转运工作发包给特许经营商,以民营资本为主要经营方式,政府部门主要进行考核监督、发放补贴,以此来提高垃圾分类的收集率和工作效率。

3.3 采用低碳处理处置技术 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主要有堆肥、填埋、焚烧三种方式。生活垃圾的低碳处理处置需遵循“减量-减排-再利用-再循环”的路径。有效的做法有:推行环保处理技术,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倡导废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采用垃圾处理新技术。餐余、园林及粪便等生物垃圾适合于堆肥,厌氧堆肥是最低碳的生物垃圾处理技术[16]。垃圾填埋会产生渗滤液和甲烷,2008年中国垃圾填埋场排放的甲烷体积占了垃圾处理部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的95.5%[17],此项技术应限制应用。热值高、含水率低的垃圾适合于焚烧,垃圾焚烧可使体积减容可达90%,焚烧产生的蒸汽可用于发电或供热。近年来,垃圾焚烧技术在中国获得快速发展,为提高垃圾焚烧的效率和积极性,政府对焚烧项目给予了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在焚烧过程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干馏技术,该法处理后的残留物主要是炭、渣土,是生活垃圾低碳处理的优选方案。

3.4 积极参与全球碳交易 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联合国于1992年和1997年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用市场机制解决CO2减排问题,即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是通过经济杠杆实现碳减排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应加大推广力度。2009全球碳交易达82亿吨CO2,比2008年上升68%[18],是2005年的7倍[19]。我国虽然不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排对象,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2008年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2.2%,比1992年增长了166.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长仅为41.7%。面对严峻的减排形势,我国积极参与减排行动,据2014年1月资料,我国碳减排量约为5.9亿吨CO2当量/年,占全球年总减排量的61.3%[20]。

3.5 培养居民低碳生活意识 从垃圾的最初产生到最后处置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因此,加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培养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对建立垃圾低碳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低碳宣传,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广告、网络、短信等多种平台;还可以在社区、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公共场所进行宣讲或讲座,倡导大家理性消费,放弃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垃圾低碳管理意识。

3.6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有关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还不完善。为此,我国要从生活垃圾的产生、处理、处置等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细节性法规,例如强制回收包装品制度、商品限量包装规定、垃圾强制分类规定等。引导垃圾处理行业进行市场化竞争,强化对垃圾处理运行的监管。另外,垃圾处理费征收制度很不健全,2009年全国只有57.2%的城市出台并实施了生活垃圾收费政策[21],多数地区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不足50%。要建立生态税观念和相应制度,改革收费方式,由上门征收转变为由公共部门代为征收,提高征缴率;按照垃圾重量缴费,尝试从量收费制度,强化居民对垃圾处理费缴纳的认同。

3.7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垃圾低碳管理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倡导政府、企业、物业、居民共同进行垃圾低碳化管理,多方参与、相互监督,以实现垃圾管理的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管理中要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主管部门应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企、私企参与到垃圾管理中来,并给予适当奖励、补贴和政策扶持,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低碳生活人人有责。政府部门要通过财政税收、国家补贴以及企业融资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来完善包括用于垃圾分类收集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垃圾的低碳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逐年递增,垃圾在储存、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其碳排放评价方法主要有IPCC清单法、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LCA法、CDM法、UOD表格法以及CO2ZW模型等。在生活垃圾的低碳管理策略上,要做好源头控制、强化分类、培养低碳意识、完善法律法规、改革管理体制、吸引各方参与等几方面的工作,为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2]杜吴鹏,高庆先,张恩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现状及成分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5):85-90.

[3]张涛,乐云,黄有亮,等.城市垃圾处理的碳排放核算与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9):102-105,110.

[4]韩树丽.沈阳市垃圾处理方式对温室气体减排影响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5]于洋,崔胜辉,林剑艺,等.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环境科学,2012,33(9):3288-3294.

[6]Eggleston H S, Buendia L, Miwa K.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 5, waste [R]. Jap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GES):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2006.

[7]Ranganathan J, Corbier L, Bhatia P, et al.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revised edition) [R].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4.

[8]Zhao W, Der Voet E V, Zhang Y F,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with regard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se study of Tianjin, China[J].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2009, 407(5): 1517-1526.

[9]赵磊,陈德珍,刘光宇,等.垃圾热化学转化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两种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8):1634-1641.

[10]Gentil E, Christensen T H, Aoustin E.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and waste management[J]. Waste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2009, 27(8): 696-706.

[11]何品晶,陈淼,杨娜,等.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及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3):402-407.

[12]Boldrin A, Andersen J K, Moller J, et al. Composting and compost utilization: accoun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global warming contributions[J]. Waste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2009, 27(8): 800-812.

[13]Fragkou M C, Vicent T, Gabarrel X.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calculating the MSW management self-sufficiency indicator: application to the wider Barcelona[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0, 54 (6): 390-399.

[14]Rives J, Rieradevall J, Gabarrell XL CA, Comparison of container system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J]. Waste Management, 2010, 30 (6): 949-957.

[15]徐金龙,朱跃钊,陈红喜,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国际经验、中国问题及优化策略[J].生态环境,2012(5):161-164.

[16]Asian Development Bank. Towards Sustainable Municipal Organic Waste Management in South Asia [M]. Mandaluyong City: Philippines, 2011: 24-26.

[17]UK Foreign Commonwealth Offi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ow Carbon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R]. 2011.

[18]Sweet C. UPDATE: Global Carbon Trading Up In 2009, Though Prices Lower [EB/O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wsj.com/article/BT-CO-20100106-712782.html.

[19]Fan J H, Akimov A, Roca E. Dynamic hedge ratio estimat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offset credit market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42: 254-262.

相关知识

关于研究报告(精选17篇)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
温室效应简介
花房效应-温室效应
花园,自然和城布一种美学范例的变更.pdf
花园,自然和城市:一种美学范例的变更
温室效应危害及预防
【地理概念】温室效应、热岛效应
百合花的作文范例6篇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变称花房效应,是指大气通 …

网址: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例6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490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送花艺术:送月季花代表的寓意是什
下一篇: 全球变暖的十大可怕危害 全球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