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白釉剔花梅瓶

白釉剔花梅瓶

文物名片

白釉剔花梅瓶,瓷质,北宋,通高35厘米,口径6厘米,腹围65厘米,1959年河南省汤阴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白釉剔花梅瓶大体略呈橄榄形,圆唇,平沿外折,短直颈,丰肩,腹部下收,平底。此器工艺为胎地着白色化妆土,再划刻纹样,然后将纹样轮廓之外的部分剔除,剔地之后展现出凸感的纹样,最后罩透明釉,入窑烧制成品。灰褐色胎地衬托着凸出来的白花,立体感强。灰褐色与白色相对应,温润雅洁。腹部装饰剔刻花缠枝牡丹纹,肩部与腹下部刻菊瓣纹,纹样精美,刀法遒劲,线条流畅,系宋金时期当阳峪窑剔花工艺的代表之作。

图一 白釉剔花梅瓶俯视图

文化解读

当阳峪窑的制瓷历史,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始烧时期推测在唐末五代,其兴盛时期是北宋晚期至金元,元末衰落。

当阳峪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大约4公里,东南距修武县城大概25公里,又称“修武窑”或者“焦作窑”等,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太行山南麓的浅山区平均海拔347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储存有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高岭土,亦有铁、锰、铜等金属矿藏。煤层距离地表深度为45米到80米,高岭土在地表暴露,易于开采。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地理环境,这些都为当阳峪窑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当阳峪窑是古代河内(今焦作市沁阳、博爱两县)、修武两县沿太行山南麓诸多窑址中的代表性窑场,然而史籍鲜有记载。《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怀庆府土产磁,河内、修武二县出,有窑。” 顺治十五年《怀庆府志》云:“瓷,河内、修武俱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一书亦有此类记载。除以上相关记载之外,别无详述,而且以上书籍均未明指当阳峪窑。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是北宋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公元1100——1105年)当地人所立之《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之碑刻一通,碑文云:“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据此可知,至少在北宋中后期,当阳峪窑已是“世利兹器”,工精匠巧,足见当阳峪窑的繁荣景象。

当阳峪窑是最早进入研究者视野的一个古代瓷窑遗址。20世纪20年代,窑址就已经被发现,英国人司瓦洛(Robert. W. Swallow)早年来到中国,多年居开封,1933年就任英、德、比三国银行合资经营的焦作煤炭公司的英方代表,随后住在焦作,很快就在焦作附近的当阳峪窑址上搜罗、收购当阳峪窑磁片,并雇佣当地老百姓在窑址上挖掘磁片,将得到的瓷器标本运回英国,1937年在伦敦展览。与此同时,Sallow又邀请瑞典古董商人卡尔贝克(Orvar. Karlbeck)前来窑址,1934年卡尔贝克对当阳峪窑进行了寻宝式的考察,在窑址上搜集大量磁片,并撰写文章,文章类似于调查报告,“Notes on the Wares from the Chiao Tso Potteries”首次发表在瑞典《人类学》杂志上(Orvar Karlbeck,Notes on the Wares from the Chiao Tso Potteries,in Ethnos, vol.8,No.3,July-September,1943,PP.81-95)文章将司瓦洛挖掘的器物以及当阳峪窑的产品介绍到国外,在国外引起较大影响。随后,于上世纪50年代第二次发表在《远东陶瓷期刊》上(Orvar Karlbeck,Notes on the Wares from the Chiao Tso Potteries,in Far Eastern Ceramic Bulletin,vol.4,No.4,1952,PP.499-508),陈万里先生在《谈当阳峪窑》一文中,认为“好多宝贵的材料,都被帝国主义盗窃去了”[1]。这些磁片辗转到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2]。卡尔贝克将能认定的当阳峪窑的瓷器归为“焦作窑”,而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将其称为“修武窑”[3]。因当阳峪窑在形制及装饰上与磁州窑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的学者将其一并称为磁州窑。陈万里先生在1962年,叶喆民先生同冯先铭先生一起到当阳峪窑址进行考察,因多年地貌、道路、耕地的破坏,地面上已经找不到窑址的遗迹和比较精致的陶瓷残片[4]。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也随着对当阳峪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从当阳峪村这个中心窑场辐射到很多窑址。在焦作市所辖之豫西北太行山南麓的浅山区以及山前平原地带,自修武县往西,经焦作市区北部、博爱、沁阳两县,直至济源,并与山西晋城古瓷窑紧密相连,古瓷窑遗址星罗棋布,又形成了以当阳峪窑和清化窑(柏山窑)为主窑场的集中分布区,其密集度不亚于禹县的神垕镇[5]。囊括修武当阳峪窑,焦作高密河窑、矿山机器厂(简称矿山窑)、恩村窑、李河窑、东孔庄窑、石碑岩窑、张庄窑、寺后窑、东王封窑、西王封窑、东张庄窑、北业窑、李村窑、店后窑、牛庄窑、矿山窑、恩村窑、李封窑、许河窑、砖场窑等窑,博爱县柏山窑、清化窑,济源县勋掌窑等,其中有的有发掘报告出版 [6]。这些古瓷窑遗址总体风格相似,形成一种既统一又风格多样的艺术风貌。据此,原雪辉及罗火金又提出了一个“当阳峪窑群”的概念[7],也是有一定道理和说服力的。比如:阳峪中心窑场的大宗产品的绞胎瓷,而在距其西南约4至5公里的现属焦作市区的矿山窑和恩村窑则也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绞胎瓷。而中心窑场西南,焦作市中站区的西王封窑则发现了更具绚烂艺术风格的褐地剔白花红绿彩加黑开光的大盖缸以及色彩靓丽,风格明快的绞化妆土(世人多误称为绞釉)产品。中心窑场往西20余公里的柏山窑,则以大量的绞彩(世人多误称为绞釉)产品而著称,等等。

比较研究

当阳峪窑主要烧造的作品按照釉彩分有以下几种,白釉、白釉黑彩、白釉褐彩、黑釉、绞胎、绞彩、酱釉、青釉、钧釉、透明釉、绿釉、三彩、红绿彩、低温蓝釉、低温黄釉等等。装饰技法分有以下几种,有绘花、刻花、划花、箅划、刻划花、剔花、印花、贴花、填彩、镂空等等。

陈万里先生于1951年去当阳峪考察窑址,在《谈当阳峪窑》一文中介绍了窑神庙里的石碑及碑文,也谈到了当阳峪窑的作品。认为当阳峪窑最重要的一种制作,亦可以说是独标一帜的做法,就是刻划花纹,经过一层淡或深的釉,下面胎身上是一层较深的或者是较淡的化妆土,然后上面的花纹以外不需要的部分,巧妙地剔去,使得烧成以后的作品,有着两种色泽,展现着强烈对比的色调。详细分析起来,有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胎上施以纯白色的釉以后,划上花纹,没有花纹的地方,把白色部分剔去,这样烧成以后,花纹是白色,地是原来胎上的本色——灰色,这样就显出了白与灰两种相对照的色调。

本文介绍的白釉剔花梅瓶从装饰手法上讲是刻划花、篦划、剔花工艺的巧妙组合利用,这种工艺在当阳峪窑作品中是非常著称的。以下简单列几件当阳峪窑的瓷器略作比较,以此了解白釉剔花梅瓶的制作工艺。

2004年,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白釉高足杯,宋代,口径16.3厘米,底径5.8厘米,高8.6厘米。圆唇,敞口,深弧腹,高圈足。白釉,釉面有小开片。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二 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白釉高足杯

焦作市博物馆宋代白釉的刻划折枝花卉纹盘,高2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0.2厘米。敞口,浅腹,平底。通体白釉,内底刻划折枝花卉纹。

图三 焦作市博物馆宋代白釉的刻划折枝花卉纹盘

焦作市修武县博物馆藏的宋代白釉刻划花牡丹纹枕,高10.5厘米,横21.1厘米,纵16.5厘米。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通体白釉,底部素胎。枕面以刻划法勾勒边框,边框内划花折枝牡丹花及其枝叶,花朵及枝叶上略略点缀箅纹,似是叶子有了叶脉,花朵有了花蕊。花叶之外的空白处用箅纹装饰。

图四 焦作市修武县博物馆藏的宋代白釉刻划花牡丹纹枕

白釉剔花牡丹纹罐,宋代,高12.4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7.5厘米。现藏于洛阳博物馆。圆唇,侈口,短束颈,圆鼓腹,圈足。罐腹部剔刻牡丹花及枝叶,颈部剔刻带状锯齿纹,花朵、枝叶上又装饰箅纹。

图五 白釉剔花牡丹纹罐

1984年,当阳峪窑址出土的宋代白釉剔花缸,高17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9.7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圆唇,敛口,筒形腹,矮圈足。腹部剔刻缠枝卷草纹,口沿以剔带状几何纹装饰。

图六 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白釉剔花缸

焦作市王封乡西王封村出土的白釉剔花开光彩绘折枝牡丹纹缸,宋代,高24.5厘米,口径20.4厘米,底径19厘米。现藏于焦作市博物馆。敛口,内折沿,筒腹,矮圈足。胎呈灰色,内外饰釉。器表采用剔花工艺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腹部主体纹饰为三组花瓣形开光图案,内用黑彩绘枝叶,黄褐彩绘牡丹花,空余部位用剔刻卷草纹补白,口沿及腹底部分别以带状剔刻几何纹装饰一周。

图七 焦作市王封乡西王封村出土的白釉剔花开光彩绘折枝牡丹纹缸

剔、刻、划花瓷器是当阳峪窑最为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特别是剔花瓷器,工艺技法娴熟,纹饰繁复,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这些精美的花纹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了解一下窑址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工具。

剔、刻、划花工具,宋,现藏于焦作市博物馆。一组15件,皆为骨质,可分为六种类型。一类为扁平形,中间宽厚,两端渐窄。一类为扁平片形,中间宽,两端渐窄,其中一头向上翘起。一类为圆柱形,一端尖圆,有磨损痕迹。一类为方柱型,方形平顶,另一端呈锥状尖锐锋利。一类为扁方形,一端上有一格圆孔,另一端有多个小孔,应为安装鬃毛,清刷剔划花时候残留的碎屑所用。一类为梳子形状,分大、小型,为箅划工具。

图八 剔、刻、划花工具

通过以上列举的几件器物,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点。第一,单一釉色的白釉瓷器,给人以洁雅纯净之感。但这远远不是窑工和需求者们的要求,瓷器的制造者和需求者都希望瓷器能更漂亮一些。于是在白釉器物上有了简单的划刻纹饰,又有了剔地工艺,再加上不同颜色的绘彩装饰,装饰技法不断地丰富和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第二,白地剔花,是在微干的器物胚体上,施一层白化妆土,趁其未干,以竹木类光而尖的工具迅速划出花纹,并以竹木类扁铲状工具,将花纹以外的白色化妆土剔掉。再用篦状工具在花朵上刻出箅纹。最后施透明釉烧成。这种剔花没有生硬的刀刻的偏锋痕迹,而白色花纹在灰白色(或土黄色、赭色、灰褐色等)的胎体中衬托的更加突出,层次分明,又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秦大树先生认为这个过程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样去铲和剔,而是用扁平状工具垂直于胎面,刮去化妆土[8]。他用到“刮”这样一个动词,指出了白釉剔花制作工艺中“减地”过程的要领。第三,剔花工艺与刻划花工艺密不可分。直刀刻看起来深刻些,斜刀划纹看起来要顺滑自然,不同的刀法用在不同的部位,比如表现枝叶,颈根处与颈稍处即是从直刀然后渐变到斜刀的过程,所以人们经常把刻花与划花用在一起,称之为刻划花。剔花工艺在剔出花纹之外的地子之后,常常在花纹轮廓内用刻划花工艺。比如表现枝叶的筋脉,花朵的花蕊,动物的羽翼等等,虽寥寥几笔,甚至有的朴拙,这些细节的展现使得器物更加自然生动、生机勃勃。第四,剔花工艺与白釉黑彩或白釉褐彩并用,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例如焦作博物馆的白釉剔花开光彩绘折枝牡丹纹缸,三组连续花瓣形开光图案为主体纹饰。开光之外、筒口沿及筒腹底皆用剔花工艺,筒口沿及筒腹底用带状几何纹装饰,开光之外的补白位置剔刻卷草纹。菱形开光内用黑彩绘枝叶,用黄褐彩绘牡丹花蕊。剔花与绘花巧妙结合,纹饰密布而不碎屑,有主有次,可谓巧夺天工。

趣味猜想

参考制瓷工具的图片,猜猜白釉剔花梅瓶腹部牡丹花瓣上的篦纹用的是哪种工具做出来的?

图九 白釉剔花梅瓶腹部牡丹花瓣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当阳峪窑神碑

我们了解当阳峪窑的两种途径,一是文献记载,二是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当阳峪窑的古代历史文献甚少,仅见《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修武县志》等。当阳峪窑的近现代考古调查及发掘主要有周肈祥《当阳瓷记》、瑞典卡尔贝克《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小山富士夫《北宋修武窑》、陈万里《谈当阳峪窑》、叶喆民《论当阳峪窑与磁州窑系》,2003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当阳峪窑简介以及其他的发掘报告。当阳峪窑神碑是关于当阳峪窑的最早碑刻记录,是北宋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公元1100——1105年)当地人所立,其史料价值尤显重要。以下就是当阳峪窑神碑全文[9]。

当阳峪窑神碑,全称“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现存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碑亭内。通高175厘米、宽65厘米、厚21厘米,石灰岩质,石色青灰。碑首呈半圆弧状,碑身呈长方形,碑首与碑身一体不分。碑身中部早年断裂而后粘补,无碑座或呋。碑首正中篆额,竖二行,共九字。碑首两侧浅刻卷草纹。碑正面铭文分两处:一为正文,居中,阴刻,楷书,竖十二行,足行三十九字,短行十七字,共约八百六十二字。二为补文,居下,阴刻,楷书,竖二十三行,足行十三字,短行七字,共约一百八十一字。碑背面铭文一处:居中,阴刻,楷书,竖十九行,足行十五字,短行七字,共约二百零一字。碑右侧铭文一处:居上,阴刻,楷书,竖一行,共十一字。另在碑亭门下有一石条,现做门槛之用,长110厘米,石灰岩质,石色青灰。阴刻,楷书,竖三行,共十四字。

碑首篆额铭文:

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

碑正面文:

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

凤州团练推官知威胜军绵上县田愿撰

解牛之技以神而过,疱丁得其妙理; 削鐻之能以神而凝,梓庆全在性觉。然则,士有独见之智也, 固足以创立万世法!

大哉,百灵之智也!造范瓷器乃其始,耀郡之祠则其先也。性天内观,神心反照;因土山之所宜,假陶甄之作器;大扑既革於红炉,造化巧成於天地;器范一国,利用周世。虽有智者,无以过也, 述之而已;虽有能者,无以逾也,继之而已。兹天下后世之敕也!虽天生其材有时而废,吾之器无时不用;百工之械有时而缓,吾之器无时不急。是宜有功於民,故以祠之百灵之功为利,於世岂小补哉?

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土延 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或作一日蔬?都户温良昆仲聚众而议 曰:“ 尝闻水之有派,必因其源;木之有枝,必根其本。吾徒世事此业,岂可忘其本乎?”於是允协众意,欣然翁从。遂益蜀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乃立庙像於兹焉,春秋祀之,自此始矣。

江南提举程公作歌并序,公讳筠,号葆光子。斲轮至于轮扁,飞鸢至于墨子,天下之绝工也。予尝观当阳陈立子基之徒,造范瓷器,皆得白灵之妙意,亦天下绝工也。因作歌以赠焉。

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致。成器曾将汴王工,当时见着增羞愧。春风晓入青山谷,目运心劳机经速;陶钧一转侔造化,攸忽眼前模范是。既成坯器在红炉,三日不余方可熟;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竹林吟搜真奇士,待之远方葆光子;光子开缄尽数陈,光辉满座庆云紫。异时林下宴亲朋,千里天涯知远意;观后安置图画侧,余意忽然生愊忆。河朔江南事一同,故乡远在蕃郡国;蕃郡之民喜陶冶,运以千里遍天下。其间精绝固难求,逡巡往往误真价。君今所寄皆奇品,收拾艰难已祥审。古人投赠报以礼,我独茫然甚为贵;君诚河朔君子儒,我亦江南真丈夫。缔交风仪老不变,持此为序岂可乎。

大宋崇宁四年岁次已酉闰二月十五日建。扈庆、雷顺、杨贵:立石。河内许振:篆。苗进、秦俊:刊。

碑正面下部碑文:

施庙地:陈应男陈硕。盖庙:都维那温坦男温玉。同维那任守和、同维那张瑾侄张。张润、吕简、王准、崔秀、李赟、陈仲、眭万、宋应、魏赟、陈荣、李京、王应、赵赟、阎善、王素、王仲、卓真、姚润、姚通、雍容、刘清、王权、赫谨、秦润、魏立、李吉、崔应、崔景、郭义、王万、郭仲、刘泉男、刘宝、崔万、眭周、眭应、忌庆男忌安。元符二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庙令:陈浩。保正:胡万。大保老人:赵进清、刘义。居户:贾彦、王安节。居户:贾润男贾彦。都务:孟琼,本居山阳北。居户:王宣、赵彦、郭宗、李宪、张永言、陈遇、王安、田青。元立。

碑背面铭文:

怀孟路修武县当阳村重修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

维那头:李义弟李顺。维那头:赵成男赵国用。维那头:李荣弟李贵。冯成、宋真、王德、赵义连、王成、刘天瑞、陈荣、王定、刘德、郭林、郭琼、刘真、赵顺、赵赟、赵顺、赵林、赵斌、冯义、杨秀、元忠、元清、任信、牛忠、牛糟、逮赟、高全、高清、高源、候全、余云、高喜、刘成、刘六、王七、秦博士、李林、赵义、翟忠、王真。

皇庆二年七月十五日功毕。蔺村石匠:田秀利。书名人:本村赵义。

碑右侧铭文:

沙锅户王用男王玉施幡竿

碑前刻石铭文

怀州修武县当阳村窑户崇宁元年

注释:

[1]陈万里.谈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1954(4):44-47.

[2]秦大树,李鑫.卡尔贝克的“焦作窑”——当阳峪窑研究史与窑业特征驳议. 载《中国当阳峪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3]小山富士夫.北宋修武窑[J]. 美术研究(日),1951(161):245-263.

[4]叶喆民.论当阳峪窑与磁州窑系,中国陶瓷,1982(1):47-53;1982(2):52-57.

[5]杨贵金.焦作瓷城的考古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7(4);当阳峪窑新探[J].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38):160-164.

[6]焦作市文物工作队.河南省焦作市牛庄瓷窑遗址二号灰坑[J].北方文物,1995(2).

[7]原雪辉,罗火金. 当阳峪窑概述. 载《中国当阳峪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8]秦大树.白釉剔花装饰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J].文物,2001(11):67-83.

[9]罗勇.当阳峪窑神碑释读及其他.载《中国当阳峪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

相关知识

磁州窑黑剔花牡丹纹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Lot2394 西夏 白釉剔花花卉双耳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白釉剔花花鸟纹枕
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
梅瓶:梅韵千年,瓶如美人
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腰圆枕
剔花瓷器

网址: 白釉剔花梅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5124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水中盛放的英雄花”掀开面纱 广
下一篇: #花花的博物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