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福人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品赏园
通城县福人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品赏园
新洲区道观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近五年来,湖北省各级水利行政部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各项水土保持重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重点生态区为切入点,快速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共建一个美好生态大家园。”11月14日,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主要负责人说。
省水利厅坚持将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县,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功能项目建设,监督生产建设项目业主开展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恢复治理,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我省五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7868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04.9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429.31平方公里,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16%,省人民政府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状况连续四年获得国家七部委联合评估考核“优秀”等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全面完成。
武汉: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11月14日,一辆辆翻斗车来回穿梭,在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生态岸坡路基整理作业。“加班加点推进,预计2023年6月底正式完工。”项目负责人介绍。
新洲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全面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水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
道观河生态流域位于新洲区东部,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道观河风景管理区、旧街街、徐古街3个街区,包括汉子山村、桐子岗村、油麻岭村、石家寨村等10个村。工程总投资1100.38万元。围绕治理流域水土流失、河道美化及改善流域村民人居环境等开展,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水土保持示范、生态岸坡防护、坡面水系治理、经果林及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
道观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每年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2293.43吨,产生蓄水效益15686.09立方米。届时,道观河流域将成为拥有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居住环境的乡村文旅品牌。
道观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只是武汉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汉市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变化。市水务局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流程再造,方案审批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建立市级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专家库,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水土保持技术评审,评审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该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流域水环境治理、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协同推进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有机结合。以项目带动整体推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江夏区高腊梅港、新洲区道观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圆满完成黄陂区郭岗河、江夏区黑山、新洲区柳河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2019年以来,该局高效完成部级、省级遥感监管任务。其整改多次受到省水利厅通报表扬,2020年度武汉市水土保持工作考核全省第一。
2018年至今,武汉市水务局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7.6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较2018年减少37.8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竹山: 治山保水造福一方百姓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边陲、秦巴山腹地,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由南向北纵贯县境,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也是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竹山境内河流众多,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大,矿产、水能、生物等资源富集。多年来,竹山县秉承“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理念,以建成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和南水北调优质水源区为目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理念,将水土保持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建设,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和执法监管,全县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不断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大美竹山,因山而名,因水而灵。走进竹山,堵河两岸山峦叠嶂,绿树葱葱,蓝蓝的天空上点缀着朵朵白云,清澈的堵河水静静地流淌,如一条蓝丝带环绕着竹山县城。一座生态良好、山川景美、河畅水清的灵秀山城映入眼帘。
曾经的竹山也是湖北省重点水土流失区域之一。据2004年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016.5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6.23%,山体裸露、河道淤积、尘土飞扬等现象随处可见,人为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以来,竹山通过实施国债小流域治理、“丹治”工程、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水源地保护等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1.48平方公里。同时,通过大中型库区水生态修复、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等措施,生态修复714平方公里。至2021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降至514.98平方公里,其中中轻度水土流失比例达85%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09%,植被覆盖率80.2%,坡耕地治理达63.3%,堵河及其主要支流水质达标率为100%,形成了陡坡地建林护林保水、缓坡地改梯截水保土、河流溪沟固堤防灾的综合防治体系,全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特色产业规模壮大,生态屏障不断夯实。
竹山县文峰乡太河村坐落于青山峡谷之间,群山郁郁葱葱、云雾缭绕,溪沟两岸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两边绿化相得益彰,境内的太和梅花谷国家级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尽显水美乡村的生态魅力与活力。
“竹山小流域生态治理,使我们的景区真正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还带动了周边许多村民就业。”11月12日,太和梅花谷旅游区副总经理何琦受访时高兴地说。
竹山县在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的同时,将小流域生态治理与水利风景区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打造亮点,建立示范。2018-2019年,该县结合实施太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按照“治理一条小流域,打造一处亮点,保护一地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思路,通过封禁保护、生态绿化、河道整治、排污治污、村庄美化等措施,实施河流水系生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已建成的生态河道、生物净化塘、水保林、水利文化广场等设施已成为生态旅游新的景点,太和梅花谷也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于2021年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审核和命名。境内太河村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乡村、湖北旅游名村、湖北省绿色幸福村。
水土保持重在治山保水,防治水土流失。竹山县地处高山和半高山地区,山地面积大。在多年实践中,竹山县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按照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原则,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陡坡地大面积实施造林补植、封禁治理,缓坡地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梅李、樱桃等农林生态产业,以提高农民收益,服务乡村振兴。
“龙井小流域综合治理,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和生产。”11月9日,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李可受访时说。
在宝丰镇龙井片区,通过实施龙井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建和补植的1400余亩生态有机茶基地已经投产,基地内的田间生产道路、截排水沟、蓄水池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基地建成后,通过承包、流转等方式,交付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项目区人均年增收800余元。过去“见天收”的陡坡耕地、荒山变成了一片片经济林,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竹山县结合脱贫攻坚,新建和改造高香型茶叶生产基地10万余亩,建成山野花、樱桃、梅李等经济林4800余亩,培育市级生态产业龙头企业6家,培育乡村茶叶、山野花等生态产业合作社150余家,有力壮大了当地生态经济发展。
夷陵:治山理水植绿 护一江清水东流
宜昌市夷陵,得名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生态屏障区和宜昌百万人口饮用水源保护地,生态地位特殊,水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夷陵肩负着保护三峡坝库区水环境安全、维护三峡坝库区生态环境的“正中心”责任。
多年来,夷陵区坚决扛起“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责任,锚定“生态夷陵、绿色夷陵”建设目标,把水土流失治理、治山理水植绿作为呵护夷陵生态环境、守护三峡生态屏障的重要抓手常抓不懈、持续推进。
“墩子河已经大变样了,以前河水发臭,我们都不愿从旁边走。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环境得到彻底改善,老百姓都爱在这河岸边跳广场舞。”11月14日,夷陵区鸦鹊岭镇梅林村村民田圣举受访时说。
“观音河水土保持治理后,村里的500亩水稻及油菜丰收都得了保证,以往河水经常冲出来,淹没庄稼。”夷陵区黄花镇军田坝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宋毅感叹道。
近三年来,夷陵区累计投资5279.8万元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43平方公里。先后实施了墩子河、白洋坪、观音河、邓家等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至2020年石漠化治理水利水保工程以及付家冲水土保持恢复治理工程。仅2020年与2019年度对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增加4.98%。经估算,全区2020年度实施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后,将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0.95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3.29万吨,直接受益人口10655人。
为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夷陵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简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切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常态化实施“专项检查+清零行动+图斑复核整改”的“三合一”综合监管行动。近三年来,共完成监督检查607次,下达检查文书162份,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32个,接收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备案75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017.38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从2017年的不足100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1424.4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19年的891.34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年的881.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19年的74.87%提升到2020年的79.85%,年平均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约0.95万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量3.29万吨;由于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注重产业培育,邓村绿茶、萧氏集团、晓曦红等农业企业应运而生,被列为国家柑橘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等,年增加粮食产量约4.51万公斤,有力促进了水土流失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区13个乡镇、街道、试验区,已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27个,市、区级生态乡镇11个、生态村76个,各级美丽乡村60个;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达100%,无劣Ⅴ类水体;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通城:治理小流域 催开万家花
“我每天都要围着这口塘走几圈,心情好着呢!”11月13日,通城县沙堆镇沙堆村程家垅屋场的吴开宝满脸陶醉地感叹道。围绕池塘的一圈美人蕉,倒映水中,清晰可见。孩童嬉戏,老人漫步,怡然自乐。
这池塘一年前的脏乱,还深深刻在吴开宝的脑海里。堤坡垮塌,垃圾漂浮,水质透黑,一到夏天发臭,让住在塘边的村民深感无奈。
巨变来自2021年的小流域治理。建排水沟分流,加固塘坡堤坝,栽种美人蕉吸收塘中氮磷养分。短短半年时间,程家垅屋场旧貌换新颜。环境一美,村民随地乱丢垃圾的陋习也在悄然改变。
地处长江一级支流陆水河上游的通城县,是全国油茶大县、湖北省三大产茶县之一。因产业发展粗放,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已成顽疾,耕地减产,人居环境下降。如何涵养水土,守护一方生态,助力产业发展?该县以县内四大河流之一的沙堆河为载体,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探索。沙堆河流域涉及沙堆镇、四庄乡16个村4万余村民,油茶、茶叶等种植产业在全县居首,全县重点打造的1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有2个在该流域,多种因素叠加,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要求。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统筹山湖田园林草,推进系统治理,水土保持才有可持续性。”通城县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黎记明表示。
2021年,投资1000万元的沙堆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流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项目将沟溪整治、人工湿地建设、维修土坎梯田等工程措施,绿化、栽种水保林、经果林等林草措施,与封育治理措施三者有机结合,依靠自然力量进行生态修复,立足长远,标本兼治,牢牢守护一方水土。
走进沙堆河下游、位于四庄乡的万亩油茶基地,灰色的U型槽以优美的曲线滑向远方,引导水归其流;挡土墙沿坡而建,守护水土归其位。挂满枝头、漫山遍野的累累油茶果煞是喜人。
“水土治理到位,水肥就不会流失,茶园增收才有希望!”11月13日,湾船咀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养大户吴有志信心满满地说。
守护一方水土,培育万家花开。亭亭玉立的美人蕉装饰了农家的生活,满山的油茶树点燃了村民致富的梦想。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知识
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共建美好生态家园
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
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焕发新风采
【整治城乡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长岭县太平川镇:栽花修草添秀色 美化环境靓家园
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共建生态家园
济南“共建花园”让居民享受绿色生活带来的幸福与美好
文明实践在雨花丨植物园社区:坚持绿色环保 共建美好家园
守住生态底线 建设美好家园
“姐妹共建·幸福家园”推选展示丨共同缔造焕新篇,一花引得百花开
水土流失(自然灾害)
网址: 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共建美好生态家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5971.html
上一篇: 油菜花种植与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 |
下一篇: 中央环保督察公布典型案例,湖北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