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是一部难以直视的电影
如题,影片围绕“法兰西”展开。作为一位名气大噪的全法最红女记者,她出入顶级的国家政府发布会现场跟总统调情,跟助理嬉笑,也深入硝烟弥漫的非洲战区,篡改事实,炮制;出入名流晚宴,她穿着波浪般起伏的珠光闪闪的衣裙;作为演播室的女主播,她有着一双“金铁杂陈”的眼睛,一边被称为“演播室的艺术家”,一边被称为“漂亮花瓶”。看起来,她熟练自如地消解着新闻的严肃性,她毫不节制地贩卖着贬值的眼泪。
法兰西是个无法让人一眼喜欢的女主角,不会为她的美丽惊艳,也不会为她的眼泪动容。甚至于,在第一个片段之后,我们就感觉到被冒犯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让我们无法直视的原因还有跳跃而破碎的场景,不小心撞到人、家庭争吵、心理治疗,以及期间的出轨、家人以外,她不断旁逸斜出的剧情线索。
依然够杜蒙。或者说,这是加强版的杜蒙,用更强烈的剪辑方式加剧了剧情难度,频繁出现的停顿不时把观众带入一种不舒服的茫然中。电影中融合了记录片风格影像、合成影像、拍摄影响等多种类型,而在镜头语言方面,不管是人在车中,还是人在山中,都刻意营造了一种虚假的抠图痕迹,需要时时分辨真假,观影体验十分辛苦。
或许电影带给大家的种种不快正是隐藏的“后隐喻”。伪善精致的部分“高质量”人类、被快速切割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与冷漠,正是活生生的现实,凝结在法兰西精致茫然的脸孔上,生动诠释着“恶之花”的妩媚与虚无。
法兰西,行走的“恶之花”
抛开偏见,法兰西身上仍然有着值得琢磨的复杂美。她有着王熙凤的强势与华丽,又有着林黛玉般的脆弱与自怜,而当场景切换到家的场景,色彩艳丽的巨幅油画、典雅厚重的配色,堆叠起的某种庄重与华丽,招徕观众进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意识流世界,又给她蒙上了一种“法国版秦可卿”的即视感。
毫无疑问,法兰西是成功的记者。不管是在发布会现场假装笑闹吸引总统的提问,还是在演播室“坐山观虎斗”,抑或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将战争排练成主题先行的独幕剧,正如Lou的话说,她是为流量而生的艺术家。
法兰西深谙流量之道,自如切换着强悍的观点输出和虚伪的眼泪攻势。在意外车祸、家庭矛盾等一连串意外捅破了她精致生活的完美泡泡后,压制在内心深处的恐惧与焦虑破土而出,她的眼泪变得更加密集起来。过于稠密的“眼泪攻势”消解了其重要性。镜头用力且频繁地记录着她不同场景下的眼泪瞬间,总结了她自我认知失调的矛盾以及被外界力量所裹挟的摇摆不定。
当眼泪成为某种不自觉的演技时,她早已成了中毒颇深的分裂患者。比起自我的真相,她更关注自我的形象。在抑郁症患者,她在放大自己的情绪,镜头在方向盘下的取景,设置了受限的视角,有种诡异的狰狞与克制。镜头语言上的特写、恍神一般的停顿,都试图带着读者思考以及迷惘。
她不是一个完美偶像,杜蒙在这里将反讽发挥到极致。被叫做“漂亮花瓶”,她气到焦虑,没几分钟又在同事引诱式的安慰下好起来,而助理安慰她的话术正是“晚上去迪奥专柜去挑参加晚宴的衣服和首饰”。她因为男记者的欺骗而痛苦,痛苦捂脸的手上赫然是她的婚戒。她没有主角光环,不是道德榜样。
阳光猛烈,尘埃毕现。她的内心,像是肆意生长的恶之花。如同难民渡海的场景中,海警到来的时候,她从采访船上跳到难民船上,阳光打在她脸上,帆船的影子落在她脸上,一半一半。空无的悲凉与强大同时并生。真实与虚构、过去与未来、自我与他人、希望与失望,始终相生相伴。而她,总是横跳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不断试图放大自己,却归于徒劳。人在历史与时代中难免有随波逐流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女人身上更鲜明,尤其是一个敏感而强大的女人。贞德是这样,法兰西更是这样。
恶之花,会结怎么样的果实
某种程度上,《法兰西》和《楚门的世界》像是工整的互文。表面看来楚门的生活是被无数虚假堆起来的虚假幻境,而法兰西则是掌控千万镜头语言的幕后操纵。其实不然,法兰西即是某种意义上的“楚门”。如果说楚门身处一个虚假的“真实”世界,那么法兰西身处一个真实的“虚假”世界。与楚门不同,法兰西自觉参与了“扮演法兰西”的行动,成为虚伪生活的同谋者之一。在扮演某种程度的自己时,她轻松自在,信手拈来,而回到真实的生活,她茫然虚无,捉襟见肘。
如果我们叩问法兰西为什么这样?或许会明白她不仅是操盘手,而是被规训成的操盘手。观众就喜欢这样,造神与毁神,极端与争端。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全球已经整齐划一地进入“后真相时代”。假新闻泛滥的现状,记者如同煽情的政客,大众满足于肾上腺素式的信息投喂,满足于标签式的个人解读,满足于自我感动式的形象包装。
不管是开车行驶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之中,还有身处阿尔卑斯山脉的高级疗养院,影像都呈现出一种五毛特效抠图般的不在场,是主人公对世界的抽离,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失落体现。我们越来越丰富又忙碌地生活,却发现能被触动的场景越来越少。我们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了。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失去和城市、风景对话的能力,像是装在玻璃罩子的人。
这种人与环境的分裂,某种程度上正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影片中随处可见的蓝牙耳机,富于时代性地展现了人物好像永远处在多元的连接中,注意力也被切成不同的碎片,无法专心地面对当下。在车祸事件中,是她在开车时候转头跟儿子小乔说话,忽略了前面的路况,撞到了人。在演播室的丑闻中,是她的助理不小心摁掉了直播间的按钮,打破了两种语境的结界,丑闻爆出。
人心从自我的分裂,蔓延到全人类的膈膜,围绕发生在“法兰西”身上的种种线索,我们清晰地看到“壁垒”的无数样子。又贵又远疗养院,穷人不会来,是阶级的隔离。即使身处同为上流阶级的名流宴会,还是会被问“你是左派还是右派”,这背后的内涵正是人的标签(人设)比人更重要;即使亲如夫妻,在她因为某个节目崩溃而难过时,丈夫前一秒还在安慰她,又突然因为自己能在同个节目推广新书而毫无掩饰地开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内心“各自为政”,无暇顾及别人的悲苦,即使亲近的人也是如此。
翻遍全片,只有在她宣布退出电视屏幕,参与社会公益行动时,才从流浪汉的口中听到一句关心:“你为什么哭?法兰西为什么哭呢。她不快乐”。而紧接着,这种善意的问句又被另一位流浪汉冷漠的问句而替代。他的潜台词是你都这么成功了,有什么可哭的?
依然是看起来奇怪却又真实的隔膜。就像我们无法理解“中产阶级”为何要花8000块上心灵瑜伽班一样。法兰西看似是一个标准的精英版抑郁症患者:“我什么都有,却不快乐”,连她自己都无法说清楚的忧伤,成为长在心里难以拔去的野草。如何解释眼泪呢?面对广阔的阿尔卑斯山脉,法兰西轻声唱起“你还指望我,对你说什么呢,我眼眶泛泪,不停哭泣”。
虚无、空洞、茫然,滋养“恶之花”的土壤,就藏在一帧帧的场景寓言里。她与丈夫在自己的家中,只像是在某场艺术展览中偶然相逢的熟人,私密亲近的感情甚至在“家”这个小空间中都被屏蔽了。阿尔卑斯山脉的壮观、辽远,以及宁静得像是被掐掉了呼吸,仅仅是作为人物故事发展的巨大幕布。直到影片最后的法国北部村庄,我们才从虚假场景中走了出来,肌肤上感受到真实的风的流动,衰败的树叶 ,难民纪念点,一种悲苦但流动的气氛迎面扑来,有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苍茫,在这里我们才开始感受到一些赤裸的真实。
恶之花土壤——“用眼泪洞察深渊“
在剧情发展上,杜蒙看起来并没有太花心思,几乎带着对观众的轻视。一次法兰西撞到行人,一次是福来恩的开车坠崖,剧中两次重要的意外都是靠车祸引起的。而助理在直播间不小心碰掉了按钮更是低级而俗套,撞梗儿韩剧《继承人》中的校园广播表白,几乎在不讲逻辑地瓦解当下新闻产业的严肃性。
但在杜蒙一贯声称的“平庸叙事”里,也不乏颇具匠心的点睛之笔。正是在看似失真的情境中,一次次逼出了人物的真实感,真善美裹挟在崩坏中,直直刺到法兰西的生活里。因为意外车祸,她走进了受害者一家的生活,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次捐款,是她从过度防卫的自我到理解他人的开始。假装病人的调查记者,仍然命运般地爱上了她。而她失去一切后再次拿起话筒,采访对象正是一位性侵惯犯的妻子,这位妻子的话给了她某种解读,
“他病得不轻,也爱得不轻”——这或许正是当下大多数人的精神写照。用杜蒙的话说,“就像疫苗,我们把恶注射进去,我们就能获得某种免疫力,观众并不脆弱”。
戈达尔曾说“当我拍一个特写镜头的时候我希望能够让你们与那个被拍摄的人产生距离感”。杜蒙不仅用了大量的特写,同时在特写镜头上放了更长时间的停留。特写的停留不仅放大了与角色的距离,更深化了这种迷茫。停留的每一瞬间都被放大,观众像是被摁在某处,等待命运某种不祥的应验,迫使你进行不愉快的思考。
杜蒙没有隐藏他的野心,《法兰西》不只是在以一个人物指认一个国家,更是在指认一个世界。法兰西以时政记者的身份串联起广阔的远方与纷繁的群像,谈论非洲战争、脱欧、与难民话题。就像学者刘擎的观点,我们的生活里都无法逃开“远方的暴政”,区别仅在于暴政的不同。 中美贸易战、全球疫情……世界运营的底层结构和逻辑正在断裂,新的规则和体系还未形成。连接与孤立的问题在时代、国家、个人中间同样显著。
影片看起来没有结束,只是画下一个暂时的休止符。杜蒙摊平铺开,世界一团乱麻的无解现状。法兰西看起来没有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我们预料的升华或者崩溃都没有到来。
“这是我的工作,无论怎样我接受它,而且会全力以赴。我不相信所谓光明的未来,不相信进步和理想,那些都是虚的,就是这些东西让人痛苦。你明白吗?只有现在。放下对未来的憧憬,别再逃避现在”。结局陈词中,她身上有种自愿成为西西弗的悲伤与通达,在荒诞现实中全力以赴的消极与积极。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国。你怎么样,你的国就怎么样”。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解读是相互的,我们参与创造了这个世界,又在这个世界中辨认自己的存在与意义,这是无法逃避的时代命题。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正如在疗养院时,男记者说道:“你看那群山,也很喜欢端详我们”。至于真实的现状,是继续泥沙俱下,还是峰回路转。娜拉出走之后呢,楚门醒来之后呢,西西弗推石头上山之后,虚伪和隔膜依然存在,世界依然是一个循环,但一定有什么在悄然变化。
相关知识
《法兰西》:无法直视的“恶之花”
从《恶之花》看波德莱尔的美学观
10种鲜花的英文名及含义,兰花的竟然这么污,不忍直视
【第五人格】剪刀手爱德华造访庄园 舞女迎来联动紫皮“恶之花”
关在铁笼里的“邪恶之花”罂粟开了 市民可去武汉植物园观赏
花坛竟现“恶之花” 警方:明令禁止种植,不可随意移种罂粟
“罪恶之花”盛开 广西外来物种入侵在全国位居前列
读《雷雨》恶之花蘩漪为什么会被作家喜欢?恶在作品里的美学意义
恶之花不需要灌溉
1966年,英国学者卡尔松,《当代美学及其对自然美的遗忘》一文,正式开启了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浪潮。
网址: 《法兰西》:无法直视的“恶之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6532.html
上一篇: 理想的的鲜花,要盛开在爱的土壤之 |
下一篇: 花土暴晒有哪些好处,4个有效的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