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陶韵记忆】怀仁窑的前世今生(上),值得收藏!(图文)

【陶韵记忆】怀仁窑的前世今生(上),值得收藏!(图文)

《中国陶瓷词典》是这样界定怀仁窑的:辽、金、元瓷窑。窑址在今怀仁县。分布在小峪、张瓦沟、吴家窑等地,产品以烧黑釉瓷为主,器物有碗、盆、缸、弦纹瓶、鸡腿瓶、盏托、大口罐等。胎质较粗而釉质甚精。划花为主要装饰。线条简练。

怀仁窑划花罐

这里论述的怀仁窑,是指怀仁县境内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所有陶瓷活动的总和。

怀仁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中心。盆地西沿即吕梁山北端余脉洪涛山,怀仁境内洪涛山由南而北有三条河谷,自西向东汇入桑干河,分别是大峪河、小峪河、鹅毛河。三条河谷内历史上均有陶瓷生产活动。现在尚在生产的只有大峪河沟内的吴家窑陶瓷厂。其它陶瓷遗址均有遗存,近年来修路扩建,遗存也不存了。

怀仁地处大同煤田,煤炭储量丰富。大峪河沟内蕴藏有闻名陶瓷届的高品位高岭土----大同土,当地俗称砂石或黑矸。因砂石质量高产量大,也因砂石与煤炭混采,当地一座煤矿,名即砂石矿。

展开剩余84%

同一沟内的碗窑村热窑湾有黄土,直接施于坯上,烧成即为釉,俗称黄土釉。尚有一种称为“立土”的黄土不添加任何配料施于瓷坯上即可烧出乌黑的釉来。(古代人也没掌握钴、錳、铁等氧化物,不会有添加料。此土原矿,前些年开煤矿被推,有待专业人员再去勘寻试验。)

此三条河谷,沿河岸山崖裸露的红色、紫色、土黄色岩石,都是制陶瓷的原料。(笔者曾从不同地方取上述岩石,粉碎、成型、烧成均可烧结,只烧结温度不同,有些岩石烧成后近似紫砂质。大有开发前途。)

吴家窑矸土品类繁多 ,有“软矸”、“硬矸”之分,从做大缸粗陶到制白胎细瓷尽可采选。出了大峪河沟至清水河段又有优质粘土矿藏----当地称石庄土。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石庄瓦盆村。

三条沟优质的陶土原料和丰富的煤炭燃料,陶瓷生产的必需物质资源,怀仁具有,得天独厚。

鹅毛河下游鹅毛口村西北岸,那里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古石器制造场遗址,是1937年由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发现的,贾兰坡三次来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进遗址考查,写出了《山西怀仁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的调查报告,于1973年发表在《考古学报》第二期。报告把石器制造场断代于新石器早期,距今约一万年。报告在文化遗物中提到:发现有三块细泥红陶片,最大一块约10平方厘米,陶质细腻,不含砂粒,表、里有刮抹的痕迹,颜色黄褐,与华北各地常见的仰韶文化的细泥红陶没有明显区别。

1984年第四期《史前研究》中“山西怀仁窑子头的细石器遗址”文提到,距鹅毛口石器制造场仅隔一条小冲沟的窑子头村“东岭”发现了一些细石器,同时发现的除有细泥红陶片外,还采集到灰陶片。(一般灰陶产生于红陶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鹅毛口当地农民在南山坡耕地,犁出一个大陶罐。七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专家在鹅毛口内张瓦沟发现了宋、辽、金、元、明、清六朝烧制陶瓷遗址,(这里把怀仁陶瓷活动上溯到宋代,下推到清代)并证明当时当地的陶瓷业很具规模。当地还发现了一件形态逼真的黑釉盘角大尾巴羊玩具。

下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东岸约七千米,遗址西边台地上有大量的生活用陶瓷器残片,多为盆、罐类残片,以素陶为主。下峪村南二百米处的高坡上,残陶片密密麻麻,俯拾即是。多为三、四厘米的残片。陶片上有多种组合的细纹,也有少许的附加堆纹,粗绳纹极少,多为灰陶,有少量夹砂陶。考其年代上限不晚于西周,下限应在汉代。遗憾的是当地未见陶瓷遗址。但在交通运输未发达的当时,这些陶器是不会由远方运来的。

怀仁县城东15里处陈庄村发现一处较大的东周时代遗址,遗址内土层中有很多泥质灰陶器残片和少量的夹砂陶片,陶片上有细绳纹,器形有壶、盆、罐,最多的是豆。

怀仁窑残瓷片

怀仁县城北20公里处温庄遗址,城墙夯土内仍有很多陶器残片。县境内汉代劇阳遗址内有大量生活用陶器的残片。县城南30多公里的日中城村南有一古城遗址,古城内各种汉代纹饰的陶片,信手即可拾得,还有瓦当。

县城南十余里的万金桥村西南处发现了大量的残陶片堆积,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近一米多厚,残片多为大型的坛、罐、盆,器壁厚重,器形硕大,此处是一个值得专业详考的地方。

近年县城大拆迁,怀仁城内多地有陶器出土。在仓巷地下发现了数口金代的大型陶罐。县城观巷内有一处辽、金残器窖坑。怀仁老城周围发现许多辽、金、元、明、清时代的墓葬,都有许多陶瓷明器;县城内泰安门施工,发现大量辽、金时期瓷器残片,怀仁气象站一带辽、金墓中出土黑釉瓷器“黑釉剔花坛”。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载:著者1977年考察该窑址(怀仁窑)时,曾采集到白釉、黑釉、酱釉、白地绘黑花、黑釉划花、白釉灰地剔划花、辽三彩、钧釉等瓷片,还有鸡腿瓶残片,多属辽金之物。可见怀仁于辽、金时代为兴盛之地,陶瓷业发达,留有许多遗存。

上述这些都映证出自鹅毛口细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已能制作原始陶器)到春秋战国、汉、唐、辽、金、元、明、清,在怀仁这片土地上,一直有陶瓷业长时间的存续,这里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陶瓷生产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

怀仁窑陶瓷的工艺强项是:釉质甚精。

怀仁窑结晶釉碗

怀仁窑的装饰特色,主要是釉层剔划花,详细可分剔花和划花。

白釉剔划花,黑釉剔划花,怀仁窑都有,其刻划方法是:

1

留花剔地,划出花纹后把空地全部剔掉。

2

黑釉剔划花,是利用黄土釉烧成后的黑色和经过剔划后露出的坯体色,以强烈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花形,其实剔是要产生“面”。

3

单线划花,在釉面上只用线条钩出纹样来,空地不做任何处理,划不产生“面”。用线组成“面”是又一回事。

4

钩花划地,先勾出纹样的轮廓,然后把空地划成各种形式的线条,构成较柔和的中间色调,怀仁的特色是划成“席片纹”。剔划花纹使用的工具很简单,有一种粗铁笔,一种细铁笔,和一把骨或竹制的平头小铲都行,一般先用细笔划出流畅的线条,再用粗笔加宽加粗。

剔划花是釉层装饰中的一种,是含剔划釉色和剔划化妆土两个方面,按釉色又分为黑釉剔划花或白釉剔划花,其实黑釉剔划的是釉层,白釉剔划的是化妆土,而后再罩一层透明白釉。

明末后,怀仁窑除吴家窑碗窑村有陶瓷生产,石庄村有红土陶器生产外,再无窑口存在。

怀仁石庄村的红土瓦盆,当是明末清初兴起。石庄村的陶器生产,烧成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胎质类似仰韶文化的陶器。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手工轮制,一人转轮,一人拉坯,甚为原始。主要生产罐和盆。罐,主要有水罐,取水、运水、储水之用。饭罐,有单耳罐双耳罐。陶饭罐罐壁厚,还有保温的优点。早前的庄稼人出地劳动,一顿饭要送去,就用这石庄的红陶罐。茅罐,即俗话中的粪罐子,常为菜农所用。盆,用处多,品种也多,有半升盆,五升盆,七升盆,大斗盆,有盛菜,盛糕的盆。种花作花盆,透气,不腐根。也有夜用的尿盆。乡俗发丧用的丧盆。

三几百年来,石庄盆,红遍口里口外,在外乡,瓦盆成了怀仁的代名词,(笔者1987年在该村下乡一年,曾建议窑户,可用石膏模成型,既规整又可提高生产效率)。但怀仁石庄瓦盆,它的使用价值逐渐为现代器物取代,而艺术追求全无,又由于环保等因素的限制,瓦盆业已失去了生命力。

文字:李石志 李一瑶 这里是朔州

相关知识

梅花的前世今生
花的前世今生
西番莲的前世今生
《花卉:一部图文史》关于花卉的旅程,花香四溢,值得收藏
斗南花市的前世今生
探究花卉历史 一次听懂花卉前世今生
科学网—紫荆花的前世今生
插花花艺培训—花的前世今生
学者辰山对话 呼吁创意演绎中国花文化前世今生
探索插花艺术的前世今生

网址: 【陶韵记忆】怀仁窑的前世今生(上),值得收藏!(图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6742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讲讲体操地毯的包装及运输要求
下一篇: 泛黄的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