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赏石文化的渊流传承与内涵——明代的赏石文化

赏石文化的渊流传承与内涵——明代的赏石文化

公元1368 年,朱元璋北伐军攻占大都(北京),建都应天府(南京)。1421 年,朱棣迁都顺天府(北京),南京为陪都,明朝共276 年。

晚明的政治黑暗和文人士大夫思想的个性解放,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颇有契合之处。晚明正德、嘉靖、隆兴、万历、泰昌、天启等多位皇帝“罢朝”、消极怠工、荒淫无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现象。

朝庭的腐败和仕途的闭塞使士子不复他想,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直指人心,使士人更加关注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体认。与此同时,江浙一带的城市商业经济空前发达,文化也极度成熟。社会的世俗化使文人与能工巧匠结合,共同创造了晚明的精致文化。

△ 明代 英石 藏于紫禁城

格心成物、推演至理,构成晚明最精彩的景象。晚明生活的日渐精致和器物的趋于小巧,使各项艺术空前繁荣,大师巨匠层出不穷。文彭的印石,开一代印论之先河;供春的紫砂壶,被誉为陶壶鼻祖,大彬壶也成为旷世奇珍;子冈玉技艺空前绝后;朱松邻三代人的竹雕镂刻精妙;黄成的漆雕功力超凡,并有《髹饰录》传世;景泰的珐琅彩冠绝古今;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嘉靖、万历的五彩瓷,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式家具几成中国家具艺术的代名词。

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以竹与漆与铜与窑名家起家,而其人与缙绅列坐抗礼焉。”晚明能工巧匠的地位,可以与豪门富绅平起平坐。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与古敌。”明代精致小巧的器物,身价能够与前朝的古董相抗衡。

明代精致的园林与赏石

明代精致小巧的理念,深刻地影响到造园选石与文房赏石,成为士人赏石的精典传承。明代的江南园林,变得更加小巧而不失内倾的志趣和写意的境界,追求“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式的园林空间美。明末清初《闲情偶记》作者李渔的“芥子园”也取此意。晚明文震亨《长物志·水石》中:“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是以小见大的意境。

晚明祁彪家的“寓山园”中,有“袖海”、“瓶隐”两处景点,便有袖里乾坤、瓶中天地之意趣。计成《园冶·掇山》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深意画图,余情丘壑。”亦为如是。

△ 明代 纹理石 藏于紫禁城

(一)小中见大的园林与赏石

晚明扬州有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被誉为江南名园之四。其中诗画士大夫郑元勋的“影园”,就是以小见大的典范。郑元勋在《园冶》一书的题词中说影园:“仅广十笏,经无否(计成)略为区画,别具灵幽。”“影园”占地区区只有五亩左右,却极具野趣。郑氏在《影园自记》中说:“媚幽阁三面临水,一面石壁,壁上植剔牙松。壁下为石涧,涧引池水入,畦畦有声。涧边皆大石,石隙俱五色梅,绕阁三面至水而止。一石孤立水中,梅亦就之。”赏石与幽雅小园谐就致趣,所谓“略成小筑,足征大观”是也。

(二)米万钟的园林与赏石

米万钟(1570 ~ 1628)字友石,又字仲诏,自号石隐庵居士。米万钟为米芾后裔,一生好石,尤擅书画,晚明时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米”之称。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说:“淀水滥觞一勺,明时米仲诏浚之,筑为勺园。”米万钟在北京清华园东侧建“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自然以水取胜。明王思任《米仲诏勺园》诗:“勺园一勺五湖波,湿尽山云滴露多。”米万钟曾绘《勺园修禊图》长卷,尽展园中美景。《日下旧闻考》记:“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高柳荫之。……下桥为屏墙,墙上石曰雀浜。……逾粱而北为勺海堂,堂前怪石蹲焉。”园中赏石亦为奇景。《帝京景物略》称勺园中“乱石数垛”,现今颐和园中蕴含“峰虚五老”之意的五方太湖石,就是勺园的遗石。米万钟建“勺园”应在万历晚年。米氏在京城尚有“湛园”、“漫园”两处园林,但都不及“勺园”名满京城,文人多聚于此赋诗撰文,一时皆有称颂。

△ 明代 锁云 米万钟

米万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次年任六合知县。米万钟对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叹为奇观,于是悬高价索取精妙。当地百姓投其所好争相献石,一时间多有奇石汇于米氏之手。米万钟收藏的雨花石贮满大小各种容器。常于“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其中绝佳奇石有“庐山瀑布”、“藻荇纵横”、“万斛珠玑”、“三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美名。并请吴文仲画作《灵岩石图》,胥子勉写序成文《灵山石子图说》。米万钟对雨花石鉴赏与宣传,贡献良多。

米万钟官场数十年,看尽晚明政治黑暗,处世超脱,有“大隐隐于朝”的泰然。米万钟爱石,有“石痴”之称。他一生走过许多地方,向以收藏精致小巧奇石著称。现存故宫博物院明代画家蓝英《拳石折技花卉》题“丁酉花朝画得米家藏石并写意折枝计二十页。”由此可知,这众多数寸小石,皆为米万钟珍藏。明代闽人陈衎《米氏奇石记》说:“米氏万钟,心清欲澹,独嗜奇石成癖。宦游四方,袍袖所积,唯石而已。其最奇者有五,因条而记之。”陈氏文中所记五枚奇石:两枚高四寸许、一枚高八寸许、两枚大如拳,皆精巧小石也。

(三)文彭与印石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明四家之一文徵明长子。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均有建树,尤精篆刻,开一代印论之先河。

玺印向为执信之物,其艺术滥觞于先秦,兴盛于两汉,衰微于唐宋,而颠峰于明清。明吴名世《翰苑印林·序》说:“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力,令人忘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故文寿臣以书名家,创法用石,实为宗匠。”

古来制印,多用金属、玉石等材料,硬度较高,或铸或琢,素以匠人操作,少有文人亲为。青田石硬度只有摩氏1.5°,文彭以此石为材,运用双钩刀法,奏刀有声,如笔意游走,实为开山宗师。

文彭也是边款艺术的缔造者,除了印文,他在印章的其它五面,以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学养,师法汉印,锐意进取,篆刻出诗词美文、警句短语、史事掌故等,使印章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明代周应愿在《印说》中写道:“文也、诗也、书也,与印一也。”这种“印与文诗书画一体说”,将印提升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文彭正是这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晚明周亮工《印人传》说:“但论印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余亦知无容赞一词。”

文彭是我国文人印艺术的开山宗师。

△ 明代 珊瑚石 藏于紫禁城

(四)文房清玩与精致赏石

晚明文房清玩达到鼎盛,形制更加追求古朴典雅。晚明屠隆所著《考槃馀事》记载有四十五种古人常用的文房用品。晚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列出四十九项精致的文房用具。精巧的奇石自然是案头不可或缺的清玩。《长物志》中说:“石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因几案陈设需要精小平稳,明代底平横列的赏石和拳石更多的出现,体量越趋小巧。晚明张应文《清秘藏》记载:灵璧石“ 余向蓄一枚,大仅拳许,……乃米颠故物。复一枚长有三寸二分,高三寸六分,……为一好事客易去,令人念之耿耿。”晚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说:“书室中香几,……用以阁蒲石或单玩美石,或置三二寸高,天生秀巧山石小盆,以供清玩,甚快心目。”晚明时候,精致赏石在文房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 明代 湖石 藏于紫禁城

明代赏石著作的重要地位

明代精致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园林、文房、赏石精致理念的普遍认知。这种认知,又促使文人著书立说,创造了更加精深的典籍,成为精致文化的传承宝库。

(一) 计成的《园冶》与赏石

晚明计成(1582 ~ 1642)字无否,苏州人。计成游历山川胜景,又是山水绘画高手,因造园技艺超群而闻名遐迩。他曾为郑元勋造“影园”、为吴又予建“吴园”、为汪士衡筑“吴园”,都是技艺精湛、以小见大的典范。

计成《园冶·掇山》中说:“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奇石在造园中是不可替代的景观,创造出以小见大的自然胜景。《掇山》对造园的景观石有很深的见解。释“峰”为:“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造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释“峦”说:“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至乱掇,不排比为好。”释“岩”说:“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计成释石之说,即是造园之谈,又是鉴石之道。

计成的《园冶》是世界上最早的园林专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造园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被奉为造园学中最精典的教科书。

△ 明代 英石 藏于紫禁城

(二) 文震亨的《长物志》与赏石

晚明文震亨(1585 ~ 1645)字启美,苏州人,文彭之后。所著《长物志》,是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论及案头奇石,尤有深意。

《长物志·水石》卷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置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前句言石令人返璞之思,水引人做清隐之想。后句示于细微处览山水大观,意境深泂,成玩家圭臬。《水石. 品石》卷又说:石“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横石以蜡说而峰峦峭拔者为上。”此处品石,体量、形、质、色兼备,体现出晚明对赏石要求的完备。

《长物志》是文房的精典、赏石的精致、生活的精细,是晚明士子的百科全书。雅趣深至,广播于四海内外。

(三)《徐霞客游记》与赏石

徐霞客(1587 ~ 1641)名弘祖,霞客是友人为他取的号,江苏江阴人。《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弘大的著作。徐霞客走遍中国名山大川,历尽千难万险,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自福建华封绝顶而下,考察九龙江北溪,留有闽游日记(后):“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逐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房,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水即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跌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倾,舟安得通也?”现在的华安、取华封(丰)、安溪两字头为名。北溪落差极大,水流湍急,古来自华封绝顶至新圩古渡,舟楫不行,只能徒步攀缘。霞客当年考察北溪的这段奇险之地,现在已经辟为九龙璧天然“玉雕走廊”观赏石公园。徐霞客两赴北溪考查,应当是九龙璧最早的发现者。

徐霞客在考路上,搜集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石头。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霞客在云南大理以百钱购得大理石一小方。同年五月,在云南得翠生石(翡翠)两块,制做成两方印池、一只杯子。同年七月初六,考察云南玛瑙山,见到玛瑙上品,宕中水养玛瑙,晶莹坚致。七月初九,于水帘洞中得三尺长中空钟乳石一枝,又得实心钟乳石两枝。以上搜集的怪石都集中保存在玛瑙山,“俟余还取之”。

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云南丽江木增太守派出一支人马,抬着双足俱废的霞客,连同他的书籍、手稿、怪石、古木等物品,历时半年,万里迢迢送回故乡。据友人阵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记载:霞客回到家乡江阴后卧病在床“不能肃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不问家事。”翌年正月病逝。

徐霞客历经30 多年,足迹遍及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徐霞客游记》凡69 万多言,是中国地理考查的百科全书。

清初学者奚又溥在序言中说:“其笔意似子厚(柳宗元),其叙事类龙门(司马迁),……固应与子长之《史记》并垂不朽。”古来绝域者,徐霞客是也。

△ 明代 笋石 藏于紫禁城

(四)林有麟的《素园石谱》

林有麟(1578 ~ 1647),字仁甫,号衷斋,松江府华亭人。林景旸子,以父荫入仕,累官至龙安知府。画工山水,爱好奇石。中年撰写《素园石谱》,以所居“素园”而得名。

林有麟是奇石收藏家,他在《素园石谱自序》中说:“而家有先人‘敝庐’‘、玄池’石二拳,在逸堂左个。”林有麟祖上就喜爱奇石,除以上两石,尚有“玉恩堂研山”传至林有麟手中。林氏还藏有“青莲舫研山”其大小只有掌握,却沟壑峰峦孔洞俱全。林有麟在素园建有“玄池馆”专供藏石,将江南三吴各种地貌的奇石都搜集到,置于馆中,时常赏玩。

朋友何士抑送给林有麟雨花石若干枚,林氏将其置于“青莲舫”中,反复品赏把玩,还逐一绘画图形、品铭题咏,附在《素园石谱》之末,以“青莲绮石”名之。《素园石谱》全书分为四卷,共收录奇石102 种类,249 幅绘图。景观石为最大类别,其中又有山峦石、峰石、段台石、河塘石、遮雨石等形态。另外还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的奇石。化石、文房石、以图见长的画面石等也收录在谱,可谓洋洋大观。

《素园石谱》收录六朝、唐、宋、元、明以来赏石资料和图谱,记载了赏石产地、采石、造形、题铭以及文人吟咏诗词、玩石心境等,充分反映我国赏石文化的传承,是我国赏石史上最重要的巨著。

晚明赏石底座的精致与完美

明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各类艺术渐臻完备,明式家具几成中国经典家具艺术的代名词。赏石底座也随势而上,得到充分发展。明代赏石底座专属性已经成熟,底座有圆形、方形、矩形、梯形、随形、树桩形、须弥座等门类的诸多形状。圭脚主要有垛形和卷云形两种。

明代大多短小形底座无纹饰,但有优美的曲线。随形并有唇口咬合的底座,成为明式赏石底座的主流。这些在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所描绘的赏石图谱中,可以得到印证。明代制作家具和底座的高手,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州、扬州、南通、松江一带,通称苏派。苏派用料讲究,作工精细,风格素洁文雅、圆润流畅,至今技艺传承不衰。

内容来源:《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赏石文化】雅石上的文人与赏石文化
赏石可以怡情 品石可以悟道
永州首届赏石盆景艺术展盛大开幕
荷花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赏荷花的禅意人生之旅)
樱花的寓意与象征意义(赏樱之乐与樱花文化的传承)
从花钱纹饰看民族花文化的传承
庆中秋 赏奇石 观盆景 品字画
九里香,香远流长(揭示九里香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赏彩叶、品菊花、自然观察,北京市属公园赏秋攻略来了 — 新京报
杭州花圃里的相府遗石

网址: 赏石文化的渊流传承与内涵——明代的赏石文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7344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DIY花肥,让花不缺“粮”
下一篇: 明代钧窑天蓝玫瑰紫釉棱口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