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三千亩水库养殖花白鲢的规化设计初稿

三千亩水库养殖花白鲢的规化设计初稿

三千亩水库养殖花白鲢的规化设计初稿

水库花白鲢要实现增产,首先得实现饵料生物的增加。要实现饵料生物增加,相应的就要提供饵料生物生长的环境与条件,这里就有营养元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补充,为轮虫提供生长及生存环境。如为氮素循环提供碳源的有机质、黄腐酸,以及促进转化生长的有益微生物,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不良藻类的调节与抑制,如蓝藻水、甲藻水、红藻水,包括恶臭水、黑水、浑水、油膜水的处理等。

对于花白鲢养殖,饵料的结构决定了相应的放养比例,如需要增加花鲢的产量,相应的就要增加花鲢在水体中的饵料。通过水体中藻类到轮虫的培育,这种方法产量有限,要进一步增加花鲢产量,就还需要补充发酵料或是粉料与精料。根据当地情况,结合成本考虑,添加一些其他物料发酵后投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与效益。并根据具体生产实际,随时调整,保证养殖水体的肥、活、嫩、爽,最终适现养殖水体中,有足质足量花鲢为主的饵料。

发酵

根据现有水库条件,有四个发酵罐,每个五十方,发酵罐轮流发酵周边所能采用的畜禽粪便或是有机肥,按少量多次,不断发酵不断投入。在发酵过程中,注意添加足量的发酵剂,每次发酵时,投入鱼康饲料发酵剂每个发酵罐15公斤。发酵完成之后,再投入到水库里,时间5-10天。发酵完成后,每天投入5到10方。轮流发酵,轮流投入,保证水体里每天都有发酵后的物料投入。

根据水体中饵料生物的数量变化,定期适时的补充花鲢增产饵料酵素肥或化肥、发酵后的畜禽粪便(注意当地环保要求),其目的是促进水体中可供花鲢食用的轮虫数量的增加,然后提高花鲢的产量。这个用量以及多久用一次,要根据一段时间的水体浮游生物饵料的检查数据来看。做到尽量保持饵料生物的平稳,每次做到要出现低谷时补充。其目的就是稳水稳藻,避免过渡的滤食藻类,导致产量起不来。

以藻促肥,加速吸收

根据水色变化,时不时地补充活藻素,一亩水面100克,当泡两小时后,兑水直接泼,防止限制性微量元素缺乏,制约藻类生长。同时稳定藻相,防止倒藻,促进单胞藻的生长。

发酵料的补充

在花鲢生长的高峰期,通过光合作用,以及微生物分解的促进作用,以及水体中培育的轮虫等方式,受气候温度光照等因素,也不能确保有充足的饵料生物,此时就要投入外源性饵料。这个可以根据当地条件,采用粮食作物的下脚料来进行发酵,如棉粕、菜粕、豆粕、酒糟、米糠、麦麸都可以。发酵之后直接投喂。

0 1

苗种放养篇

一、苗种投放,产量决定了放养数量

以水库亩产花白鲢是600斤为例,要求上市规格达到3斤,那600除以3斤,得出的花白鲢投放尾数就是200尾。这200尾,就是一年中从水库中起捕总的尾数。根据轮捕轮放的次数,决定每一批次放养的尾数。同时还要考虑成活率、起捕率等这些损耗,实际投入时,根据鱼种规格情况,在200尾每亩的基础进行数量的酌情增加,每年按这个数量进行苗种的投放。

二、养殖周期决定放养规格

当花白鲢的每亩尾数确定后,在相同的投喂情况下,每条鱼的生长速度变化幅度是很小的。所以要在预先设定的养殖周期内,起捕成鱼,实现资金回笼,那就要相应的要确定放养的鱼种规格,鱼种规格投放得越大,那养殖周期也就越短。但有一点是,苗种规格越大,那苗种的成本投入也越大,这之间有一个平衡点。所以,如果一座新进场的水库,如果要实现当年销售成鱼,那就要对过去留下的鱼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如果没有规格鱼种,那最好就应立即补一批大规格的鱼种。

三、水库条件决定花白鲢的投入比例

关于比例问题,这个主要由两个方面所决定,一是养殖的模式和投喂的模式,如果有发酵饲料(用发酵剂发酵的饼粕、糟渣等),那花鲢的比例可以加大,超过2成的通常比例,乃至达到9成都可以。如果条件受限,不能进行投喂,要实现花鲢的高比例,那总的亩产量就要做相应的降低处理。

二是水库的地理条件影响了花白鲢的放养比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些水库出花鲢,而有些水库不出花鲢。这与水库的土壤及周边环境相关,还与水库的光照有联系。地势平坦,远离居民区的水库相对白鲢产量高,而处于居民集居区下游的水库,或是光照相对弱一点的水库,相对更出花鲢,所以投放的花鲢相对会更多。通常的水库花白鲢比例是2:8,而像这样的水库就可以增加到3:7,或是4:6,或是在养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

总之,水库养殖花白鲢,有没有好的收成,从投苗那天就已经开始了,具体最终结果怎么样,同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例如饵料培育。

0 2

饲料发酵篇

现在花白鲢价格上涨,尤其是花鲢在有的地方都卖至九元一斤,白鲢过去两元多一斤的,现在也涨至四五元一斤了,过去被大家瞧不上的花白鲢,由于其饲养成本低,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由于大家都在重视,所以养殖户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这种信息相互间的交流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但有时也要注意,有的养殖户在使用过程中,完全去照搬,不考虑投喂、水源光照、地理位置的差异,那产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花白鲢的鱼肉是蛋白质等组成的,它需要碳、氮、磷和微量元素等,按一定的比例合成转化,当缺了某一样元素,就会限制鱼的生长,造成产量不高。如果说得专业一点,那就是营养均衡水桶理论,说得简单点,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只有当懂得了鱼饵料的问题,才能根据饵料的来源设计产量。

那水体中会缺什么呢?营养物质中,自然界普遍缺乏的是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在允许投肥的地方,可以通过投肥的形式进行补充,再配合补菌进行调节。但现在许多地方禁止投肥,那这些缺乏的营养元素从哪里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转换,那就是养殖人不得不考虑的地方。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去预设产量,那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基础。

其实养殖水体中营养元素来源很广泛,就以氮为例,大气降水过程中,会从大气中淋溶一部分氮,地表径流会从岩石中溶解一部分氮,通过微生物作用,可以将单质的氮转化成生物可以利用的化合态的氮;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促进沉积物中氮的释放。像一些自然水域,每逢雨水过后,花白鲢的长势增加,就来源于外来营养物质汇入的结果。

正是由于一些藻类和微生物有特殊的酶系统,可以进行固氮作用,为在环保要求下提高花白鲢产量,打开了一扇窗户。不仅能输送丰富的有机态氮,还能为花白鲢提供饵料基础。通过使用活藻素补藻,酵素分解,通常情况下,水体中的藻类与微生物的固氮整速率为15毫克每平方米每天。那具体到换算成鱼的产量是多少呢?大约能提供一亩60公斤的花白鲢产量。

除去藻类与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带来的产量,那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经过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利用,通过一级一级的食物链,最终转变成的鱼肉产量,要占到花白鲢产量的一半以上。这是进行花白鲢增产中的重头戏。

先从食物链的最底层微生物和藻类说起。许多微生物本身也就是蛋白源,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质很高的营养源,具有繁殖快,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可以作为一些原生动物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食物。

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把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合成自身物质,为水环境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鱼类提供饵料,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不仅把藻类和细菌作为营养物质,一些杂食性的种类,还把水体中的有机腐屑作为饵料。再通过轮虫到枝角类,再到桡足类,这样一级一级的食物链转化,最终为养殖的终极目标花白鲢,提供形式多样的饵料,以上就是决定花白鲢产量的初级生产力。

我们所期望的花白鲢的产量,尤其是花鲢,就好比最终加工成的产品,而养殖的水域就好比是工厂,而藻类、芽孢原粉、酵素、氮、磷、钾、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藻类等就是加成产品的原料,产量越大,那对原料的需求就越多。不仅如此,还要尽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供给,这就是我常说的缺什么补什么。只有当水体中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也就为产量提供了保证。

如果水体中,自然条件汇入的营养物质不足,那要获得花鲢的高产,就需要人为的投入营养物质。综合多年的生产实践与经验总结,就是投喂粮食加工后留下的下脚料,如各种饼粕类、麦麸、洗米糠等,但由于鱼是变温动物,肠道中的纤维分解酶量很少,再加上肠道大多只有体长的3到倍,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时间短,利用率不及畜禽高,所以需要提前发酵。

把投喂的饲料进行发酵,有许多好处,首先是便于营养的吸收,把在肠道里才有的微生物对食的作用,提前到鱼体外进行预处理,其次还有脱毒、保鲜,软化饲料、诱食、增加适口性、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最后还能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发酵就是将各种农作物下脚料,如棉籽壳、花生壳、秸杆、牧草,以及潲水、畜禽粪便,还有粮食类如谷粉、麦麸、玉米粉、麸皮、米糠,各类饼粕如油枯、豆渣等等。水产上用得比较多的原料就是麦麸、米皮糠、油枯,麸皮等,油枯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菜粕,像花生粕、棉粕、芝麻粕都可以,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以地衣芽孢杆菌、米根霉、黑曲霉、乳酸片球菌、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淀粉酶为主,常用的发酵剂,既能降解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还能大副提高饲料在动物肠道中的消化吸收率,以此增加养殖效益。

发酵剂中的各种酶类,尤其是纤维素酶,可以将原料中的粗纤维进行酶解,以及其他的酶类,把鱼类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即能量饲料;还能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有机态氮、无机态氮,转化成高蛋白的菌体蛋白质,即蛋白饲料;发酵中不仅能产生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增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产生多种鱼体必须的维生素,如B簇维生素、维生素D和E等,使得饲料的营养含量成倍提高,还有利于平衡鱼体的营养,促进有益微生物在鱼体内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减少有害菌的定植与繁殖,增强鱼的抗疾病能力。

饲料发酵虽然简单,但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和事情科学化,才能让发酵出来的饲料质量更好。通过实践操作,我归纳了三个要点,供大家在操作过程中去借鉴。

一、发酵剂预混

通常按发酵物料的不同,所添加的发酵剂的量略有变化,精饲料发酵剂添加最少,而蛋白饲料添加量适中,粗饲料含纤维多一些添加量会稍多些,像麦麸、米糠加菜粕类,添加量在0.1%左右,也是就一百斤物料添加一两,换算成克就是50克发酵剂即可。因为发酵剂量少,所以需要预混,可用比较细的米糖,按发酵剂与米糠一比五的比例, 或是更高的比例进行预混,预混好了再添加到物料中。

二、物料准备

在选择发酵料时,遵循一个原则,多种原料混合发酵优于单一原料发酵,以玉米、小麦粉等淀粉类含量越高,发酵越快。所以总是把麦麸、米糠等添加量稍多,通常添加至50-60%,而菜粕、棉粕、芝麻粕类添加在40-50%。如遇到一些较稀的物料,如餐饮店的潲水,豆类加工厂的各类糟粕,要么用桶盛装发酵,搅拌好发酵剂后,让水浸过物料,然后密封发酵,室温在20-40度,发酵到不大量冒泡,闻气味有酸甜的醇香,就完成了发酵,这就是最简易的发酵。要么添加一定量的麦麸、米糠、菜粕进行堆料发酵。物料堆放厚度,视温度而定,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室温低堆稍厚一点,室温高,像现在堆20-30厘米厚就可以了。待堆内温度上升到40-45摄氏度时,则覆盖上薄膜发酵。当经过24-72小时的发酵,物料散发出酸甜醇香味,即完成发酵。

三、技术要点

说是技术要点,其实关键点就是物料的湿度,通常要求物料的含水率在60%-70%,但不同的物料吸水率不一样,所以这个度对于发酵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只要用手一捏就知道,但对于初次发酵的人来说,仅凭称量水的重量就很难做到最佳的效果。这里我把经验判断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手抓一把物料握紧,指缝有水渗出但不下滴,松开落地散开,就是最佳的含水率。如有水滴出,则过湿,则还要添加干料;如果握紧没有水渗出,则水分不足,还需添加水。在添加水的过程中,先添加到50%时,就应少量添加。

总结

发酵时注意环境场地及设备器具消毒处理,避免杂菌感染,尽量减少人为打开观察,已经霉变的原料不能用作发酵的物料,如果发酵后的物料,有霉变的部分也不能用于投喂。

0 3

水质调节篇

从源头入手,水色越来越浓主要有藻类和有机物两方面原因。

第一,水中藻类的浓度使养殖水体透明度的下降。水中藻类浓度越高,密度越大,那么白天的光合作用也就越强,尤其是午后产氧就越足。有些安装了溶氧监测探头的就可以发现,午后一两钟时,养殖水体表层溶氧会出现过饱和,此时还不得不进行曝气,以防发生过饱和的气体引起气泡病,或是引起鱼的皮肤受伤。没有装溶氧监测的也可以采用以下办法检测,侧面反映水体溶氧。

早上起来测养殖水体的酸碱度,到了下午四五点再测一下同一水体的酸碱性。如果发现差异较大,如早上酸碱度在7.5至8.5,到了下午四五点,就变成8.5到9.5了,那说明藻类密度很大。

为什么说酸碱的变化会反映出藻类在水体中的密度呢?其原理来源于藻类光合作用会消耗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白天在光合作用下,藻类就像陆地上的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二氧化碳属于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减少,那养殖水体的碱性自然就升高了。所以通过碱性升高的幅度判断,幅度越大,说明养于水体的藻类浓度越大。

处理这类由藻类引起的透明度过低,可以向水体中补充发酵碳源与干酪乳杆菌,发酵碳源一亩用到两到三公斤,乳干菌5升一桶用到15亩水面,通过促进水体中轮虫等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对水体藻类的消耗,最终再通过花白鲢的滤食浮游动物,转变为花白鲢,尤其是花鲢的产量,然后离开养殖水体,达到投入与排出的平衡,保持水体和自净能力,防止藻类过剩,出现倒藻死鱼的风险。

第二,水色过浓来源于水体中悬浮的有机质。当水色从早到晚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且酸碱度也没有什么变化时,水的透明度仍然很低,此时让水的透明度变低的主要因素就不是藻类了,而是悬浮于水体中的各类有机质及一些浮游动物等。

检测有机质多少,可以用白色塑料桶,在料台周围打桶水,进行沉淀,如果一两个小时后,白色塑料桶的桶底有许多有机物的沉淀,那说明水体中微生物不足,微生物的分解与有机质的产生没有达到平衡,致使有机物越积越多,最终出现发黑发臭的水体。

此等情况,就属于没有及时补充足质足量的微生物所致,诸如酵素、芽孢原粉和干酪乳杆菌等微生物。

我经常在和养殖户交流时,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像网箱养殖、流水池养殖和现在炒得很火的高位池养殖,其实质都是通过解决鱼的粪便问题,大幅提高产量。在水库里架网箱,网箱外围大量的水体自净能力解决了鱼所排出的粪便,流水池粪便随着水流走了;而高位池也是通过压力差排出底层粪便;精养塘,在没有使用微生物制剂以前,产量也不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饲料的投入,引入了微生物制剂,才使得鱼塘的产量大幅提升。

所以重视微生物制剂对粪便残饵的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好是达到投入与分解的平衡,才能保证水体的溶氧充足,让水体中的氮素循环畅通无阻,控制氨氮、亚硝酸盐在正常范围内,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鱼病发生,并降低饵料系数,促进鱼的健康生长。

解决有机质过多引起水色过浓,可以使用芽孢原粉与酵素。先用酵素去分解之前留存在鱼塘底部的有机质,这些历史遗留的有机质较多,往往一次难以分解彻底,所以需要结合芽孢原粉轮流多使用几次。

当把历史留存的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之后,就可延长使用的间隔时间。塘底有机物多,往往溶氧不足,适合用酵素分解,当有机质分解变轻后,塘底的有机质会往水面上漂浮,此时会发现水面有些乳白色的泡沫,过了一两天,选择晴天上午再使用芽孢原粉分解悬浮在水体中的有机质,这样就可以让养殖水体变得清爽,减少鱼的缺氧浮头次数,预防鱼病,促进鱼生长。

总结,水色过浓的实质,就是投入与分解排出没有达到平衡,饲料不断的向养殖水体投入,而缺乏足质足量的微生物进行分解转化,最终让鱼排泄出的粪便残饵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累积,存积于养殖水体或底质中,随着累积的增加,出现富营养化,最后演化成溶氧消耗的最大源头,由于溶氧的不足,进一步造成有机物在氨化、亚硝化和硝化反应中受阻,继而氮素循环不能得正常得以进行,以致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快速增高,给养殖带来病害,出现中毒死鱼。

养鱼先养水,养水的实质,就是打通氮素循环的通路,保质保量的投入足量优质的有益微生物,确保投入与分解的平衡,保证溶氧充足,利于养殖水体氮素循环顺利进行。同时维持养殖水体藻类适当的浓度,用传统的判断方法,就是要达到肥、活、嫩、爽的标准,而最终要得以实现以上效果,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把有机质分解转化,把大分子的有机质,通地枯草芽孢、酵素等的作用,分解转化成藻类能吸收的营养,同时吸收氮素循环释放出的含氮营养成分,在促进藻类生长的同时,也要防止藻类过浓,出现的倒藻风险,此时还要通过发酵碳源、干酪乳杆菌去促进养殖水体轮虫的生长,保持生态平衡。

同时还要在养殖水体中投入适当的虑食性花白鲢,最终以氮素循环的方式,让向养殖水体中投入的饲料,没有被鱼吸收的这些营养物质,尤其是氮,这是水质过浓的源头,也是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的源头,把它通过食物链,先转化成养殖水体中初级生产力藻类的产量,继而转化成养殖水体浮游动物的产量,最终转化成虑食性鱼类花白鲢的产量,以鱼的形式又离开养殖水体,保持养殖水体适度的自净能力与缓冲能力,保持养殖环境的健康生态,实现切实可行,养殖户易接受,好操作,低成本,高效益,还能预防鱼病,降低饵系数,保进其他饵料鱼的生长。实现环保与养殖的多重功效。

最后把方法总方法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先酵素,后芽孢,再乳杆菌,轮流用,根据水色适度调整用量与时间间隔。

广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三千亩水库养殖花白鲢的规化设计初稿
养殖花白鲢施什么肥?花白鲢肥水方案?这篇文章告诉你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淡水渔业 花白鲢增产增效技术
养殖花白鲢施什么肥?鲢鳙养殖用什么肥料好?攻略大全在这里!
白音花水库一泓碧水润八方
生态旅游项目简介初稿
吉林花白鲢鱼苗批发 长春草鱼鲤鱼鲫鱼苗批发 松原黑鱼泥鳅苗批发
关于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行政许可决定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花凉亭水库清淤及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浙江三门综合施策,推动生态化养殖、治理及修复

网址: 三千亩水库养殖花白鲢的规化设计初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773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人与动物生态和谐 寻访《画江山》
下一篇: 遂川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