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3日电 (通讯员 程媛 吴雯雯)眼下正是菊花采摘的季节,11月1日,走进黄山市徽州区赏友花业西山菊花采摘基地,放眼望去,洁白如雪的黄山贡菊竞相开放,一垄垄、一行行错落有致,美不胜收。花农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摘、装框,现场一片丰收景象。
黄山贡菊是黄山市传统名产,被誉为“菊中之冠”“民族瑰宝”,名列中国四大名菊之首。近年来,徽州区充分挖掘菊花产业发展潜力,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培育新业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菊花全产业发展新路子。
规划在先、以“质”固基,提升菊花品牌影响力
徽州区牢固树立“产业兴,经济兴,产业活,全盘活”的发展理念,积极谋划做大做强菊花项目,将菊花产业发展纳入全区“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两强一增”“六业千亿”行动计划当中。以创建国家级潜口农业产业(菊花产业)强镇为抓手,坚持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方向,做大做优品牌。依托“黄山贡菊”地理标志,大力发展贡菊产业,扩展金丝皇菊、七月菊等品类,推进菊花产业多元化发展,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皖美农品”等品牌;黄山赏友花业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第四届“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应用场景)基地”。
资源禀赋、以“特”破局,创新产业运营模式
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末梢打造成为产业先锋,强化村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支部引领,创新“党总支+合作社+企业”运营模式。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农户退耕还林地,进行林种更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在林地内套种金丝皇菊、黄山贡菊,打造林业生态微景观,发展林下经济,产生经济效益,为村集体增收赋能提速。进一步增进村级党组织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切实调动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群众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采用流转土地、劳务输出等方式,通过群众出让土地,让闲置土地“活”起来,群众参与村集体劳动,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完成土地流转1200亩,带动1000余户菊农种植管养菊花。
创优服务、以“技”赋能,促进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掌舵”,技术“搭台”。组织农业农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技术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志愿服务,技术指导,引导党员干部在农业一线当担作为,凝心聚力、奋进担当,把党的工作延伸到菊花产业发展。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党员技术专家下沉到村,将有机菊花先进的组培技术、扦插繁育技术及现代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推广到村和经营主体,强化科学用药宣传指导,推进菊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菊花质量安全管控,“保姆式”指导菊花种植。2023年以来,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6场次,举办菊花栽培技术培训2场次,培训菊花种植经营主体、种植大户达100余人次。
主体助力、以“带”共富,实现产业发展促振兴
制定出台《徽州区支持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大对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资金优先安排菊花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基地创建、资源保护、品种培育、清洁加工、菊花合作组织创建、品牌培育、电商平台建设等。累计培育揉合菊花元素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3家,家庭农场42家、专业合作社25家。发挥产业帮扶“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构建“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和联农带农机制,广泛开展村企合作,构建紧密利益联结体系,做大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开发菊花栽种、菊花采摘等5类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就业人数达1057人,人均年增收1.03万元。
通过党组织带动、群众参与、企业支持,形成了以菊花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真正实现了“小菊花”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亮点,也为徽州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一条崭新的振兴之路。截至目前,徽州区菊花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其中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达850亩;建成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示范基地2个;建成1个菊花精深加工中心和创新科技平台1个;打造集菊花采摘、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休闲养生基地1个。拥有菊花产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培育壮大市级以上菊花龙头企业1家。(完)
相关知识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生态绿色产业
“小菊花”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小苗木大作为 乡村振兴大产业】
安徽卖花渔村:小盆景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黄山市徽州区花之韵花卉科技有限公司
徽州区开展菊花“零农残”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
广西横州:小茉莉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小小茉莉花撬动百亿大产业——横州市打造茉莉花“1+9”产业集群助农民增收促产业振兴
小种子撬动大产业 河北任泽十字花科育种产业探访
和平县公白镇:“小盆栽”撬动大经济,两地情建设大作为
网址: 黄山市徽州区:“小菊花”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80426.html
上一篇: 让“苏菊”开出“致富花” 射阳建 |
下一篇: 安徽固镇:菊花产业“绽放”千年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