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溧水114网==中山文史==通济街遗迹之二 溧水的察院

溧水114网==中山文史==通济街遗迹之二 溧水的察院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江文宏

    溧水通济街旧城隍庙之西的庙巷口,古代时曾建有一座察院。这座察院是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县令宁贤从大西门迁移过来的。当时,察院里便有一株古桂,据说是唐宋时期栽种的。嘉靖初年,知县王从善在古桂边建造了一座丛桂轩。清末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时,察院、丛桂轩皆废,古桂亦毁。

    监察御史,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他们到各地巡视政情,称巡按御史,而各地的察院,便是他们的临时官署。明初沿旧制设御史台,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十五年(1382)改置都察院。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及十三道监察御史。到了清代仍沿用这一制度。

    据《明史·职官志二》说,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期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可见明代都御史的权力很大,凡官吏之考察黜陟则会同吏部,重大刑狱则会同刑部与大理院。

    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府的察院有总督粮储都察院、巡抚都察院、提学察院、巡按察院等。应天府属八县中,上元、江宁两县的察院在应天府内,其余六县各有察院。

    据《万历应天府志》卷十六记载:

    应天府总督粮储都察院,会同馆内。凡奉勅督储都察院都御史,或南京户部侍郎皆居之。巡抚都察院,在会同馆内,今移镇句容。提学察院,旧在会同馆,后置明道书院左,今巡抚都察院为之。巡按察院,在复成桥北。

    句容 ,巡抚都察院,在县治东。万历二年本院奏准移镇,以旧察院为之。察院,在治西,万历初建。

    溧阳,都察院,在县治北。察院,都察院右。

    溧水,察院二,一在通济街北,洪武间建,成化中宁贤移置今所;一在望京街,嘉靖间包桐建。

    江浦,察院二,一在治东三里,一在治西二里。屯田察院,浦子口城。

    六合,察院,在治东北,洪武十一年李仲美建。

    高淳,察院,府馆,俱在治西正义街。

    据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之“江宁府部汇考”记载:

    句容县:

    都察院。旧在县东一百步,明洪武五年,令黄文蔚建。宣德三年,令许聪重建。景泰间,令浦洪、刘义革旧更新。成化间,令张蕙、李澄暨。弘治二年,令王僖屡加修饰。嘉靖十六年,令周仕重修。万历二年,督抚拓其基改建。按,往时巡抚开府金陵已移镇姑苏,姑苏滨海,去宁徽较远,江上之警,非浃旬不达,始迁句容,其地于所部甚近,若臂之运指,且得专其精神于号令声教。自万历二年始也。


    督学察院。督学往驻金陵,明万历间或驻太平或句容,按试各府诸生以奔走为劳,酌其地无如句容便,且旧有书院可建,乃复购地,大拓其规而成之,至万历四十年,熊廷弼因旧基重建,规模益大,督学每驻节焉。

    可见,应天府的都察院都御史在会同馆(后改金陵驿,今南京通济门附近)办公。而南直隶的巡抚都察院、督学察院,基本上在句容办公。

    一 溧水的察院

    溧水的察院,在通济街北、城隍庙西的庙巷口东。

    据《万历溧水县志》卷二记载:

    察院。旧址在大西门里,洪武间知县高谦甫建。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宁贤移建今所,在城隍庙西。弘治三年(1490),知县李文盛增修,中为正堂五间;前为仪门五间,公馆三间,头门三间;后为川堂二间,后堂三间,皂隶房各三间,写本房三间,厨二共五间,厕、浴房共四间;最后为丛桂轩,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大中丞陈凤梧有“闲披招隐山中赋,静听徽恩阁上钟”之句。

    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三记载:

    察院。在城隍庙西。考旧址在大西门里,明洪武间知县高谦甫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宁贤移建今所,弘治三年,知县李文盛增修。中为正堂五间,前为仪门五间,公馆三间,头门三间。后为川堂三间,后堂三间,皂隶房各三间,写本房、厨二共五间,厕、浴房共四间。最后为丛桂轩,前有古桂一株,多名人题咏古桂,见《诗》,载《艺文》,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闵派鲁重修。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三记载:

    察院。旧在大西门内。明洪武间知县高谦甫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宁贤移建城隍庙西,弘治三年知县李文盛增修,顺治十二年知县闵派鲁重修。内有古桂,一本九干,花甚茂。承平时已尽圮,桂亦无存。基址,帝字区六百六十五号。

又据《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九记载:

    丛桂轩。在小东门外,城隍庙西,旧察院内。有古桂一本九干,花甚茂,故名。林古度有《异桂赋》。……今皆废。

    二 溧水察院大事记

    1.洪武年间知县高谦甫始建察院,旧址在大西门里。

    高谦甫,浙江平阳人,洪武五年(1372)任。《顺治溧水县志》“名宦传”中说他“征收不扰,差役均平,以廉能称”。高谦甫任县令期间,在兴贤坊儒学中重修了大成殿和戟门,事见黄宗载《重建大成殿记》(正统六年五月,1441)和吴节《重修儒学记》(天顺二年六月,1458)等。

《万历应天府志》所载府县察院中溧水、六合两县的察院建于洪武年间,六合县建于洪武十一年(1378)。溧水这处察院至成化年间移至城隍庙东,共存在了110年左右。

    2.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宁贤移建至城隍庙西,御史许锐作《中山观古桂》诗。

    宁贤,字国征,北直隶通州人,直隶定边卫军籍,顺天府乡试第89名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王华(王阳明的父亲)榜三甲第62名进士。

    溧水的县志上都说他是成化十六年(1480)由进士任县令的,这应该是不准确的,他于成化十七年中进士,于吏部观政后,应该是成化十七年或十八年筮仕溧水的。成化十九年(1483),他在溧水建预行仓,在大西门重建养济院。成化二十一年,他把溧水察院从大西门迁到通济街城隍庙西面。那时的通济街已经比较繁华了。

    许锐,字季节,浙江鄞县人,山东登州卫军籍,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榜三甲第8名进士(与宁贤同榜),授行人司行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升为监察御史,弘治四年(1491)十月升山西按察司佥事,卒于任上。

    许锐与宁贤为同科进士,成化二十一年宁贤将察院移至城隍庙西时,许锐已经是监察御史,他最早可能于成化二十一年来到溧水,也有可能于弘治三年和应天府尹冀绮一道来溧水。许锐写有《中山观古桂》诗,冀绮写有《和前韵》诗。许锐的这首诗是我们可以见到的关于古桂的最早记载,诗中有“老干秋风粒粒金,清香寒影吊人心”之句,可见,在成化二十一年宁贤把察院移至城隍庙西面时,这棵桂花树已经是棵古树了。中山古桂植于何时,不见记载,林古度《异桂赋》中说“传自唐宋,罔知岁年”。古桂在城隍庙西,宋·王端朝《重修正显庙记》和宋·周成之《显应阁记》等关于城隍庙建修的文章中均不见有桂树记载。古树一般指一百年以上树龄,由此大致可以推算,这棵古桂至少栽植于明初洪武年间之前。

    3.弘治三年(1490),县令李文盛增修察院,应天府丞冀绮来溧水视察工作并留下诗作。

    《万历溧水县志》上记载了弘治年间溧水察院的规模:

    弘治三年,知县李文盛增修。中为正堂五间;前为仪门五间,公馆三间,头门三间;后为川堂二间,后堂三间,皂隶房各三间,写本房三间,厨二共五间,厕、浴房共四间。

    李文盛,北直隶卢龙人,由举人,弘治二年任溧水县令。期间,应天府丞冀绮来到溧水,和监察御史许锐《中山观古桂》诗韵,作诗一首,见附录。

    冀绮(1437—1510),字汝华,扬州宝应人,成化五年(1649)进士,授户部主事。据《明实录》记载,冀绮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月由户部郎中升为应天府丞,弘治六年(1493)九月升为南京太仆寺卿,弘治八年(1495)正月升为应天府尹。弘治九年(1496)七月致仕。

据潘野《重修儒学桥路记》记载:

    弘治改元,德兴张公熊以进士来知县事,始命工掘隍填濠,开午来河以纳其流,买阻前民屋基若干亩,工兴未就以忧去。弘治二年,府丞宝应冀公绮闻斯工未就,慨然自任,还足民基价,雇工平隍濠为大路,东西横五十余步,南北直二百余步。又买砖石铺砌中街六十余丈,而助砖石之价者,治中彭公镐也。

    那时,前令张熊准备通过掘隍填濠、开午来河来修整儒学桥路,工程未就,因丁忧离任。弘治二年(1489),李文盛就任县令时,整个工程就是一个烂摊子。应天府丞冀绮知道后,亲赴溧水坐镇指挥,一方面做好拆迁安置工作,一方面雇工修铺儒学桥路,到弘治六年(1493)夏天才正式完工。期间,县令李文盛于弘治三年(1890)增建了察院。当时溧水、高淳还是一家,高淳一带常常闹着要分县,最后,冀绮便以“地远民难牵制”为由上疏朝廷,奏请划溧水西南七乡为县,弘治四年(1491)皇帝恩准,御赐高淳县匾额。

    儒学桥路新建,对溧水教育意义重大。潘野在文章中说,在此次儒学建设之前的四十年里,溧水没有一人登甲科,溧水儒学进士是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的王鲁,而成化八年(1472)进士陈理是寄籍山东德州、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茆钦是寄籍河北卢龙的。但在桥路完工的弘治六年(1493),溧水崇贤乡的范祺考中进士,这在当时非常轰动,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旋即,冀绮升任南京太仆寺卿,两年后升任应天府尹。

    冀绮的诗,大约写于察院增建结束、儒学桥路工程即将完工之时。

    4.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造丛桂轩。

    据《万历溧水县志》卷二记载:

    丛桂轩,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大中丞陈凤梧有“闲披招隐山中赋,静听徽恩阁上钟”之句。

    王从善,字承吉,号凤林,湖广襄阳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嘉靖三年任溧水县令,嘉靖七年(1528)擢吏部主事。祀溧水名宦祠,有传。著有《王凤林文集》四卷,诗集三卷,他在溧水县志中留下了许多诗文。

    他在溧水任上的主要政绩有:修建县署的鼓楼,在鼓楼上置钟,撰《谯楼钟铭》。在县署新建戒石亭。改县署后堂为太和堂,撰《太和堂铭》。在县署正堂右建先斯仓,储孤贫月粮。在县东南重修预备仓,立知荣轩以居主者。在崇贤乡邰村和洪蓝设立社仓,以便供输、救困乏,教谕方彦有记。在大东门外迎春馆隙地建演武场,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丰坊有记。在通济街香山观,建造无功亭,作《无功亭省斋限韵》诗。在大西门外兴教寺,王从善扁其堂曰“又得堂”,并撰《又得堂记》,榜其衢曰“最闲处”,每有讼狱,即寺中听断。在北门外望京街建中山书院,即表忠祠,祀明兵部尚书齐泰,扁其堂曰“劲草”,撰祭文祭奠。在北门外望京街建阅星亭,为迎送官府之所。重设乡约之所,每乡一所,以行教化。仲春省荒宿上方寺,秋日省敛于郊次。以文庙逼在东北一隅,乃东扩二十八丈,建石桥以泄水。新建儒学外门,祭酒湛若水有记。在儒学西南建二君子堂,撰《二君堂记》。在儒学泮宫坊之南建吾与亭,撰有《吾与亭记》和《九日登吾与亭》。组织教谕方彦、致仕进士黄志达编修《嘉靖溧水县志》,并请致仕进士范祺作序。

    王从善在察院建丛桂轩,御史中丞陈凤梧作“闲披招隐山中赋,静听徽恩阁上钟”以记之。但据《顺治溧水县志》卷十记载,这一诗句出自天启年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泰和人陈道亨《丛桂轩》(诗见附录)中。《万历溧水县志》编成于万历七年(1579),从时间上来看,不可能把四十多年后天启年间诗人的诗句写进县志里。而且,陈凤梧、陈道亨虽然都是右都御史,但任职时间相差了一百年,陈凤梧是江西泰和人,而陈道亨却是江西新建人。因此,我觉得《丛桂轩》一诗,应该是陈凤梧所写。

    5.嘉靖年间,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应天等处巡抚陈凤梧来到溧水,写下了《谒溧水文庙》《徽恩阁》等诗。

    陈凤梧(1474—1541),江西庐陵泰和人,字文鸣,号静斋。弘治八年(1495)举人,弘治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湖广提学佥事、河南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理粮储、巡抚应天等处。他一生著述颇丰,如《困知记》《毛诗集解》《射礼集要》《周礼合训》《周礼考正》《六经篆文》《四书六经集解》《修辞集》等等。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二年期间,他任山东左布政使、山东巡抚等职,在曲阜建钟楼、洙水桥坊、子贡庐墓堂,修洙水桥等,曲阜孔庙棂星门上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几个大字,便取自他的《孔子赞》一文。

    陈凤梧于嘉靖四年六月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应天等处。那时溧水县令是王从善,他于嘉靖四年八月新建了溧水儒学的外门,国子监祭酒湛若水为作《儒学新建外门记》。不久,陈凤梧来到溧水,拜谒了文庙,作《谒溧水文庙》诗,又游览了溧水察院东边的城隍庙,写下了《徽恩阁》诗,诗中有“乌台东畔起高楼,俯视乾坤寄远游”之句,诗见附录。而《万历溧水县志》中说“大中丞陈凤梧有‘闲披招隐山中赋,静听徽恩阁上钟’之句”,在《顺治溧水县志》中却列在陈道亨《丛桂轩》诗中,当为误记。看来,《丛桂轩》《徽恩阁》《谒溧水文庙》三首诗应该是陈凤梧于同一时间写成的。此外,从诗中的“六桂森然似卧龙”可以看出,古桂在嘉靖年间是一本六干,直到顺治年间林古度写《异桂赋》时才出现“树形大异,一本九歧”之句,有可能经过一百三十多年时间古桂的树枝长多了。

    6.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监察御史宋焘来到溧水,驻留察院,写下了《坐桂花亭思泰山高》八首。

    宋焘(1572—1614),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山东泰安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泰山五贤”之一。

    宋焘30岁便中张以诚榜二甲30名进士,选为庶吉士,可谓春风得意。可是散馆之后却迟迟得不到任命,大学士沈一贯多次催促,吏部却说未蒙俞旨,这让争强好胜的宋焘很受伤害。直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二月,他才被补任为南直隶监察御史,巡按江南、监督学政。上任后,他上疏“宜及时发内帑之金,停无艺之税”,并斥责首辅朱赓。不久又上疏为江西参政姜士昌伸冤,斥责辅臣李廷机。明神宗大怒,贬他为山西平定州判官。《明史》上说宋焘“任气好搏击,疏斥首辅朱赓,廷臣继有请,皆责备辅臣,其端自焘发也”。天启初年,朝廷恤录先朝遗忠,认为他忠而忤旨、降斥遐荒,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

    其实,宋焘任职期间,明朝已经没落,不少忠诚正直的大臣看不到希望。宋焘在诗的末尾写道:

    四月驻溧水署中,沼屿花树,触景忆旧游,大有归去之兴。况余年近四旬,将来之日以念年计之,半在山水,半在琴书,可谓老于极乐之乡。

    那时他才36岁,正当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已厌恶了官场,不免让人感怀。离开溧水后不久,他便因遭贬黜而辞官回乡,年仅四十三岁就病逝了,没有活到自己所希望的六十岁。

    7.天启初年,都御史陈道亨咨询民隐时下榻察院,并作《丛桂轩》一诗。

    陈道亨,字孟起,江西南昌新建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南京吏部郎中、湖广右参政、山东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刑部左侍郎等职,泰昌元年(1620)十月任工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天启二年(1622)九月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明史》有传。

    据《明实录》记载,陈道亨于泰昌元年(1620)十月至天启二年(1622)九月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其《丛桂轩》诗中有“闲披招隐山中卷,静听徽恩阁上钟”一句,但这句诗早在《万历溧水县志》中就记载说是嘉靖四年大中丞陈凤梧所作,诗中还有“小亭新构柏台中,六桂森然似卧龙”之句,也说明是写于亭轩初建之时。我们不知道《顺治溧水县志》中为何录至陈道亨的名下,而且编者把陈道亨的籍贯写成泰和人,殊不知泰和的陈都御史,正是陈凤梧。

    8.顺治三年(1646),江南按察使司佥事(副宪)何平写《古桂》诗一首。

    何平,字匡山,嘉定娄塘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崇祯十三年进士,任高密县知县,入清后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曾为《康熙嘉定县志》作序,著有《学圃亭诗集》三卷。据《清实录》记载,他于顺治三年二月由礼部仪制司主事升任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江防道。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升任福建布政使司参议、督粮道。此诗写于桂花花落时节,诗人极富想像力地写出了枯松与老桂交错相谑的和融场景,于古朴中暗透着些许苍凉的况味。

    9.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闵派鲁重修察院。

    闵派鲁,河南祥符人,由拔贡,顺治十年(1653)任溧水县令,有传。他原名冯派鲁,是文学家、户部右侍郎周亮工的堂妹夫,而周亮工又是他的亲妹夫。顺治十年至十六年(1659)任溧水县令。因丁艰而离任,服阕,补崇明县令,未任而病逝。《嘉庆新修江宁府志》有名宦传。

    他在溧水的主要政绩有:编写《均里平徭册》调剂徭役;促成溧水漕粮改折,著有《复折全书》;重修洪蓝埠粮廒,撰有碑记;重修溧水察院;重修溧水县正堂、二堂,并修县署西轩改名楼桑馆,作《楼桑馆诗序》;重修城隍庙等等,在《顺治溧水县志》中留有诗文9篇。进士李蔚在《新建溧水县堂记》中说:“民有艰,侯则力而谒诸上;民有沴,侯则躬而吁诸神。易戚而愉,转枯而腴。私庾既盈,公赋悉登。”

    10.顺治年间,江南道右布政使冯如京于察院官署写诗歌咏古桂。

    冯如京,山西雁门(代州)人,字修隐,号秋水。他是明末陕西总督孙传庭的弟子,顺治时拔贡,授永平知府(河北卢龙),累迁至广东左布政使。著有《秋水集》十六卷。顺治十一年(1654)汇定《春秋大成》三十一卷,该书由他的儿子冯云骧(顺治十二年进士)编著、冯云骕(康熙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审订。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1638―1712)曾为冯如京的母亲王氏和夫人杨氏作《秋水冯公诰封夫人冯母、杨氏合葬墓志铭》。据《清实录》记载,冯京如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由浙江金衢道参政升任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顺治十三年(1656)十月升任广东左布政。此诗写于他任职江南右布政其间,故称方伯。该诗的写作时间约为顺治十三年《溧水县志》编定前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主要是对溧水察院的古桂进行描摩咏赞,首联交代他对溧水县令闵派鲁的初始印象,而尾联则以“贤守甘棠”来夸赞闵派鲁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县令。

    11.顺治年间,御史王应昌来到察院,并写下了《仙桂篇》诗。举人萧秉晋陪他游览了察院东面的城隍庙。

    王应昌,字亮之,号雪园,河南商丘柘城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初任交河县令,考核为第一。顺治二年,巡按浙江,惩治贪官污吏、铲除黑恶奸猾,解救贫民,除去摊丁入户之差役,罢去卖官鬻爵之弊政,两浙翕然称颂。顺治五年正月,巡按上江(安徽),除掉安徽无为州贪官数十人,这些人献出赃银万两,王应昌用这笔银两创建了王文成公书院,著述了《定志论》等书,施惠于书院学子。朝廷知道这件事后为示嘉奖,为他晋升一级,让他巡按衡南(今湖南衡阳以南),除去地方积弊,不料他却病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三岁。王应昌生平精研心理学,著有《书籍志》等书,流传乡里。

    溧水举人萧秉晋写有《侍雪园王侍御登徽恩阁》一诗,那时,他的哥哥萧秉乾受县令闵派鲁的委托,为溧水漕粮改折的事情四处奔波,萧秉晋为帮助哥哥做成此事,耽误了自己的学业。顺治十四年三月,溧水漕粮终于得蒙俞旨永折。王应昌任御史时专门整治地方官吏借漕粮之事祸害百姓的乱象。他来溧水后,住在察院,萧秉晋等人陪同他游览了察院旁边的城隍庙,并登上了徽恩阁。

    12.顺治十三年,县令闵派鲁主持县志编修,他多次在察院宴集乡宦名绅赏桂咏诗,年逾七旬的县志主纂林古度激情洋溢地写下了一首《异桂赋》。

    林古度(1580—1666),福建福清人,字茂之,号那子,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王士桢称其为“文苑尊宿”。他一生既不参加科举,也不愿意做官,萧然陋巷,车马盈门。晚年隐居溧水西横山之乳山庵,营生圹于此,谓其茧窝。他留有诗作近万首,结交了钟惺、谭元春、施闰章、王士桢、曹学佺、钱谦益、焦竑、周亮工等大批文人。据《光绪溧水县志》记载:“古度诗清新婉缛,有六朝初唐之风,尝出其诗属王渔洋士桢论定,为选其尤者得百六十篇。施愚山闰章读之,惊叹‘谓非渔洋,则古度遂无知己已’。”在县志中,除《异桂赋并序》外,还有《正显庙》《徽恩阁》《怀白亭》《游无想寺》《巢云庵》《楼桑馆诗》《蒲村访武士可勷甫惟美诸先生》《闲吟次武士可韵》《乳山饮泉歌》《四月新月》共11首诗赋。顺治十三年,他相继完成《溧水县志》《高淳县志》的纂辑工作。傅章伟先生撰有《乳山老人林古度》专文。

    林古度的《异桂赋》以铺排的手法,多维度地给我们呈现了察院古桂既怪诞异常又丽则祯祥的特别之处,历尽沧桑,却又栩栩如生。

    13.咸丰年间,溧水屡遭战火,察院及古桂皆毁。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三记载:

    承平时已尽圮,桂亦无存。基址,帝字区六百六十五号。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六记载:

    察院并府公馆,门子二名,每名工食钱银三两,共银六两,闰月银五钱。

    顺治年间,察院、府馆门子有五名(见顺治志卷四),每名银三两。后来内裁了两名,省出银两拔补龙潭驿马价。道光年间,察院及府公馆还有门守,县府照例付给工钱和伙食费。但在《光绪溧水县志》卷首“城垣内外街巷图”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察院的标记了。可见,因咸丰战乱,察院、丛桂轩和古桂皆毁。

    14.溧水旧有西察院。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清顺治初年。

    据《万历溧水县志》卷二记载:

    在北门外望京街,嘉靖间知县包桐建。中为正堂三间,前为仪门。后为后堂三间,书吏、皂隶房共六间,厨、厕、浴房各一间。最后有池、亭,逸其名。

    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三记载:

    在北门外望京街,明嘉靖间知县包桐建,今废。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三记载:

    在北门外望京街,明嘉靖间知县包桐建,久废。基址,鳞字区一百五十九号,又百六十号。

    包桐,鄞县人,由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万历年间,这些建筑都还完好,只是缺少相关艺文,我们对其功用知之甚少。到了顺治年间,西察院便已圮废。光绪年间,西察院遗址尚在。

    三 有关溧水察院的诗赋

《中山观古桂》

许锐  

老干秋风粒粒金,清香寒影吊人心。

霜台坐久烹山茗,长是黄昏秉烛寻。

《次前韵》

冀绮

开向霜台细缕金,摘来煮茗解尘心。

有时移入青霄土,留得清香满地寻。

《徽恩阁》

陈凤梧

乌台东畔起高楼,俯视乾坤寄远游。

百里山川开曙色,五更风雨送清秋。

手攀飞栋云凝日,足踏层梯日在头。

直北钟峰长缥缈,金陵自古帝王州。

《坐桂花亭思泰山高》 八首(其一)

宋焘

我思泰山高,高处结茅庐。

策杖吾将往,飘然入深麓。

熏风吹岩卉,芳华乱溪谷。

崖蜜络朱英,澹香拒野簌。

吾生宁不乐,胡为自劳碌。

云物足怡情,赏心在幽独。

《丛桂轩》

陈道亨

小亭新构柏台中,六桂森然似卧龙。

秋露广寒香气远,熏风长夏绿阴浓。

闲披招隐山中卷,静听徽恩阁上钟。

却恨停车才半日,咨询民隐未从容。

江按,此诗应是陈凤梧所作。

《仙桂篇》有引

王应昌

濑水行署中桂,大可合抱,茂美异常。名之以老,而枝叶扶疏;名之以古,而皮肤润泽;题之以仙,庶几近之。

蜿蜒苍虬,本达于源。结脉月窟,匪比王孙。

苔封已久,毓厥灵根。得天独厚,宁容分散。

吴斧不加,已难柯烂。腹大于末,植此丰干。

郁郁远扬,婆娑其委。条达日延,广寒之姿。

既坚且老,又发柔枝。枝头横斜,纤纤可捻。

乱影缤纷,灵比元笈。其气实昌,乃蔚繁华。

秋色将分,斯吐黄芽。香满濑渚,知是奇葩。

摩天拂云,上苑仙花。花馨而辛,与兰同美。

宁知槐黄,秋期相比。有雄有雌,离离其子。

《古桂》

何平

古桂起何年,松楸两交错。桂老形若缠,松枯矫如攫。

盘曲虬龙眠,阴森风雨作。桂横插松顶,松敬未常弱。

枝干相抱持,同清不同乐。翻见桂花开,贤愚争斧削。

松柏郁朝烟,过者每相略。松且笑桂愚,庞然何太灼。

幽芳徒事人,爱汝反受斫。何如广漠樗,一顾不汝掠。

桂亦泠然惧,苏苏花且落。亭空月未来,松桂交相谑。

《濑渚官署古桂》

冯如京

曾向邮亭一举杯,寻幽共指不凡才。

交枝曲铁苍虬卧,攒干蟠空白凤来。

桂子三秋云外落,天香六代月中栽。

鬼神信有呵持力,贤守甘棠益咏哉。

《异桂赋》并序

林古度

溧水城东,爰有古桂。树形大异,一本九歧。参错纵横,龙挛虎跛。传自唐宋,罔知岁年。饱历风霜,沃承雨露。昔居原野,今属院庭。微令君之风流,邀兹宴赏,岂游子之云集,得以咏歌?是骇目惊心、希闻罕见者也。昔相如卢橘,子云玉树,靡弗侈述珍怪,润色土风。予何人斯,敢颂所见!谬裁短赋,用纪异观。

出濑城之东郭,倚河岸之平冈。有连卷之古桂,形怪诞而异常。植根株其屈曲,挺柯干其扰攘。类人手之骈指,肖猿臂之奋扬。婆娑飞舞,交加低昂。肢体解拆,皮骨崛强。一本俨尔万树,四散疑夫千章。产实超乎皋涂,种尤迈乎桂阳。

历岁年以莫纪,经世代而弗彰。受雨露之润泽,蔽天日之辉光。肃穆昼静,萧森夏凉。叶随时以恒色,花未秋而先香。并孔桧于岱岳,齐欧梨于峡乡。影流苔藓,气凛风霜。蠹莫侵而荣茂,鸟争栖而郁苍。陋秦松与汉柏,即潘花与召棠。可匝绕乎乌鹊,堪来仪乎凤凰。既名梫以拔萃,亦号犀而屑芳。荫欲移而等樾,性不改而共姜。岂番禺之八树,匪窦燕之五郎。持玉杯兮翁左,操铁斧兮吴刚。思承露兮可得,欲斫月兮奚将。不成林而独盛,信在木而称良。

既攒且簇,欲弛还张。如戈如戟,如楼如房。可登可坐,可正可旁。攀援含思,淹留勿忘。舟楫莫用,药饵难尝。匪樗栎而得寿,免摧枯而损戕。处时地之幽僻,辞材具于栋梁。丛密鹫岭之地,势覆西园之墙。拂使者之旌旆,临令君之壶觞。聚饮仙之群态,集社老于各方。去山岩之险侧,假署廨以卫防。子亦生而亦落,蕊或丹而或黄。游人无采折之患,骚客有咏歌之狂。

若夫禅寂魁伟之文杏,天兴幻象之人桑。虽鼎足以甲乙,莫输心与颉颃。吾独写斯桂之状貌,惧丽则之未臧。女合欢而连理,土比肩而同堂。其庶几乎得似,匪藻饰乎祯祥。冀观采以辨物,呈珍怪之灵长。幸结邻于白庙,胜招隐于淮王。


相关知识

溧水114网==中山文史==溧水名中医陈国梁传略
溧水114网==中山文史==溧水县的中药材资源
溧水114网==中山文史==吴大林先生对溧水重建中山书院的评价和建议
溧水114网==溧水论坛
溧水114网==百姓呼声
溧水114网==溧水资讯==我区首批两条定制客运班线首发
溧水114网==溧水问问==租赁婚礼父母装
溧水青山
溧水区人民政府 溧水要闻 花墙走红 垂直绿化扮靓美丽溧水
溧水114网==溧水资讯==农旅融合,打造休闲农业胜地

网址: 溧水114网==中山文史==通济街遗迹之二 溧水的察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8633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桂花树有几种品种
下一篇: 桂花树叶子干枯发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