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十七讲 植物的光合作用【论文】

第十七讲 植物的光合作用【论文】

第十七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十七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十七讲植物的光合作用20世纪对光合作用的探讨向着物理学和化学两个方面不断深入。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F.F.布莱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应”和不需光照的“暗反应”两个过程二者相互依赖光反应时吸收的能量供给暗反应时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20年代O.瓦尔堡进一步提出在光反应中不是温度而是光的强度起作用。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C.B.范尼尔通过比较生化研究发现光合硫细菌与绿色植物一样也进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的供氢体是水而光合硫细菌的供氢体是硫化氢或其他还原性有机物。C.B.范尼尔的工作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光合作用一定要放氧的看法扩大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对于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物质叶绿素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经过了8年的努力,于1913年阐明了叶绿素的化学组成。另一位德国化学家H.菲舍尔于1940年确定了它的结构这些都为50年代“光合作用中心”的提出以及色素吸收光子、能量传入作用中心等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虽然光合作用的部位早就被认为是叶绿体但真正用实验加以证实则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尔用离体叶绿体作实验,测到放氧反应,这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标志。但是否代表光合作用未能肯定。希尔称它为叶绿体的放氧作用亦被称为“希氏反应”。这一工作直到1951年才被证实是光合作用的一部分。1954195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D.I.阿尔农美国微生物学家M.B.艾伦又证明离体叶绿体不仅能放氧而且也能同化二氧化碳。这也就证实了叶绿体确是光合作用的部位。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M.卡尔文、A.A.本森、J.A.巴沙姆等利用劳伦斯实验室制备的同位素的和其他新的生化技术花了10年的时间于50年代中期阐明了“光合碳循环”,或称“卡尔文循环”的过程。他们证明,在叶绿体内一种5碳糖起了二氧化碳接收器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不断地循环同化二氧化碳形成一个一个的6碳糖再聚合成蔗糖或淀粉。

相关知识

研究揭示植物光合作用光适应的新机制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实验
光合作用测定仪:植物光合作用快速检测
凤仙花是一种做光合作用实验的好材料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参考阅读10篇),植物学论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菊花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仪对苦苣苔科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夜间照明对紫丁香光合作用的影响
苗木营养繁殖技术——第二讲:植物生长激素在营养繁殖中的作用

网址: 第十七讲 植物的光合作用【论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8708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为什么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 –
下一篇: 紫外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