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宋朝的重阳节

宋朝的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3-10-25

|

来源:省社科联浏览: 93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是农作物丰收的时节,重阳节最初就是作为秋季丰收祭祀的活动而逐渐形成。西汉时期,重阳节开始成为固定节庆,魏晋后节日氛围渐浓,唐时兴盛为正式法定节假日,宫廷民间齐庆重阳节。到了宋代,随着历代文人的诗词吟咏,节日习俗与饮食愈加丰富多彩,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宋代的重阳节,赏菊是重点。作为秋季最常见的花卉,农历九月正是金风送爽、菊花繁茂的时候,无论是皇家、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都喜欢在重阳节簪菊花。苏东坡在《定风波·重阳》中就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南宋范成大所写的《朝中措》中也有“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的名句。重阳节前一天,皇宫之内就开设专门的花展,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炫目。到了夜晚也会点燃菊灯,其盛况不亚于元宵庆典。君王会专门举办赏花赏灯之宴,还会在宴会上为文武百官簪花、赠花。

重阳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想念远在家乡的兄弟,想像往日一同登高时的情形。插茱萸时会有小果掉落,女人们往往会捡拾这些茱萸果放入事先准备的小布兜里,日常佩于腰间。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人们称为“茱萸囊”。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带茱萸可辟邪求吉,它还能作为药物使用,消积食、治寒热。因此,茱萸又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说到登高,北宋博物学家方勺有个观点:“九九极阳,阳极转阴,登高为调阴转阳也。”原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是阳上加阳,阳到极点转为阴,为了让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到了这天就要爬到高处,充分吸收阳光的滋润。两宋的都城开封和杭州均处在平原地带,山丘较少,因此为了此习俗,很多人会利用有名的楼宇来登高。《东京梦华录》就记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苏东坡在开封当京官时,每年重阳都去驸马王诜家聚会,因为王诜在城郊建了别墅,不仅广种菊花,还有高台重楼,饮酒赏菊、登高望远一站全齐。

说到宴饮,宋朝作为最爱美食的朝代,重阳节自然少不了美味佳肴,重阳糕是其中代表。宋代的重阳糕样式多、做法丰富,还会在糕上插小旗来装饰。根据南宋人金盈之在《新编醉翁谈录》的记载,九月初九天刚亮的时候,大人们便开始蒸重阳糕,还要在第一笼出锅时先切一片放凉,等到孩子起床,将这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贴到孩子头上,让孩子掰着吃,寓意为“百事高(掰柿糕)”。

千年过去了,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但是人们对重阳节的美好祝愿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从此,重阳又多了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内涵,表达了国家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期愿。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

相关知识

宋朝男子为何爱在头上戴花?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男子簪花从何而来?浅谈宋朝男子簪花的发展历史
重阳节|赏菊读诗,重拾岁月温情
迎接农历九月,谈谈九月,菊花与重阳节
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节的演变过程
从宋朝“簪花”盛行,看文艺、流行风气与社会的关系
重阳节送花,2020年重阳节鲜花推荐!
重阳节幼儿的祝福语
重阳节送花
重阳节背景故事,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可编辑版】

网址: 宋朝的重阳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516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咏花诗词之《重阳后菊花二首》全诗
下一篇: 老北京重阳赏菊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