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花瓷花卉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拉坯:依据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印坯: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这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利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上釉:如果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二次的浸釉。
画坯:上好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即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画纹饰。在绘制花卉时,可能会使用到多种青花绘画技法,如一笔成画、勾勒点染、双钩填色、单线平涂等,以表现出花卉的轮廓、纹理和色彩。
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二次的施釉工序。
挖底足: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外圈的坯,且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
写底款、施底釉:在底足上书写底款,并施上底釉。
装釉足:釉足是初始状态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这一步是将其装在瓷坯的底部。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最终的产品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青花瓷是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因此还需要对火候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美观度。